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秋拍部分金石拓本回顧

2017年秋拍部分金石拓本回顧

陶齋藏秦權拓本

2017年秋拍金石拓本回顧

圖文整理 / 休休堂

1、陶齋藏秦權拓本

上海泓盛

端方(1861-1911)、李葆恂(1859-1915)、金蓉鏡(1855-1929)、程頌萬(1865-1932)題跋陶齋藏秦權拓本

立軸水墨拓本

出版:《陶齋吉金祿》卷四

說明:(1)李葆恂題七言一首。李葆恂(1859-1915),字寶卿,號文石,奉天義州人,官至江蘇候補道,著有《無益有益齋讀畫詩》《海土村所見書畫錄》等。李葆恂曾任端方幕僚,精於鑒定古物,為端方所賞識,多為其題跋彝器碑帖。

(2)金蓉鏡題跋考證,作於光緒壬寅,即光緒二十八年(1902)。金蓉鏡(1855-1929),字學范,號殿臣、甸丞,晚號香嚴居士,浙江嘉興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歷官湖南郴州、靖州直隸州知州、永州府知縣等。詩文淵雅,善書畫鑒賞,亦精金石文字之考據。

(3)程頌萬題《上江虹》(即《滿江紅》)詞一闋,作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程頌萬(1865-1932年),字子大,一字鹿川,號十發居士,湖南寧鄉人。清末屢試未第,熱心新學,為張之洞等所倚重,曾充湖廣撫署文案。後任方言學堂提調。晚年寓居上海。擅詩詞,有《楚望閣詩集》《定巢詞》等。

217×51cm約10.0平尺

此秦權光緒初年出土於陝西臨潼,初為吳大澂收藏,體型巨大,堪稱秦權中之巨無霸。甲午戰爭後,吳大澂遭革職查辦,永不敘用,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時將其轉讓給端方,成為端方所藏收藏之秦權中體型最大者,並著錄於《陶齋吉金錄》卷四。所謂權,即古代之秤錘也,猶今日之天平砝碼,其創製始於秦朝,多為半球形,一般分為權身與權柄兩部分,權柄又稱「鼻鈕」,即鐵環拉手,權身底部凹陷,權體環刻銘文。本立軸拓片計兩張,一為秦權之全形拓本,一為銘文拓本,刻秦始皇及秦二世之詔書。由於秦權是半橢圓型的,它的銘文是有一定弧度,因此其拓片自然而為「隨形拓」,本品就是具有一定弧度的「隨形拓」,而不像大部分這類銘文拓片,在裝裱時將其弄得非常平整,以至於變形沒有如此自然和美觀。此為端方題七言詩一首以贈送松嶠者。

著錄書

2、毛公鼎全形拓

嘉德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陶父。山東濰縣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嗜好收藏古物,,精於金石文字考證及器物辨偽,著述極豐,主要有《簠齋藏古目》、《簠齋吉金錄》、《十鐘山房印舉》、《簠齋藏古玉印譜》等。

(清)陳介祺 舊藏 金城 跋毛公鼎並銘文拓

清拓本

1軸 紙本

西周毛公鼎是陳介祺收藏品中最重要的一件。毛公鼎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被陝西岐山董家村村氓董春生掘得,後歸蘇億年。咸豐二年(1852)為陳介祺以5000多兩白銀購得後,運抵山東濰坊,藏於其藏書室萬印樓內,成為其鎮室之寶,且秘不示人。毛公鼎是周宣王時的著名重器,它是迄今發現青銅器中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毛公鼎後輾轉為葉恭綽、陳永仁所得。民國三十五年(1946)陳永仁將此鼎捐獻國民政府,民國三十七年(1948)隨國民黨至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次徵集所得為毛公鼎並銘文拓,上有金城雙題,雲此拓為左臣先生珍藏。左臣先生或為黃左臣,清光緒間人。與端方、李保恂等金石家多有切磋。

金城(1888-1967),名城,字湯侯,以字行。浙江紹興人。曾任浙江省天台、新昌縣知事,山東黃縣、即墨縣知事。1946年與邵力子、朱仲華等籌款在開元寺舊址創辦醫院,嗣由省衛生廳接辦,定名為浙江省立紹興醫院。1949年後將私人花園獻給政府作人民公園(現兒童公園)。

3、(清)陳介祺 舊藏漢綏和雁足鐙拓等四屏

嘉德

清晚期拓本

4張 紙本

陳介祺不僅收藏,且精於考釋,如此次秋拍徵集所得陳氏舊藏漢綏和雁足鐙、池陽宮銅行燈、桂宮行燈、開封元燈四器拓本,陳氏皆有專文考證原委,在其壬申(1872)仲冬定本的《簠齋金文考》一書中,即有其所撰《漢桂宮鐙考釋》、《西漢綏和雁足鐙考》、《漢開封鐙考》、《池陽宮鐙考》、《漢鐙考記》等。此四屏鈐簠齋西漢器圖、萬印樓、寶康瓠室、海濱病史、半生林下田間、君車漢石亭長等印,其中簠齋西漢器圖、萬印樓等印較為稀見。

