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月球說成是「帶裝甲的不倒翁」嗎
關於月球的來歷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地月同源說、地球捕獲說和地月同體分離說。地月同源說認為,地球和月球是從同一團原始星雲物質演化來的;地月同體分離說認為,地月本是一體,後來因撞擊而分離;地球捕獲說認為,月球是地球在運行當中捕獲的一顆闖入太陽系的死行星。
俄羅斯科學家利用計算機再現了月球過去上萬年來的變遷。研究表明,正如許多神話傳說中所說的那樣,在遠古時天空中本來沒有月亮,它是在大洪水之後才出現的。
許多科學家都相信,月球並不一直都是地球的衛星。德國天文學家蓋斯特科恩認為,月亮的年齡大約只有地球年齡的一半。在他看來,捕獲說更具合理性。
登月宇航員早已發現,月球表層物質的密度與地球表層物質的密度有著巨大的差別。特別是月殼中存在大量的高硬度純金屬鈦、鋯、鉻等,這些金屬的熔點大都在2000℃以上,讓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地月同源說和地月同體分離說因此不攻自破。
科學家們已經研究證實,月球潮汐力對人體健康和生物的活動產生著影響,而且對氣候也有影響,比如,會掀動大氣、影響氣壓和氣溫。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也發現,全美較大的暴風雨都發生在月圓後的3天~5天或新月後的1天~3天。此外,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的氣候學專家羅伯特·巴林和蘭德爾塞·維尼通過分析氣象衛星的觀測結果後發現,滿月時地球會變暖。
這些現象對今天的科學家來說,是不難解釋的。但是,月球的難解之謎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卻越來越多。
宇航員通過對月震波的研究發現,月面下30千米內竟然是空的,這是什麼原因?許多天文愛好者發現,月面上曾多次出現神秘閃光,這是如何產生的?特別是,月球處在日地中間即日全食前後時,地球重力為什麼會發生異常?
關於月球的許多謎團讓科學工作者無言以對。
近年來,許多富於聯想的人認為月球是某種地外文明的基地,還有的乾脆把月球說成是外星人造的一顆巨大的衛星。這是很可笑的,也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從月球的種種特徵來看,小百科認為,它應該是一顆冷卻的脈衝星。
這是因為,宇航探測早已發現月球沒有火山爆發留下的痕迹,這就排除了火山熔岩形成月殼的可能性。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它堅硬的月殼物質只有在恆星的高溫中才會形成,而它中空的結構也只有脈衝星才能「鑄造」出來。
如果一顆恆星在它演化的後期,忽然發生了熱核反應失控的問題,它較輕的外殼物質受爆發力的作用被拋射出去,並在其內部形成足夠大的坍縮力,那麼,它無疑會成為一顆中子星。
在爆發的時候,巨大的衝擊力使這顆恆星的殘餘物質向中心縮進,按照原子核的核外電子吸收能量後運動會加速的原理,高溫和高壓的電子必然得到巨大的能量向外逃逸。這種像「榨油」一樣的過程在達到一定限度時,將使核心物質處於離子態,原子核間將存在巨大的斥力,這種斥力足以將縮進的物質反彈回原來的位置上。與此同時,大量電子又湧向核心。這種脹與縮的過程是周而復始的,在此過程中必然產生電子的往返流動,在星體上產生交變的磁場和電場,形成脈衝星特有的脈衝電波。同時,電流的熱效應維持了它的熱量,使它長期保持熾熱的熔融狀態。電流與磁場間的作用又給了它巨大的動能,使這種星體像交流電機一樣快速自轉。
但是,這個過程不是永恆的,能量的損失使它脈衝的周期變長,自轉減速,最終變冷。在最後一次膨脹後,表面物質冷卻下來,失去了收縮的能力,這時,一顆外殼堅硬的冷寂的星體就形成了,甚至在這個堅硬的外殼的個別地方還會留下膨脹時產生的裂痕——裂谷。其內部的離子態物質卻在較長的時期內維持著對外殼的支承,一直到一些電子運動到內部,與離子結成常規的物質。隨著電子的不斷增多,核心物質最終縮成了一團更堅硬的內核,它與外層物質間存在著很大的空間,並且可以自由地在殼層的內壁上滾動。
這個內核內應該存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正電場,這個電場在宇宙中足以與其他星體發生作用。在臨近負電場時,它的內核會因引力傾向於負電場的一方,即「重心」偏離球心(這已經得到證實)。產生的結果是,它會像一個「不倒翁」一樣始終與這個負電場的一面相對。月球千百年來總以同一面向著地球,也正是這個原因。
※宇宙中的星辰來自哪裡?沒有它恆星或許不會形成
※奇怪的水星和金星,想了解它們比登陸火星還困難
※天文學越進步,對宇宙了解的越多,就越覺得人類是如此渺小
※雌性孔雀的選擇壓力造就了雄性孔雀那奇特的尾巴嗎?
※腦洞大開:關於未來的三種猜想的可能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