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怒江兩畔 親近一方水土

走進怒江兩畔 親近一方水土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雲南省的西北部,三江併流之怒江地帶。

在胡景文的鏡頭下,我們彷彿能「親臨」這片世外仙境,一起來漫步其中,細細欣賞怒江兩岸的風土人情。

高黎貢山,被稱為「世界自然博物館」,這裡有眾多的自然物種,包括名貴樹種紅豆杉及多種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綿長的怒江自青藏高原穿山越谷而來,在怒江大峽谷中形成180度大拐彎,被譽為「怒江第一灣」,而這個灣上的小島,緣由春暖之時桃花遍野的綻放被稱為「桃花島」。

怒江又被稱為「那曲河」,經過2000多公里的流淌進入緬甸,改名「薩爾溫江」,最終匯入印度洋。

江畔的人們過江沒有橋時,只能溜索過江,有時運輸貨物也是如此,這種並不安全但是習慣的過江方式體現了怒江兩岸人民堅毅的生態生活。

位於自治州最北端的丙中洛,是一個偏僻且少為人往的生態小鎮。由於緊鄰西藏地區,所以這裡主要是藏族人,但也是一個多宗教並存且和諧相處的地方。

丙中洛的當地人信奉原始宗教、佛教、基督、天主教等等,並且一戶人家裡的人可以信奉不同的宗教。

每日早晨,村民們都來到教堂中禱念和祈禱。

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樸農耕生活。這讓他們生活有所依靠,精神也有所依,生生不息地在此生活。

自古以來,這裡都是一條由雲南通往西藏的「茶馬古道」,這條茶馬古道,開始於丙中洛,沿著怒江峽谷北上。

通往西藏的察瓦龍,一匹匹的馬兒,一支支的馬幫隊,馬蹄聲聲,在空谷中傳響,漸漸消失在遠方。

每天清晨,丙中洛的山水之間都是雲霧繚繞、若隱若現,猶如夢幻般的仙境。

金秋十月之際,這裡天空仍然是陽光高照,紫外線強烈,身處田裡田間去擁抱自然,盡情享受原生態帶給自己的幸福與滋潤。

走到寬闊的怒江畔,巨石滾滾層巒疊嶂,江水波濤兇悍,急流涌去。看著遠處江面上的人,一步一步地走過晃動中的鐵索橋。

沿著丙中洛向西藏界走去,可以見到秋那桶的一個小組村,這是雲南在怒江大峽谷北端的最後一個村子——霧裡村,主要居住著怒族和傈僳族人。

村莊背靠碧羅雪山,村民就地取材用石板當瓦,木板當磚,砌成木楞房屋。

房屋基腳為土牆,形成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屋頂用石瓦覆蓋。望向田間,滿是梨樹和桃樹。

與緬甸接壤的民族部落——獨龍族,位於雲南與緬甸交界的最西部,隸屬於怒江傈傈族自治州。

獨龍族最為獨特的文化就是當地的紋面女,問其緣由,則要追溯到近一百年前,當時族裡女性不情願被抓走與外族人通婚,就有了紋面這一護身法,臉上紋上各種圖案,這樣就不再有搶奪婦女的行為。

這裡的房屋以木建為主,隨著國家扶貧的大力支持,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孩子們也搬進了新校樓。

以獨龍江為界,東側以新建樓房為主,西側以新建民用平房為主,而這些新式的木房均由政府撥款建造。

人民住進了免費的大新房,這得益於國家對貧困少數民族的特殊援助,家家欣欣向榮掛起了五星紅旗。

獨龍族也有自己的信仰,以天主教、基督教為主,而且每年都會進行一次祭祀活動,殺豬和殺牛來祭天祝福大豐收,高高掛起的牛頭像代表了富有。

獨龍江,綠油油的江水美麗迷人卻深不可測。

一個巨大的天然瀑布攔住了去路,落差達二十米以上,每一個來往的人都會被瀑布冰冷的水所沖刷一次。

位於瀑布前方中緬邊界的41號界碑。

在途中,可以看到很多緬甸農民背著重重的大包裹到中國傈僳族村子裡換生活用品。

他們有的背糧食和原料,有的背大塊石料,其中也不乏各種珍貴毛石,譬如有名的緬甸玉石。

他們行走數公里,每個人都累的又黑又瘦弱,能夠感受到他們生活的不易。

而緬甸的經濟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後,這也導致他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就這樣他們每天穿梭在中緬邊陲地帶,依靠繁重的體力勞動過著期待溫飽的生活。

在怒江和獨龍江的滇西兩大江系旁,生活著不同的民族,也形成了多樣的人類文化。

他們雖然並不像城市人那麼富有,但是他們的生活通過國家的扶持得到了基本的保障,讓他們感受到幸福。每日知足而常樂著,不可比外面的發達卻擁有堅定的生活自信。

作者簡介

胡景文

ID:用鏡頭寫故事的人

D1求婚網求婚策劃師,全景視覺網、銳景創意網攝影師,樂途靈感旅行家,世界旅行體驗師聯盟成員。

作者:胡景文

編輯、設計:馬曠、于晴饒

來源:北京晚報官網-北晚新視覺網

我拍

你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視覺影社 的精彩文章:

我的2017·盧北峰
北京,一座不得不拍,不拍遺憾的城市
北京水質怎麼樣?鳥兒:「我可以證明!」
有關頤和園的片子,真的不止「金光穿孔」
風光攝影的概述北晚網課二期第一講

TAG:新視覺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