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習武體悟:天人合一之境

習武體悟:天人合一之境

天人合一首先是指人與自然的相融相契關係,在自然環境中習拳,人便開始體悟自我與自然天地的默然之溝通。

其次,天人合一從形而下的人與自然相融的追求轉而升為對形而上的人與宇宙萬物之超驗本體的相合。

此時,習武者展開對自我內心的體察與覺悟,從「盡心」的習武實踐中洞見自我之心、自我之性這一本來面目,亦即「性體」。從而達到「知性」。

程顥認為,「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程氏遺書》卷二上)心便是天,「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 」(《程氏遺書》卷六)因此盡心知性後自然就知天了。

由於形而上之「天」也常常被稱為「道」,所以在武術中,若能「拳合於道」,則自然「人合於天」。

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在其著作《拳意述真》中寫道:化勁者,即煉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厖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渺,與道合真之境。

此時能與太虛同體矣。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

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

孫老先生所講的形意拳三種練法中的化勁,練到最高階段則能「與道合真」、「與太虛同體」,即拳合於道,人天一體。

然而練到這一境界,需要先練至「至柔至順」、「身無其身、心無其心」,也就是習武者身心內外已經沒有絲毫阻滯與執念此時已外已經沒有絲毫阻滯與執念,此時已從「盡心」達到「知性」之境,則與太虛同體的境界自然水到渠成了。

習武之人通過體悟所達到的頂天立地、浩然之氣貫通雲霄、與天地共在、與萬物為一的境界,正如張載所說的「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正蒙·乾稱》)唐代的李翱也說 :「誠者聖人之性也,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語默,無不處於極也。」(《復性書》上)李翱對聖人之性照乎天地境界的描述,用在得道的武術家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摘自:《少林與太極》

文/魏孟飛

圖:劉玉偉

編輯/周鏐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與太極 的精彩文章:

帶你領略擊劍的魅力
開封傳統武術特色拳種之一·武子梅花拳:攻防兼備 實戰性強
開封傳統武術特色拳種之一·孫氏內家拳
開封傳統武術特色拳種之一·起源於朱仙鎮的開封回族七式拳
「劍在人在,劍毀人亡」 中國古代俠士為什麼如此看重劍?

TAG:少林與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