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束光,綻放在世界最貧瘠的土地上

有一束光,綻放在世界最貧瘠的土地上

2016年10月3日,全球獎金最高的建築類獎項——阿卡漢建築獎(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揭曉了六位獲獎者名單,獲獎的6位建築師(公司)的六個項目里有三個項目為三位女性設計師的作品,其中之一是孟加拉國建築師Marina Tabassum設計的位於達卡的陽光斑紋清真寺(另外兩個為伊朗建築師Leila Araghian設計的位於德黑蘭的多層人行天橋,以及已經去世的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位於貝魯特的大學辦公樓)。

為自己,也為窮人療傷

孟加拉國是全球最貧窮國家之一,人均GDP只有1200美金,還不到中國五分之一。當地建築師根本沒機會放肆地設計。而達卡清真寺卻由民間集資進行建設,業主正是Marina的外婆,2002-2003年間她的兩個女兒(Marina的母親與小姨)相繼離世後,她賣掉了一部分的土地,期望用這筆錢捐贈一個清真寺,接著Marina來完成了整體建築方案。「我的外婆在兩年內連續失去了兩個孩子,於是她讓我設計這棟建築,因為我是個建築師,也因為她能感受到我的痛苦。在某種程度上,這個清真寺的設計過程也成為了我們倆療傷的過程。」

阿卡漢建築獎評審會這樣評價達卡清真寺:「這棟建築運用優秀的通風和採光設計,讓街區擁有了一個精神的避難所。」

第一眼看清真寺,一定會先注意到的是牆。牆面材料選擇取決於項目,砌塊是最便宜的選擇。建築由樑柱、承重牆結合的形式,混凝土牆柱跟磚牆結合,磚塊以複雜的十字交叉的方式組成,大約每英寸就會留一個小的空隙。這個手法帶來的效果,在走進室內的那一刻便顯而易見。午後室內外的溫差很大,而室內風扇都是關著的,清真寺里也沒有空調系統,這些牆裡的小空隙就確保了涼風能夠吹進室內。

想像在炎熱的中午時分,感受著室內的陰涼,孩子們在一起歌唱,或許在某一刻,人們能忘記貧窮、戰爭和不平等吧?

簡單的材質煥發生命的光彩

達卡清真寺建設在城鄉交界地帶,周圍環境並不理想,所以靠環境無法提升建築的品質。從外形上看,它就是一個常見的方盒子建築。材料也是非常普通的紅磚,但也沒少費心思,很有樸實的幾何美感。

近距離地觀察這座建築,我們可以在西側的牆面上發現一條細細的凹槽,這一設計彷彿神來之筆,為建築注入了神性的光輝。當陽光透過凹槽照射進室內時,能夠形成一道耀眼的光束,這束光也便成為了整棟建築的中心。

光線指引了教徒朝拜的方向,隔絕了室外凡塵的喧鬧,構築了一個清凈、肅穆的室內空間。不僅如此,陽光透過留有孔洞的天花板,在地面上形成斑駁的光斑。隨著時間的流轉、光線變化,自然光映照在磚牆和地面上能夠留下不同的形狀、陰影,渾然天成又變幻莫測,在未做任何過度裝飾的室內營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原本質地粗糲的紅磚,在光的浸潤下,反而顯得無比莊重、聖潔。彷彿已經出離了凡塵,不再受到世俗喧囂的困擾。生活中難以跨越的貧窮,在這裡被注入了一絲希望。

拋棄繁複的裝飾,回歸本真

與人們習以為常的清真寺大不相同,缺少一個高聳的光塔或圓頂,而這兩者通常是人們會與清真寺聯想在一起的經典標誌。這樣的設計是因為圓頂和光井只是標誌性的元素,而並非信仰的關鍵。伊斯蘭教義的精華是其對無處不在的真主的完全獻身,而圓頂和光井的設計可能反而分散了人們對這一精華的關注。

▲屋頂平面圖

正如Marina表示:「我的目的不是要在設計中強調清真寺的這些標誌性元素,而是集中關注精神氛圍和祈禱行為本身。我們到清真寺來祈禱,是為了與神溝通,這就是我希望通過建築強調的——擺脫所有多餘的,並且強調基本。」她又說:「在孟加拉,我們失去了最繁榮的清真寺建築。我認為一個清真寺需要具有足夠的精神性和啟發性,去引發人的敬意和神聖感,否則便失去了它的意義。」

寫在最後

達卡清真寺令人感動的原因之一在於,它設計的目的不是要在設計中刻意強調典型的標誌性元素,而是集中關注精神氛圍和祈禱行為本身,需要具有足夠的精神性和啟發性,去引發人的敬意和神聖感。清真寺彷彿在這個貧瘠的土壤上,開出的一朵絢爛之花。在這大巧若拙的設計背後,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

素材來源:藝術與設計、中國日報中國網、中國美術報、有方

責任編輯:蘆思奇

文章校對:楊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傳大設計 的精彩文章:

伊萬·巴恩:特殊環境里的不同尋常的房子
全球最好的設計學院是什麼樣的?
招牌拆了又停,城市究竟該如何系統設計?

TAG:中傳大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