4、陳介祺、梅舒適 舊藏。簠齋藏陶拓真

嘉德

清拓本

1函1冊 紙本

5、(清)陳介祺 舊藏齊法化刀范拓

清拓本

1張 紙本

陳介祺之所以被後人譽為金石收藏巨擘,又因其瓦登、璽印、刀范等器,彌不涉獵,故陳氏又自號「齊東陶父」,並有「三代古陶軒」之室名,專治一印,鈐於所拓瓦登文字之上,名曰「寶康瓠室藏瓦」,此次秋拍亦得陳介祺舊藏瓦登文字及齊三字刀刀范等,可窺其藏之一隅。

6、龔心銘 舊藏秦商鞅方升拓

嘉德

陳介祺一生尤中秦代權量文字之考藏,端方曾言:「傳世秦器,海內藏度者,簠齋與恆軒(吳大澂)而已,而簠齋所得多於恆軒……海內故家所有悉歸簠齋」,究其原委,乃因秦時漢字的變遷最為劇烈,大篆經過省改而創造了小篆。而研究秦季文字,最為可靠和直接的證據就是鑄於金石之上的權量文字。

民國七年(1918)拓本

1張 紙本

秦季文字上承戰國,秦國商鞅變法時期即鑄青銅方升,開秦權量文字之先河。商鞅方升又稱商鞅方斗,是戰國時期商鞅任「大良造」期間製造和頒發的標準量器,底部與外壁皆刻有銘,前壁刻銘「重泉」(今陝西蒲城),為初鑄地。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民國間為龔氏所藏,今藏上海博物館。是拓系龔心銘拓題董康之本。

龔心銘,字景張。安徽合肥人。龔心釗之兄弟。光緒十八年進士。著有《浦口湯泉小志》、《懷麓齋古璽印集》、《楚金爰考》等。

董康(1867-1947),字授經,號涌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人。藏書室名誦芬室、課花庵。富藏書,兼治版本目錄之學,以多精本見稱。藏宋本《草窗韻語》、法式善抄本《宋元人小集》等。著有《書舶庸譚》、《課花庵詞》等。

7、李國松、王襄 舊藏秦旬邑權、秦詔版拓等

嘉德

民國間拓本

9張 紙本

秦統一中國後即著手統一度量衡,並鑄權量、詔版多種,頒行各地,然權量、詔版之上所刻詔書文辭皆通,為「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今得王襄、李國松所藏吳大澂舊藏秦旬邑權拓1張,柯昌泗舊藏秦二世詔版拓1張,秦兩詔詔版拓1張,秦權拓1張,秦始皇詔鐵石權銘文拓3張,秦兩詔權銘文拓2張。

李國松(1878-約1949),字健父,號木公,一號槃齋。安徽合肥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藏書處名集虛草堂、肥遁廬、望雲草堂。博雅好古,好碑帖金石,藏書萬卷。著有《法言章義》、《肥遁廬文集》等。

王襄(1876-1965),別名綸閣。浙江紹興人,世居天津。精研金石學、甲骨學。1949年後任天津文史館館長。著有《簠室殷契徵文》等。

8、秦兩詔量拓 新莽嘉量銘拓

嘉德

清、民國間拓本

3張 紙本

秦二世為了鞏固度量衡制度,要求後世子孫要繼續推行下去。秦兩詔量既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40字詔書,後又附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補刻的詔書,是為秦兩詔量。

漢末,皇權旁落,王莽立國,國號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並頒新的度量衡標準及量器,以龠、合、升、斗、斛五量具備,故名嘉量。銘文四字為韻「改正建丑,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在己巳,歲次實沉。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享傳億年」。

9、崇彝跋陳師曾舊藏新莽量並銘文拓

嘉德

清晚期拓本

1張 紙本

又有新莽量並銘文拓,崇彝題詩,陳師曾、何楚侯舊藏。

崇彝,生卒年不詳,姓巴魯特,字泉孫,號巽庵、梅隖,六十後號裕庵,別署梅隖散人、選學齋主人。蒙古正藍旗。咸豐朝文淵閣大學士柏俊之孫。官至戶部文選司郎中。著有《選學齋集外詩》、《選學齋書畫寓目筆記》、《漢碑雜詠》等。

陳師曾(1876-1923),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陳寶箴之孫,陳三立之子。歷任江西教育司長、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著有《中國繪畫史》、《文人畫之價值》等。

10、宇野雪村舊藏千唐志齋拓片

嘉德

宇野雪村先生是當代日本已故書法家,日本「前衛書法」代表人物,精於文房書道,生平收藏大量文房精品及書畫。曾任大東文化大學教授,著有《古墨》和《雪村從心》等著作。1987年宇野雪村先生與啟功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聯手舉辦「啟功、宇野雪村巨匠書法展」,成為中日當代書壇一大盛事。2017嘉德秋拍,古籍部徵得宇野雪村舊藏千唐志齋拓片一千二百餘種,是歷史、書法研究不可或缺的補充資料,彌足珍貴。

宇野雪村先生

千唐志齋,由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創建,是中國唯一一個墓志銘博物館。是齋立於河南洛陽張鈁故居「蟄廬」內,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誌石刻一千四百餘件而聞名,尤以唐志最富,故名「千唐志齋」。章炳麟先生曾以古篆為之題額,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

