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河間歷史名人的小名:太有趣了!
乳名,俗稱小名,又稱幼名、奶名,是中國人源遠流長的姓名傳統。最熟為人知的小名,大概是曹操的小名「阿瞞」,以及劉禪以「扶不起」出名的小名「阿斗」。在正史中,很多名人的乳名只是順便提到,並不重要,但「乳名」文化能夠延續至今,歷經千年而不衰,還是有其值得研究的生命力。探究河間歷史名人的「乳名」,表面看似無聊,其實展現出來的,還是悠久燦爛的區域文化。
古人講究「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明志,齋室寄情」,大意為,「名」是身體的符號,「字」表明德行,「號」代表志向,而「齋室」名稱則寄託文藝閑情。而「乳名」則屬於剛出生時起的非正式名稱。為了表達親人的喜歡,常常用身邊的動物作為乳名。
比如那位曾巡行至河間國地界,並納河間趙氏「鉤弋夫人」為妃的漢武帝,其乳名為「彘」,意思是「小豬」。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如「二狗兒」「狗剩兒」,可見傳統文化的影響之根深蒂固。
(下圖,西漢河間國鉤弋夫人劇照)
這種以「賤名」為乳名的傳統,不光局限於以動物為名。相傳以賤字為名,寓意孩子就象低賤的家畜一樣,即使吃穿很差、不用看養也能平安長大。例如南北朝時期,有個官員王德,生了個兒子,小名叫公奴,當初王德貧困,連自己的父親去世都無力埋葬,將兒子公奴賣掉,才把喪事辦了。
後經多年戰亂,父子失去聯繫。後來,王德因戰功升至「河間郡公」,父子相見,這才給兒子起名為「慶」。以《論瀛州公用》聞名的包拯,1052年曾任瀛州(今)知州,曾在河間一帶整飭吏治、鞏固邊防,在後世以「黑臉」形象示人,傳說其小名即為「三黑」。
(下圖,明嘉靖河間府志中關於包拯任職河間的記載)
還有一種寄望孩子平安的「乳名」,則以喜慶、保佑的字為名。比如以「河間學派」聞名的金代醫學家劉完素,字守真,號「通玄處士」,有資料記載他乳名為「天喜」。劉完素自幼家庭貧寒,又歷經金元時期河間戰亂,起小名「天喜」,大概寄託了家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再比如延續至今的「鎖」「栓」等字,寓意鎖住好運,「鐵」「鋼」「壯」寓意孩子身體健康結實,「樂」「喜」則寓意孩子幸福快樂,這些都曾廣泛用於孩子乳名。在李秋河先生撰寫的《記憶中的童年遊戲》,記載了河間農村曾經盛行的很多乳名,如栓柱、鐵鎖等,可說是姓名民俗的生動教材。
竇爾敦是京劇《盜御馬》中的著名人物。歷史上真實的竇爾墩,原名竇開山,清代河間府獻縣人。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記載,竇爾敦是有名的江洋大盜,他與哥哥的小名分別叫「大東」「二東」,最後以「小名」名聞江湖,「大名」反而不為人知。後來評書、演義稱為「竇爾敦」,是因為發音相近而以訛傳訛。
有河間才子之稱的紀曉嵐,門生弟子甚多,其中有一個趙慎畛,與紀曉嵐交往頗深,動輒稱紀曉嵐為「河間師」。趙慎畛寫了一本《榆巢雜識》,也深受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影響,書中提到一個擅長測字、卜卦的人,這個人的兒子長期有病,想卜問吉凶,因為兒子乳名「六十」,就以這兩個字告訴測字師傅。那測字師傅說「六十」兩個字合在一起,正象一個「卒」字,寓意死亡,雖然起了這個乳名,與「卒」少了一點,可以保平安,但後來終不免有災禍。這個故事雖然迷信色彩很濃,但也從中體現出:與象徵才德、志向的大名相比,「乳名」包含了中國人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冀望。
明代崇禎年間,有個任河間府推官的李化熙,負責治安刑獄,因為他出生於深夜,故而起乳名為「五更」。曾在民國時期任代理大總統的河間人馮國璋,因在胞兄弟中排行第四,起乳名「四兒」。直到現在,河間當地仍有以兄弟姐妹排行起乳名的習慣,如「小大兒」「小二兒」,「大寶」「二寶」等等。
秦漢以降,對人直呼「乳名」,被認為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如評書《三國演義》中對「曹阿瞞」的戲謔,這也是正規典籍中對乳名記載極少的一個原因。與古代風俗稍有不同的是,如今的乳名文化雖然仍忌諱對生人直稱乳名,但對於特別熟悉的朋友,以乳名相稱,反倒成了彰顯親近的愛稱,如日常生活中較常稱呼的「旦兒哥」「寶兒姐」等等。
探究2700年河間古郡歷史,乳名習俗居然一脈相承、流傳至今,其中彰顯的,是傳統文化對親緣關係的看重,是中國民間對健康幸福的嚮往。
※河間人小時候的冬天美食:你還記得嗎?
※河間百年前那場盛大軍事演習:府學大擺宴席為哪般?
TAG:史說河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