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過萬水千山,也走過芸芸眾生

走過萬水千山,也走過芸芸眾生

在我生活的周圍,經常能夠聽到有人對著三毛的書籍發出一聲疑惑的鄙夷聲:「咦,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喜歡三毛呢?」我並沒有讀過太多三毛的作品,但這種疑惑還沒有來得及布及在我的腦中,就已經被拒之門外了。

家中有一個大書櫃,裡面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小說、雜誌等,初中的時候,對於我而言,正是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時期,並且渴望同社會中的一切束縛,例如家長和學校劃清界限的時候。那時候,在書櫃裡面找到了一摞三毛的書,無知的我那時還分不清那個遊歷世界邊邊角角的三毛同三毛流浪記中三毛的區別,只是看到一本《鬧學記》便覺得書名有趣,於是利用好幾節語文課的時間,將頭埋在課桌里讀完了這本書。

書中大多的情節或許當時都沒怎麼記得清,渾身散發著青春期荷爾蒙好動的男生很難靜下心來看那些溫柔得像水一般的文字,只是很羨慕三毛從小出生的環境,哪怕三毛最後輟學,她的父母仍舊給予了她比之前更好的教育。在當時那種教育的鉗制之下,三毛依舊活成了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活成了自己的宗教,並且收穫了一批又一批忠實的信徒。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三毛呢?當多年後看到馬世芳的節目《聽說》,在第一集中就是由三毛作詞——《橄欖樹》,這個疑問才慢慢在頭頂溶解成一段繚繞的音符。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流浪」這個詞,如今早已爛大街了,在如今看來,流浪這個詞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至少在流浪過程總能夠伴隨著一段蕩氣迴腸的畫面。但是在那個七十年代的台灣,這個詞就像開啟了隱藏的咒語一般,觸人心弦。為什麼要選擇流浪呢?還不是因為對現實不滿么?

《橄欖樹》的作詞人正是三毛,這首歌也誕生在台灣動蕩不安的七十年代末期。那個時候,中美建交、中台斷交;中國大陸進軍聯合國,台灣則被掃地出門;在大陸蒸蒸日上的對應之下,隔著一灣海峽的台灣,便成為了海神波塞冬的一枚棄嬰。

台灣的文藝工作者們、青年們、上上下下都陷入了一片巨大的迷茫之中,而這首《橄欖樹》充滿隱喻意味的歌詞無不是唱出了台灣人民面對歷史的巨浪,手足無措、只能將希望寄託於遠方的無助感與迷茫感。

那個時候,台灣青年陷入了迷茫,而大陸的青年們面對著閉塞的環境,壓抑得好似沒有了靈魂。好在《橄欖樹》唱紅了大江南北,三毛也走遍了萬水千山,她的那些文字出版成冊,照進了無數青年人的夢裡,三毛告訴他們:人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這並不是什麼過錯。

很多人在評論三毛這個人的時候,總會說她是一個自由的人、一個洒脫的人、一個愛冒險的人等等,但是我覺得,三毛首當其衝的,應該是一個善良的人。

高中時無書可看的時候拿了一本三毛的《稻草人手記》,事情很瑣碎,但是筆調又很溫柔,像是揉成了一片片碎掉的雲。書中寫到鄉村裡一對老人在遲暮之年不顧他人的眼光,勇敢地去追逐遲到的愛情。文字是作者的半開半合的口,從三毛的文字中那些瑣碎的記錄里,我們不難看到了三毛對於生活的熱愛。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卻選擇了死

我曾經在《讀者》上看到過一篇文章,是三毛的朋友寫的。他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在生前幾個月的時間裡,還在寫信告訴讀者要好好活著的三毛,卻自己先當了逃兵,提前寂滅在永恆的歸宿里。

正是這一點,我才覺得三毛善良。同太宰治的善良不同,三毛的善良是精心計算的,自打荷西先行一步之後,在餘下的每一天里,三毛似乎都做好了從容赴死的準備。但她從來不會在他人面前展現出自己的厭世,或許她明白,她便是鼓勵很多年輕人打破迷惘,勇敢活出自己的一個希望,一尊象徵自由與浪漫的雕像。她被奉上神壇享受光輝的同時,便只能義無反顧地帶著笑容走下去。

三毛不想辜負她的讀者們,這便是她的善良。

最近翻看了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清冷通透的文字里只是淡淡地敘述著她在南美洲地所聞所見,荷西已經離她而去了,但是那陣揮之不去的痛開始深入骨髓,流進血液,在她的字裡行間生根發芽。——三毛的文字好像失去了原本的靈性,變得沉重,但那才是一個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三毛。

三毛去世至今已經二十七年了,她的作品仍舊經久不衰,每一頁紙都映照著一張嚮往著遠方的面孔。但我想大家不應該辜負了三毛的善良,她無意成為讀者們的寄託,她也曾在人世間翻滾過、掙扎過、在生不如死的晦暗邊緣徘徊過。

但凡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哪能在飛過萬水千山,也飛過成千上萬悲歡離合的芸芸眾生而不滿身傷痕的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迴音FM 的精彩文章:

TAG:迴音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