上世紀初,軍閥混戰,國家動蕩,民生不濟,盜墓猖獗。洛陽城北邙山,東西綿延,水土豐厚,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多以此為安息之地,當此亂世均未倖免。恰逢張鈁歸鄉隱居,因其好古,見此景像不免扼腕嘆息。自此便陸續收集散落的墓誌,並專辟一隅妥為保存。

舊拓本

1200餘種 紙本

尺寸不一

宇野雪村舊藏千唐志齋拓片一千二百餘種,以唐代墓誌為主,並以少量他朝墓誌拓片。宇野雪村所藏此批唐志拓片,時間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志主身份涉及封疆裂土的皇親國戚、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各地郡王太守尉丞參曹、優遊園林的處士墨客、悟道參禪的佛僧道士以及宮娥彩女等社會各階層人物,其銘文主要記述死者的生平經歷、配偶子嗣、官爵世系等重要信息,是研究唐代文治武功、社會形態的珍貴資料。

周故朝議大夫行兗州龔業縣令上柱國程府君(思義)墓誌並序

大燕聖武觀故女道士馬凌虛墓志銘

大唐故揚州揚子縣令崔府君(光嗣)墓志銘並序

唐故金明縣令上柱國張府君(惠則)墓志銘並序

千唐志齋墓誌拓片記述了諸多已被歷史煙塵所湮沒,於史籍只可聞其大致的歷史事件,具有良好的補史、糾史之用。如程思義的墓誌中便有記武則天執政期間,用周興、來俊臣等酷吏妄造罪名,枉殺無辜士族地主及宗室舊臣之事,「當時楊豫作逆,妖氛未殄,王侯將相,連頭下獄,傷痍誅斬,不可勝數。周興榮貫廷尉、業擅生殺……公卿側足,行路掩首。時有吳王子琨作牧江右,來俊臣密樹朋黨,遠加組織,令君推問,冀陷誅死……」而時任大理寺正的程思義寧「失不經,志重平反」,招致來俊臣的不滿,反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貶為兗州龔業縣令十餘年,終又遭誹謗誣陷,志文記其「久陷囹圄,橫加拷察,死於非命」。又如聖武觀女道士馬凌虛墓誌,便記述了安史之亂中,這個「光彩可鑒、芬芳若蘭」的女道士如何「未盈一旬,不疾而歿」悲慘死於安祿山幕僚之手的歷史事實。

明故武略將軍千戶侯沈公(俊)墓志銘

大明故登封郡主(朱氏)墓志銘

國武都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三百戶食實封肆伯戶贈太子太師苻君(彥琳)墓誌

大宋故贈太子太傅王公(建福)墓志銘並序

除唐志外,此千唐志齋拓片中又有宋、明、五代等諸多精品墓誌,志文中篆、隸、行、楷等書體皆備,虞、褚、歐陽、顏、柳等諸家風格,一覽無餘。漫長歷史,風雲際會,皆精縮於一志之上。是歷史、書法研究不可或缺的補充資料,彌足珍貴,洵可寶也。

11、石鼓文

嘉德

清晚期精拓本

11張 紙本

石鼓文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刻石共十碣,每石刻四言詩一首,削石形似鼓,因得名。現於唐初,其文為大篆,自唐以來為世人所重,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12、王懿榮舊藏龔心釗題籤宋表忠觀碑

嘉德

明拓本

4冊 紙本

《表忠觀碑》成於宋元豐元年(1078),蘇軾撰並正書,碑文並載於《東坡文集》和《宋文鑒鑼》。原石在杭州錢塘錢氏墳,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府陳柯重刻。是拓龔心釗題籤,首有鈕嘉蔭、翁斌孫題識。

龔心釗(1870-1949),字懷希,號仲勉。安徽合肥人,寓居上海。篤好文物,精品頗多。如秦商鞅方升,戰國越王劍,宋代米芾、馬遠、夏圭等名家書畫。

鈕嘉蔭(1857-1915),字叔聞,號聞叔。江蘇蘇州人。工書及篆刻,金石考證,真草篆隸,均能入古。

翁斌孫(1860-1922),字弢夫,又作弢甫、韜夫,號笏齋,又作簡齋、笏庵,又號廉訪,晚號冰楞、笏居士。翁同書孫。光緒三年(1877)進士。歷任武英殿纂修、內閣侍讀

13、陸和九題籤唐李靖碑

嘉德

清中期拓本

1冊 紙本

李靖碑又稱《衛景武公碑》,為開國功臣李靖之功德碑,鐫於唐顯慶三年(658)。由許敬宗撰,王知敬正書,額篆書,陰刻元祐四年游師雄等題名。此碑所見最舊為明拓,加之數本清拓,皆鳳毛麟角之佳品。陸和九題籤。

陸和九(1883-1958),本名開鈞,以字行,別署墨盫。湖北沔陽人。歷任武昌大學漢文科長、中國大學國學系講師等教職,精於金石之學,收藏碑刻磚瓦拓本甚富。著有《石刻名匯》、《歷代造像存徵錄》、《宋遼金元碑目》等。

14、張伯英舊藏漢張遷碑並碑陰

嘉德

清道光間拓本

1冊 紙本

是碑全稱《漢故榖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碑文隸書,額篆書。石刻於漢中平三年(186),明初出土,現置泰安岱廟。董麟、張伯英舊藏。

