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聊聊我們中醫里說的五臟-肺

聊聊我們中醫里說的五臟-肺

我們今天稍微聊聊中醫里的五臟之肺臟,先說說生理,再說病理。

我們先說肺的生理,內經里在五臟生成篇里講,「諸氣者,皆屬於肺!」 這是提綱般的條文,太經典的,凡是屬氣的,不管是生理之氣還是病理之氣,皆屬於肺!再者,六節藏象論里講,「肺者,氣之本!」。

而在陰陽應象大論里講的,「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而在經脈別論里講到,「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中醫要在寸口在腕關節這個地方把脈,因為這裡就叫太淵穴,是肺經的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從這裡把脈,我們就可以知道全身的信息。而經脈別論里還有一句話,太經典了,就是「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這裡講到了人體的水液代謝必須經過肺的宣發肅降來疏布!五臟生成篇里還講了,「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所以治療皮膚病可以用通俗的清熱涼血解毒的葯,用宣肺降肺氣的葯,比如,枇杷葉,麻黃,前胡等等,都是用來治皮膚病的常用的葯。

至於那個至真要大論里講的「諸氣憤郁,皆屬於肺」,這是病機十九條里講的,我們的華佗在中臟經里講,「肺者凡虛實寒熱,則皆使人喘咳」!所以咳嗽並不好治!虛實寒熱都能讓它發作!所以治咳嗽首先要辨的就是這個虛實寒熱!

我們再來看看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里講,「肺藏魄,屬金,總攝一身之氣,主聞,主皮毛!」這是第一句,這裡魄是藏在肺里的。所以一個人有沒有魄力其實一看就知道,首先得肺功能要好!肺功能好的人呼吸都很慢,呼吸很深,人很淡定!呼吸音也特別低,屬金,總攝一身之氣,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講的是本病:「諸氣憤郁,諸痿喘嘔,氣短,咳嗽上逆,咳唾膿血,不得卧,小便數而欠,遺失不禁!」為什麼不得卧呢?其實你們看看一些肺氣腫或者肺心病的人就知道了,很難受的,他這個不得卧不是說不能睡覺,是不能平躺的意思,為什麼不能平躺呢?因為影響到了心臟的功能,所以很多肺心病,心衰的病人出現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就是只能坐起來呼吸,坐起來睡,一躺下就不得行,這是心臟能很差的表現。由此我們也可以用望診來判斷一個病人病情的輕重,你走到病床前,如果看到這個人要坐起來呼吸或者說要墊很多個枕頭才舒服,或者要把床搖起來,這樣的病人,心肺功能多半很差,而如果看到這個病人能平躺,甚至不需要墊枕頭,哪怕他在那講怎麼怎麼不舒服,他這心肺功能都沒有差到哪去! 這就是望診,隨便一觀察你就知道這個人的病情的輕重!

「小便數而欠,遺失不禁,」小便數而少,就是小便次數多,但量特別少,這是肺功能差的原因,因為肺是水之上源嘛,這上游出了問題,這下流的水也就多起來了,肺為腎之母,肺病及腎,腎主二便,故次數多而量少,肺與大腸相表裡,故遺失不禁,就是大便失禁的意思,這第二句講的是肺臟的本病。

第三句講的是肺臟的標病同,也可以叫肺經的病。本病就是病在臟,標病就是病在經,那麼肺的標病就是,「洒淅寒熱,傷風自汗,肩背痛冷,臑nào臂前廉痛!」,如果出現手臂內側痛,一定要考慮心臟心經的問題,這裡又來了一個,也是內側痛,肺有病也可以引起手臂痛的,這種痛如果當肩周炎來治,是肯定治不好的,它痛的特點就是前廉痛,什麼意思呢?就是手臂內側的前沿,因此舉一反三,如果痛在內側前沿就是肺經的病,痛在內側中間就是心包經的病, 痛在內側後沿就是心經的病。

接下來講諸病源候論里的話,「肺家金,王於秋,其脈如毛而浮,其候鼻,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養皮毛,其藏氣,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陰其經,與大腸合。大腸為腑,主表,肺為臟,主里。肺氣盛為氣有餘,則病喘咳上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踹、脛、足皆痛,是為肺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是為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所以這話特別有意思的。肺主治節,很多關節痛,有可能都是肺病引起的!

咳嗽真的難治,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已經難伺候了,還有六淫七情皆令人咳,這裡還有十六咳,還有不同的時間的咳又得不同對待,而且就算我們說的這麼些咳嗽也不一定就是這樣的,比如凌晨咳嗽雖然多以食積濕熱為主,但也要肺氣不足需要用玉屏風散來治療的,所以咳嗽是很難治療的。

不僅僅是咳嗽如此,現在網路+X的模式很流行,而我們這基本也是個公式,比如凌晨加重的,不僅僅是咳嗽是食積濕熱,其它癥狀也可以歸為這一類。

還有最後一句話,關於咳嗽的,始則關於肺,終則聚於胃!這也是為什麼給孩子用藥治咳嗽往往不會用止咳的葯,僅僅就是四君子或者六君子,所以學習東西最講究學必有源,要學古人,而不是哪裡有好的經驗,立馬就學過來了,而且抄得一點也不露痕迹,因為佛佗與迦葉尊者,就是這麼拈花一笑而已,心領神會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學什麼都得往心裡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養生淺談 的精彩文章:

中醫診斷中聞診之呃逆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之甘草

TAG:中醫養生淺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