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8.老莊思想的時代啟示

28.老莊思想的時代啟示

首先,老莊者,非《西遊記》中豬八戒的高老莊也,乃是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和莊子。

當然,此老子也非你家之老子也,乃是李耳先生也,道教與民間信仰俗稱之太上老君也!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群雄爭霸,彼此混戰不已。在這個中國由奴隸社會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的年代裡,士人們紛紛遊走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或憑藉自己的巧舌如簧,或藉助自己的過人謀略,以此建功立業,封侯晉爵,成為人上之人。但同時,在這個爭名逐利的騷動時代,也有些士人安於貧困,主張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雖然他們淡泊名利,隨遇而安,但他們的學說依然為他們贏得萬世清名。他們就是被後世合稱「老莊」的老子和莊子。

哲人已逝,思想長存。老莊生活的年代早已遠去,對老子和莊子的記載也多有模糊和分歧之處,甚至其出生之地和終老之所都各有說法。但是,老莊所創立的道家學說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融入普通中國人的血液,其生活方式,為人處事等方面無不發現道家學說的影子。在環境日益惡化、人們精神壓力加劇的今天,老莊所倡導的「無為而治」的社會團體管理方法,「貴己養生、清心寡欲」的豁達生活態度,「順應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都給當今國人諸多啟發,亦為眾多外國人所推崇。

「無為而治」的社會團體管理方法

「無為而治「是老莊學說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為做事要遵循天地之道,天地之道要遵循自然,而遵循自然的最好方法莫過於「無為而治」。

由於時間湮滅,年代久遠,老莊「無為而治」的本意可能已無從知曉,不同時代的人們也對「無為而治」做出不同的解讀,進而做出各自不同的行為實踐。時至今日,在強調「和諧、秩序」而又富於壓力的當今社會,「無為而治」啟迪著越來越多的人們。

「無為而治」從字面上看是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似乎近於無政府主義,而與現代管理扯不上邊兒。但是現代社會裡,一個國家或企業的管理者如果無所作為,對一切聽之任之,那所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國家或企業亂套崩潰,管理者離下台也就不遠了,因此這樣去理解「無為而治」實在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然而實際上,老莊主張「無為而治」是有其深刻涵義的,「無為而治」絕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做,而是應該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從政府管理方面來講,「無為而治」並不是排斥任何政府行為和社會控制,而是要把握好政府行為和社會控制的性質、程度和方式,反對不必要的、不適當的的作為,反對盲目或者過多的指令干預和攤派指揮。

老子曾這樣評價政府的行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老子》十七章) 莊子也指出: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莊子?篋》) 在老莊看來,老百姓自有「常性」、「天放」,無須統治者干預就能生活的很好,而統治者過多的干預只能擾亂老百姓的生活。

在老莊心目中,最好的領導人實行「無為而治」,盡量不出風頭,盡量不發號施令、指手劃腳,不輕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這樣的政府,老百姓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不知有之」) 。老莊以為,實行這樣清靜無為的政治和管理,反而會收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至於那種時時要表現對人民的「親切關懷」,希望人民感恩戴德進而「親之譽之」的政府,正是儒家求之不得的理想政府,而以老莊的標準看來卻是不夠自然的,已經是干擾人民生活的多事政治了。以今觀之,老莊式的「清靜無為」,不是徹底放棄人為,而是只保留最必要、最有效的政府功能,而將不必要、不適當的行政干預和控制行為減少到最低限度,讓社會依靠本身具有的創造能力和調諧功能而自發地達到最佳狀態。

在現代企業管理方面,「無為而治」同樣可以給人以啟發。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辦公自動化和信息化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都可以通過網路進行。這種發展趨勢,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傳統的權威管理和嚴格管理,意味著組織的分權,把權力從領導者手中分散到組織成員手中,成員獲得了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

領導者則支持、指導、協調成員的工作,激發成員的智慧。這時領導就是集體智慧的網路,大家通過網路分享信息,形成一種「無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謂「無為管理」並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進入更高層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決策的參與者,也是決策的執行者。管理達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領導者擺脫日常事務,面對未來,縱觀世界,審時度勢,籌謀大計。這種方式貌似無為,實際上更加有為,更有效率。

「知足知止、清心寡欲」的豁達生活態度

在老子眼中,「道」是和諧的,它追求過分的圓滿,不走向極端,天地萬物也正是效法「道」的這一特質才能去故迎新,實現新陳代謝。老子有言:「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不盈」即是不要超過事物的極限,不要走向極端。 「知止可以不殆」,只有把握好行為做事的度,考慮事物所能承受的極限,而限制或者杜絕自己有可能過火的行為,才能避免因為「妄為」帶來的損失和危害。

知足作為知止的前提條件,它的實現必然要求人們對物質財富的享受要有限度,適可而止。老子反對過分地追求物財富。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量腹而食,度形而衣」,「食足以接氣,衣足以蓋形,適情不求余」。按照老子的意識,只要能滿足自己健康生活的基本所需,就不應該貪戀過多的財富;如果一味對物質財富的不知足,很有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