董麟(1830-1881),字祥甫,號雲舫。道光二十九年拔貢,任刑部郎中。同治四年「俸滿截取,長官奏保,奉旨以繁缺知府用」。精鑒賞,收藏碑帖字畫甚豐。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別署雲龍山民、榆庄老農,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江蘇徐州人。清代光緒壬寅年舉人。

15、唐八關齋會報德記

嘉德

清初期拓本

1函4張 紙本

是碑刻於唐大曆七年(772),為八棱石幢,八面刻字,字大如拳,顏真卿晚年撰並正書。其字筆法似散實凝,消散蒼茫中多精到森嚴。唐武宗時滅佛,曾毀其五面,後唐大中三年(849)由郡守催倬根據拓本將其補全。

16、明拓本《爭座位帖》

嘉德

《爭座位帖》亦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為唐廣德二年(764)顏真卿寫給定襄王郭英義的書信手稿,行草書,傳有七紙,約64行,與顏真卿所撰《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合稱「顏書三稿」,亦有將其與王羲之《蘭亭序》並稱為「行書雙璧」。《爭座位帖》原跡已佚,北宋長安安師文以真跡模勒刻石,摹刻精妙,刻石存西安碑林。

今得明拓本《爭座位帖》,內有何紹基、何紹業、何紹京三兄弟跋語,又有何紹基摯友許翰跋文及行間識語,由此而外,亦有雍正二年王澍觀款。何紹基行書意隨筆轉、外柔內剛之筆法為近世所推崇,何氏一門三兄弟跋文集聚一冊,實屬難得。

是帖首有何紹基跋語,考證《爭座位帖》墨跡年代,又論此本之善,稱「此兩刻骨力皆不若此刻之善,又不知當日原紙如何精妙。在寧波日曾見一墨本,傳為魯公真跡,此刻本校勘絲毫不差,竟不知如何仿寫者,然想非真跡也。鄭芝泉太守藏米臨一本,超妙殊絕,太守逝後不審物歸何所矣。道州何紹基得歡漫記」。讀此跋文,可想何紹基對此帖的珍愛之情。

此本亦有道光戊戌年何紹業跋,謂「有宋人刻唐人書,從碑拓重摹者遠遜原石,從墨跡雙鉤者乃不異於唐刻。智永千文,魯公坐席稿是也。求初搨本不得見,得見南渡後本已為幸甚。此冊神韻純靜,當二百年前物矣。道光戊戌九月子毅識」。

何紹基、何紹業跋語

何紹京與紹基、紹業、紹祺時稱何氏四傑。此冊又有何紹京題跋。

何紹京跋語

何紹基有孿生兄弟,名何紹業。何紹基、何紹業父名何凌漢(1772-1840),課徒鶴鳴軒中,嘉慶十年(1805)中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何氏兄弟遂於嘉慶十一年(1806)隨父母入京,依父讀書。故何氏兄弟耳濡目染,長於翰墨文章之事。

許瀚與何氏兄弟交情甚篤,曾於四明與何紹基同登天一閣觀摩金石碑帖,見宋元古搨如林,至今思之不置。此本亦有嘉道間學人許瀚跋語,行間亦有其墨筆題識,於何氏跋文亦讚賞有佳。

許瀚跋語

跋文謂:何氏昆仲皆精鑒定,此本為明搨吾無間。然蓋明時帖估取精搨本塗染以充宋搨者。今求宋搨不可得,得此舊本已大可寶貴,恨其塗染處或至失真,使當日少此一番作為,第存其本來面目,即當為此帖之最烜赫者矣。道光丁未夏四月印林許瀚識於公路浦寓齋。

許瀚(1797-1866),字印林,一字元翰。山東日照人。主講於漁山書院、琅琊書院。校書、著述多有成就,所校宋元古本眾多。

王澍觀款

以上諸人之外,又有雍正二年王澍觀款。王澍(1668-1743),字若林,號虛舟,江南金壇人。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康熙時以善書,特命充五經篆文館總裁官。著有《淳化閣帖考正》、《古今法帖考》、《虛舟題跋》等。

17、俞宗海舊藏漢魏隋唐墓闕碑額集

嘉德

漢魏六朝碑刻之佳妙早已詳載各家著錄,而碑額大書,雄強奇偉,美不可言。俞宗海數十年以來集其佳者因合裝一冊。此冊據俞宗海題記,非一時一地所得,光緒二十二年(1896)俞宗海先集其佳者十餘件裝成一冊,庚子年(1900)又得漢石門頌、晉枳楊府君神道、東魏鄒珍碑、唐棲岩寺、李孝通碑等共23件,裒集成冊,即為今日所見之本。民國十三年(1924)俞宗海題記又稱「近二十年又得北朝碑額四五十紙及新出土墓誌百數十種,尤為欣幸」。

清拓本

1函1冊23件紙本

俞宗海(1847-1930),字粟廬,號韜翁。江蘇松江人。著名京劇藝術家俞振飛為之父。通金石學,工書法精鑒別,開創俞派唱法,被譽為「江南曲聖」。俞宗海之父名俞承恩(1818-1858),字子卿,武舉出身,咸豐八年春因軍功卓著,封驍勇巴圖魯。

此本俞宗海題籤「漢魏隋唐墓闕碑額集」,每品各有題識。

內收漢西狹頌、漢李公闕、隋龍藏寺碑、隋棲嚴道場舍利塔碑、吳衡陽太守葛府君碑、梁始興忠武王蕭憺碑、梁南康簡王神道、後魏鄭羲碑、魏魯郡太守張猛龍碑、魏宗聖侯孔羨碑、殷比干墓闕、晉韓府君墓道、隋李則墓誌、北齊人書文殊般若經碑、北周強獨樂造像碑、唐李少溫聽松石刻、唐國師太平觀法師神道、東魏鄒珍碑、唐太宗晉祠銘碑、漢石門頌、晉枳楊府君神道、唐棲嚴寺御制詩、唐淄川公李孝同碑,共23種。

漢侍御史李公墓闕

其中《漢侍御史李公墓闕》俞氏冊尾題跋中言明「甚不易得耳」。「漢侍御史李公之闕」闕身正中陰刻隸書,據相關史料記載,李業闕修建於建武十二年(36),為現存漢闕年代之最早者。其下刻清道光末年題記,記述當時知縣周樹棠發現此闕殘身及移至李節士祠安置的經過。

北魏魯郡太守張猛龍碑額

張猛龍碑刻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522),無撰書人姓名。原碑現藏山東曲阜孔廟碑石陳列館。碑文記載張猛龍任魯郡太守時的政績。此碑書法俊秀剛健,而額書尤險勁,成為北魏碑書難得之筆。俞宗海對此額讚賞有加,稱「有龍威虎震氣象,真右軍書亦是此法」。

吳葛祚碑額

葛祚碑最初由清代學者孫星衍發現,因無碑文,僅有題額「吳故衡陽郡太守葛府君之碑」數字,故亦稱《葛祚額碑》。葛祚,字亢光,句容人,不見於正史。文字為十分成熟的楷書,與時代不和,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即將其納入到南朝梁下。俞宗海題識引《搜神記》考證碑主身份,言及年代時與諸儒不謀而合,雲「雖是吳碑,然是真書,絕非孫吳時所寫,其為六朝人書無疑」。

梁始興忠武王蕭憺碑額

梁蕭憺碑發現於江蘇南京,其書體系從隸書變化到楷書演變的標誌之作。碑文為貝義淵所書,浙江湖州人,生平事迹不可考,然僅憑此碑,得以不朽。梁啟超對貝書推崇有加,所謂「南派代表,當推此碑」,俞宗海題識糅合諸家之說「南宗北派,本是一家眷屬,多從漢隸轉變而成,後人妄加議論,不知根柢,可鄙」。

北周文王碑額

北周文王碑碑額陽刻,別具一格,均刻於陽線正方格內。是碑位於四川成都,碑帽浮雕朱雀、四小佛像。碑文記載當時在武康郡駐防的強獨樂等將帥十一人,為北周文王宇文泰歌頌功德之事。

唐太宗晉祠銘碑額

又有碑額文字作飛白書者,甚為少見。晉祠銘即晉祠之銘並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書。方座螭首,額書飛白體,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可謂神來之筆。俞宗海題識內亦云「唐文皇此書有龍跳天門之勢,飛白書唐以後不傳矣」,可見俞宗海於此拓之寶愛如此。

18、鄭孝胥、梁鼎芬等八家題跋「秦石權」拓本

西泠印社

咸陽原上出榛蕪,篆勢猶堪百代橅。

欲起祖龍咨故事,量書曾用此權無。

——李葆恂為端方藏「秦石權」拓本所做題跋

秦始皇(祖龍)初並天下,一統文字、度、量、衡,以為治天下之法;以秦權為證,兼及文字和衡重。

這張名為「陶齋評權圖」的照片拍攝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陰曆十月六日,記錄了端方(照片中,左一坐於太師椅)邀請好友及幕僚(從左至右:程學恂、黃君復、錫綸和文石即李葆恂)至家中共同賞玩、品評秦權的雅集趣事,癭木桌上放置大小秦權數枚。

照片右側有端方題記:「此《評權圖》也,戊戌(1898)之冬陳臬秦中,先後得秦大權二,皆重五十三斤,即秦之百斤也。復得十餘斤至數斤權五,方量橢量二,銅詔版一,大小輕重凡十器,亦足以征地不愛寶而物聚所好矣。」

陶齋

「陶齋」是清代著名文物收藏家端方的號,端方時任湖北巡撫而照片的背景正是清末典型的官府衙齋, 由此可以推斷照片拍攝地點當為端方在武昌的官邸。

秦權

「權」 則是指秦銅詔版及秦權量器。秦權,即秦代秤砣,多為半球形,一般分為權身與權柄兩部分。權柄又稱「鼻鈕」,即鐵環拉手。權身底部凹陷,權體一般環刻銘文,為秦始皇、秦二世詔書,銘文可考補史缺,其書體「上承古籀、下開漢隸」,流傳稀少,向為金石學家珍為懷寶。