在名利方面,老莊也要求有所知足,反對過分地追求名利,避免「喪己於物」,或者成為「倒置之民」。老莊主張在生活方面要順其自然,從容豁達地面對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以使個人的生活更加輕鬆愉悅,而不要把錢財和名利看得過重,更不要它們當做人生的終極目標。老子在提醒人們不要為名利所左右時說:「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名利終究是身外之物,其得與失畢竟不如身體的得與失更加致命和重要。莊子以「無己」、「無功」、「無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認為名利是人們相互爭奪傾軋的「人間兇器」,他說:「名也者, 相軋者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但實際上,老莊所謂的「知足知止」並不就意味著不再追求進步,而是人們做事要有個「適度進步」的觀念。老子「知足者富」、「知止可以不殆」的觀點可以告訴我們,要想維持生活和精神上的富足,保持可持續發展,必須認清事物自身的限度,剋制或限制自己對物質財富和名利的過分追求,適可而止。我們知道人們追求物質享受和名利的慾望可以是無限的,但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這種追求物質享受和名利的慾望並非無止境的;另外,當物質生活和能獲得的名利達到一定界限的時候,精神生活在個人的幸福感上的影響也就會更加明顯,這個時候的人們往往會注重精神生活,甚至會轉向一種返璞歸真的如老子所言的嬰兒般的樸素簡單的狀態。而在老子看是,這個狀態正是人們最真實的存在。

現代生活節奏快捷,人們奔波忙碌,承受著各種壓力,有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家庭上的。以老莊「知足知止」的觀點看,現代人的各種壓力中,許多都是自找的,人本來可以換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生活,卻偏要選取一種更為艱難和痛苦的活法。「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的這句話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一般概括。人類社會往往以一個人財富的多少和名望的高低來判斷一個人的人生成敗,而在社會中的人東奔西跑,往往不外乎追尋更高檔的生活,更高的聲譽。於是,各種壓力紛至沓來,食飲無味,坐卧不安,心神不寧,華髮早生。其實,人們本來可以活得更為輕鬆愜意。如果我們不把個人財富和名利看得過於重要,像老莊那樣「恬淡為上,知足知止」,從容應對人生的一切,諸多的煩惱和壓力又怎麼會不請自來呢?

實際上,老張這種「知足知止、清心寡欲」的生活態度,跟我們今天所說的「平常心」所謂異曲同工。平常心是一種生活智慧,它對於現代人緩解各種社會壓力、協調敏感繃緊的人際交往,乃至在在激烈殘酷的社會競爭中仍能保持內心寧靜和平和,都是一種十分有益的生活指導。

同時,「平常心」並不是說讓人放棄努力、甘於落後,而是要順其自然,認清自己的能力和位置,不勉強、逼迫自己,以達觀、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和事業。「平常心」不給自己施加壓力,不設定「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悲壯目標,卻往往會贏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競爭激烈的體育賽場上,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那些心理包袱沉重的選手常常手忙腳亂,忙中出錯,而「平常心」者卻能揮灑自如,最後勇奪桂冠。

這一點上,「平常心」的智慧也和老莊思想一脈相承。

「順應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老莊主張以自然主義的態度處理人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在老莊看來,人和自然萬物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彼此間互相聯繫和影響著。大自然有其自身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即使是普通的一個山坡、一條河、一棵樹都有它們存在的道理。人們應當自己的行為控制在合理、適當的範圍內,不要輕易地破壞大自然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否則就有可能招致大自然的報復。

首先,老莊以為人和自然並不是對抗的關係。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莊子主張,在人們出於生存發展而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認識並遵從大自然的的規律,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而不橫加干涉,肆意破壞大自然;人生天地之間,其生存和發展不能離開自然萬物,而是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就應當注意與自然萬物保持和諧,盡量不去影響和破壞大自然本身的發展。

只有這樣,才不會扼殺大自然的生機,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才會成為可能。否則,如果人類「妄為妄作」,對自然界過分掠奪和破壞,勢必會危害人類自身。莊子還說「天以萬物悉生出為富足」,他把萬物是否「皆得生息」,也就是是否處於自然狀態看作是否大自然富足的標誌。

同時,老莊主張以審美而非功利的態度來對待自然。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也說:「天有大美而不言。」他們認為,事物的自然狀態是事物本身最好、最合理的狀態,在沒有強烈的人類行為干預的情況下,自然萬物通常都能夠以它最佳的狀態存在著,保持著最合理的發展變化速度和最穩定長久的持續性。

由於天地萬物出於自然狀態是最美的,莊子反對「以人滅天」,提出「萬物不傷」的說法。他認為生命由自然所賦予創造,而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和「道」的化生物,理應按照自然的規律行事,不能因為某物有用而對之隨意摧殘破壞它原來的自然狀態。人應該拋棄那種人在大自然中的生命優越感,自覺地探尋「天人合一」的道境,以審美的態度去欣賞自然之大美,體會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暢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老莊所謂「與天和」「與人和」的理想狀態。

最後,老莊所言之「知止」不僅可以用在個人的生活方面,同樣也可對環境資源的「知止」。

莊子說:「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己善者,是以大亂。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奕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去性。」莊子認為,自然秩序之所以經常被弄得大亂,就在於人們不知道「知止」,所以,他強調人們在利用自然萬物時,要有知足的開發觀念,要懂得適度,適合而止,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範圍之內。

反觀當今人類所面臨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以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沒有把開發利用資源與保護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只顧眼前的利益而盲目、肆無忌憚地砍伐森林、開發礦產、排放污染物。人們沒有注意自然界的大美,純粹以功利而非審美的態度看待自然萬物,把人與自然的關係定位為僅開發利用的赤裸裸的對抗關係。環境生態問題,其實就是人類的生存危機問題,人類不可能脫離自然萬物而獨善其身。

因而,基於老莊的知足開發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對於當代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天禾文史 的精彩文章:

29.老子:且作大道之師
號外0201.西王母曾是很多帝王與神仙的情人
號外0101.「勝王敗寇」歷史邏輯下的商紂王罪惡滔天
20.成湯一游兩得
16.夏啟以征戰家天下

TAG:西天禾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