端方

端方(1861-1911),字午橋,號陶齋,滿洲正白旗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歷官湖廣、兩江、閩浙、直隸總督。光緒三十三年(1907)創辦江南圖書館。工書法,收藏彝器瑰物頗豐。

端方一生嗜好金石書畫, 當時金石學盛興, 滿族文官因為不懂碑碣、青銅銘文而被同僚所輕視,而他不甘示弱, 二十四歲便開始研究金石學、大力搜集青銅器、碑碣銘文拓本、石刻璽印等。他孜孜以求、不恥下問,誠心誠意拜師求教, 從搜集前人墨跡文玩中學習鑒賞碑帖之技法。歷經三載, 端方在京師士大夫之間, 即享有精於鑒別金石書畫之盛名。著有: 《藏石記》、《陶齋吉金錄》、《陶齋吉金續錄》、《陶齋古玉圖》、《泰西各國金幣拓本》等。

清光緒間拓本

1軸?222.5×64.3cm

出版:《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p306,孫常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著錄:1.《海藏樓詩》卷四,鄭孝胥著,民國間刻本。

2.《鄭孝胥日記》p821、2649,鄭孝胥著,中華書局,2005年。

3.《晚晴簃詩匯》卷一百七十二,黃紹箕《題陶齋所藏秦權》,徐世昌輯,民國退耕堂刻本。

4.《黃紹箕先生年譜》,俞天舒輯,載《瑞安文史資料第十七輯·黃紹箕集》,1998年。

說明:1. 鄭孝胥、梁鼎芬、李葆恂、黃紹箕、費念慈、程頌萬、易順鼎、王仁俊八家題跋,寶熙題籤。

2. 著名古文字學者、語言學家孫常敘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此本所拓為秦權中體量最大者,權重五十三斤,約合秦之百斤,為銅權。舊在陝西咸陽民家,用以系犬,後為吳大澂(愙齋)所藏,甲午戰爭後,吳大澂遭革職查辦,永不敘用。光緒辛丑(1901)貧病交加的吳大澂將其轉讓給端方(陶齋)。

秦始皇廿六年詔書全文如下:(公元前221年)

「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凡刻在權量詔版上的文字基本上是直筆鑿刻而成,與秦刻石文字不同,棄圓為方,將曲線變直線,因此顯得剛勁有力、古樸自然。

銘文的最後一句:「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過去句讀一直不統一,曾經出現誤讀。而誤讀的關鍵就在於不明銘文中「則」等字的字義。實際上,仔細讀拓本上黃紹箕的題跋,我們不難發現答案:

權銘「則」字,匋齋尚書引《說文》「等畫物」為說,幹臣太守又引《考工記》注,訓「准」證之。按:「等畫物」今不可考,疑即古準繩之「准,「等畫」即今幾何家所謂並行線也。繩生准,繩直准平,一畫引長為直線,乃繩之象,就直線別作畫,與之相等為並行線,則准之象矣。……凡事物可為法式,其字義皆可引申通用。刻石之「定法」、「同度」、「一量」、「同則」即指明壹之詔而言,詔云:「法、度、量、則」,乃隨舉四字以該一切,蓋當時語也。「不壹」謂歧異者,「嫌疑」謂近似者。《東觀刻石》云:「作立大義,昭設備器,咸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惟皆明壹之,故事無嫌疑」,此「歉疑」即「嫌疑」之明證也。

「則」字,當作「稱量輕重的器具」來解,猶如我們現在所用的砝碼;而「不壹」是指不一樣的,「嫌疑」是指近似的。如此一來,我們便能通過會意正確斷句。

如文章開頭所說,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端方撫鄂,自從得到秦權數枚後,便愛不釋手,經常會邀請志同道合的好友、幕僚赴其官邸,賞其所藏青銅佳器,相與考釋題詩。

此拓本即為秦權雅集的實物見證,上有鄭孝胥、黃紹箕、李葆恂、梁鼎芬、費念慈、王仁俊、程頌萬、易順鼎等學者名流連篇滿題,共計詩、跋十五則,考釋刻辭文字,兼述同年情誼至感,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梁鼎芬兩悼黃紹箕詩,並寄呈端方、李葆恂。

值得指出的是,據上海圖書館研究員、著名碑帖鑒定專家仲威稱,上海圖書館所藏《秦權銘》孫詒讓跋本(無全形拓)是光緒二十七年(辛丑臘月)端方通過黃紹箕寄贈於孫詒讓者。而端方正是這年才從吳大澂那裡得來此權,稱此件為秦權之陶齋最初拓本,其後一兩年才有端方監拓全形拓本的流傳。但西泠秋拍這件拓本的題跋其中有紀年的時間最早為光緒二十七年七月,其他多在十一、二月之間,可證此本才堪稱是陶齋最初拓本。

民國二十五年(康德三年,1936),此拓歸寶熙(沉堪)後,寶熙還特意請鄭孝胥題耑,所以我們所看到拓本上的鄭孝胥題跋分別作於1902年和1936年,時間跨度較大。並有寶熙自題籤。

按住下列圖片上下滑動瀏覽自題籤細節

寶熙(1871-1942),愛新覺羅氏,字瑞臣、瑞丞,號沉盦,室名獨醒盦,滿洲正藍旗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歷任編修、侍讀、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總理禁煙事務大臣等。民國後任總統府顧問、參政院參政。後曾任偽滿內務處長等。能詩,書法端莊肅穆。

【鄭孝胥 之印】1.鄭孝胥印(白)2.太(朱)3.夷(朱)

【李葆恂 之印】4.李葆恂(朱白)5.文石(朱)

【黃中韜 之印】6.黃中韜(白)

【梁鼎芬 之印】7.苕華(白)8.西鳳(朱)9.鼎芬(白)10.內方(白)11.伯烈(朱)12.毋暇齋(朱)13.梁海(白)14.節廠(朱)15.藏山(白)16.禮學館顧問官(白)

【王仁俊 之印】17.王仁俊(朱白)

【費念慈 之印】18.費念慈(朱白)

【易順鼎 之印】19.張靈後身(白)

【程頌萬 之印】20.美人長壽庵印(白)21.頌萬(白)22.子大審定(朱) 23.歙(朱)

【孫常敘 之印】24.吉林孫常敘曉野讀書堂圖書(朱)

除老照片之外,《鄭孝胥日記》中也多有關於此件秦權拓本的記錄,可做參考:

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1902年)

廿四日(2月2日)

渡江至學務處,仲弢邀至兩湖陪制軍、中丞,中丞以秦權拓本屬題。夜入督署,閱商約各電。

廿八日(2月6日)

午後渡江謁端中丞,晤其弟端緒,字匋仲,談久之,出示秦權七、量二,漢玉地券一,建初年號。

除夕(2月7日)

為端中丞題秦權拓本,作七古一首。過芩堯階。遂詣漢陽拜供先像、哭二兄而返。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十月初八日(11月21日)

旅順司令官周山滿藏中將來訪,謝為作扁。寶瑞臣來訪,出端午橋所藏秦權拓本使余題之。陳覺人夫婦及幼子來。

後,此拓本輾轉最終被孫常敘所收藏。孫常敘(1908-1994),又名曉野,吉林省吉林市人,祖籍河北永平府樂亭縣。曾師從高亨、羅振玉,鑽研甲骨、金文與文獻考據,致力於語言文字的教學與研究。著有《漢語辭彙》、《古漢語文學語言辭彙概論》等。

「會稽刻石彼猶取,崑山可作真吾師。」

一枚秦權,歷經兩千餘年,從度量器到農家系犬所用,再到用於研究金石學的文物,碑帖拓片的形式使更多人得以一睹其風貌,諸多學者題跋又將一幅金石碑帖變成了具有時代風貌的,集詩書拓印於一體的藝術品。此鄭孝胥、梁鼎芬等諸家題跋端方藏「秦石權」拓本遞藏有緒,品相極佳,實屬收藏佳品。

19、吳湖帆題《大盂鼎未剔本》並朱梅邨繪大盂鼎全形

西泠印社

舊拓本

1軸?123×57cm

著錄:《丑簃日記》,吳湖帆著,載《吳湖帆文稿》p198,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

出版:《墨》雜誌第四十四回P98,藝術新聞社。

說明:吳湖帆題跋並錄吳大澂盂鼎考釋。朵雲軒舊藏。

20、吳湖帆題《散氏盤銘拓》並鄭慕康繪散氏盤全形

西泠印社

舊拓本

1軸?123×57cm

著錄:《丑簃日記》,吳湖帆著,載《吳湖帆文稿》p198,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

出版:《墨》雜誌第四十四回P99,藝術新聞社。

說明:吳湖帆題跋並錄吳大澂散盤考釋。朵雲軒舊藏。

21、齊侯罍初拓本

西泠印社

吳雲「兩罍軒」舊藏書物,甚可寶重。此次有幸徵集到吳雲自題齋名「兩罍軒」匾額,《齊侯罍》阮元藏器時期初拓本,以及吳雲藏齊侯罍原本及摹刻拓本、曹秋舫道光原拓《懷米山房吉金圖》等「兩罍」相關拓本,萃集一堂,當為識者寶重。

吳雲自題齋名「兩罍軒」匾額

阮元、汪喜孫、楊守敬等跋《齊侯罍初拓本》等吳雲「兩罍軒」書物三種

清嘉慶間拓本,同治間寫本、刻本

2軸、1夾4冊?

出版:《中國書法史·清代卷》p226,劉恆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提要:內含「齊侯罍」清嘉慶間初拓本二紙,附阮元信札,汪喜孫、王大堉、孔憲庚、楊守敬題跋;吳雲隸書「兩壘軒」匾額,有同治八年(1869)吳雲長跋;《兩罍軒彝器圖釋十二卷》,同治十一年(1872)吳雲自刻本。

22、畢瀧、吳雲等題跋《集北宋拓聖教序字五絕十八首》

西泠印社

宋拓本

1冊12開 開本:29×13.5cm

說明:畢瀧、顧光旭、吳雲、李鴻裔題跋,邵松年觀款。沈秉成、顧文彬、勒方琦、潘曾瑋鑒賞。楊晉、吳雲題籤。

23、羅振玉題跋《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

西泠印社

民國初拓上截未斷本

1軸 104×66.5cm

著錄:《貞松老人外集》卷二,羅振玉撰,民國間排印本。

說明:羅振玉題端並長跋。孫常敘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24、沈曾植舊藏《石門頌》

西泠印社

明末清初拓本

1冊38開 題跋3開?開本:31.5×20cm

說明:沈曾植海日樓舊藏並題籤,孫君蘭雙鉤碑額,馬龍山人釋文。

25、朱鼎榮、秦更年題明拓《唐溫虞恭公碑》

西泠印社

明末清初拓本

1函1冊20開?開本:31.5×17.5cm

說明:朱鼎榮舊藏並長跋二則,秦更年題跋。陶北溟封面題記,朱鼎榮函套題籤。

26、張瑋題跋明拓《多寶塔感應碑》

西泠印社

明中葉拓本

1冊?開本:30×15.3cm

說明:張瑋鏡菡榭舊藏,內有張瑋題跋五則並題籤。

27、謝谷舊藏《秦泰山刻石殘字》廿九字本

西泠印社

廿九字已斷本

1軸?紙本

拓心:110×35cm?題跋:27×35cm

著錄:《書的宇宙》P39,石川九楊編,二玄社株式會社,1997年。

說明:謝谷墨筆長跋,張謇題籤。

28、徐乃昌輯劉體智、蔡守、柯昌泗等藏金石雜拓冊

西泠印社

(清)徐乃昌輯

晚清民國間拓本

5冊?開本:32×29cm

說明:拍品為徐乃昌輯藏、考釋金石雜拓合冊,內收各類拓片等二百餘張,中有劉體智拓贈驫鍾十二器拓片,附劉體智信札及原封;徐乃昌輯廬江劉氏鐘鼎款識冊,內收劉體智藏鍾、敦、卣、尊、鬲、匜、觚等青銅器銘文及部分磚拓,附徐氏手書籤條及考釋;蔡守拓贈並長跋「魏周哲陶璽」拓本等。另有徐乃昌輯藏古琴、佛像、銅鏡、兵器、虎符、鍾銘、古璽、古磚、瓦當、錢幣、南漢芳華苑花盆、陳鳴遠、陳曼生等刻紫砂器銘、唐凌煙閣功臣畫像等畫像拓本。徐乃昌、劉體智、蔡守等考釋題跋。

29、毛公鼎銘及全形拓(未裱本)

西泠印社

舊拓本

3幀?紙本

137×66.5cm?45.5×32cm×2

說明:拍品為毛公鼎全形拓一紙,鼎銘二紙,淡墨棰拓,字口清晰,原紙未裱。

30、陳介祺舊藏古陶文集拓四百五十餘種

西泠印社

(清)陳介祺輯

清鈐拓本

452幀?棉連紙

說明:拍品輯陳介祺藏以臨淄為中心的三代兩漢齊魯古陶文拓本452幀。印文諸如「楚郭衙蘆里賹」、「豆里」、「北里、「朝」,內容涉及地域、窯場、窯工、器型等,印面所輯文字數不等,陰陽文兼具,樣式精美,書體樸質。對研究古文字、職官、歷史地理、姓氏、古窯場等諸多領域提供了重要資料,學術價值不可小覷。

31、鄧實、馬定祥等舊藏中國古代錢幣集拓七百餘種

西泠印社

鄧實、馬定祥等舊藏中國古代錢幣集拓七百餘種

舊拓本

700餘枚

說明:拍品為秦漢至清代貨幣700餘枚及少量錢範雜拓。以先秦即墨之大刀、楚大布、「安邑二釿」橋足布、「?」方足布、漢君宜侯王五銖、三國大泉當千、北魏永安五銖、五代十國天德重寶、唐開元通寶、北宋大觀通寶、南宋淳祐通寶、金阜昌重寶、元至正之寶背吉權鈔五錢、清湖北省光緒元寶當十等為代表,兼收鄂特勒公馬錢、唐將千里馬錢、韓超光騎馬錢、名將徐達馬錢等一批吉祥花錢,系統且不失趣味,全面的展示了貨幣形態、分布區域、文字風格,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32、張廷濟、徐乃昌、孫鼎等舊藏吉金雜拓六十四種

西泠印社

舊拓本

64幀?紙本

尺寸不一

說明:內收張廷濟舊藏吳越王銀龍簡硯銘、徐乃昌舊舊藏漢帶鉤,劉體智舊藏青銅敦銘、北齊武平元年造金銅像、秦廿六年秦權、魏正始四年弩機等吉金雜拓六十四幀,涉及造象、兵器、禮器等諸多門類,文字多樣,棰拓精湛。

33、端方、張蔭堂遞藏《晉左將軍玉符文字》

西泠印社

舊拓本

3頁?23×17cm×3

說明:此玉符二片俱兩面刻文,中有「左將軍軍大司馬」等字,合縫處有「齊太公孝而安」等字。況周頤《阮盦隨筆》載,此玉符清宣統初年由李嘉福售與端方,索千金。王少穆曾為之繪圖入《藏玉記》今未印行。玉符後不知所蹤,故拓本尤顯珍貴。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侵權處理] 如涉版權問題,24小時內刪除。

·END·

· 專註【古美術、金石學】文獻整理與出版 ·

合作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休休文庫 的精彩文章:

TAG:休休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