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楞嚴經》參習(104)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楞嚴經》參習(104)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楞嚴經》參習(10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

一切眾生雖迷,但並沒有喪失。『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這幾句話正是答覆阿難之問,前面問意是說,以什麼樣的因緣,佛說我們遺失真性?明明沒有遺失,為什麼說遺失?這是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的。凡夫對於什麼叫真、什麼叫妄,實在是沒有能力辨別,諸佛菩薩苦口婆心給我們在萬相當中剖析說明,我們聽了不相信、不能接受,這是非常可嘆之事。所以我們學佛學了多少年,說老實話說,學了多少生、多少劫,就是不信、就是不接受,所以一直到今天還不能夠證得。這要怪自己不好,不能怪佛菩薩不盡心、不儘力,諸佛菩薩極盡其善巧方便,我們不能體會。要是依然執著緣影之心認為是自己的心,這就錯了,這就叫迷。為什麼?緣影之心是無,不是自己。我們展開《百法》來看,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有為法,有為法哪裡是真的?為什麼不能夠舍離?所以無始劫以來,我們認假作真、認物為己,全然不覺。雖然沒有遺失,然而因為你自己不能夠覺察,妙心的作用不能夠現前,等於遺失,是這個意思。佛說遺失並不是真的遺失,一天到晚還是要用它,妄是由真起的,沒有真哪來妄?用妄就是用真。但是用妄只曉得妄,不知道有個真,再以妄心找那些妄法的根源,那到哪去找去?決定找不到。

在這一行裡面,佛在真心的名字他又換了幾個字,「本妙圓妙」。所謂本妙,是說我們現前見聞心性本來自妙,不必要借什麼修學的功夫,用不著那些,本來就妙。本妙要怎樣才能現前?很簡單,放下就得了,而困難的在放不下。你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就見到真性,禪家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什麼時候你把迷情放下,你就見到真性;換句話說,就是真性用事,不再是妄心用事。所以叫做本妙,本來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圓是圓融的意思,是圓滿的意思,這是妙心起用之相,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說的「寂而常照」,這是從寂邊上說的,叫做圓妙明心。寶明妙性,寶在此是比喻,世間的七寶體質都是清凈、堅實,取這個意思。我們的真性,見聞之性是照而常寂,像寶,寶都有光明,真性恆放光明。雖然是照天照地,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照,但它是寂的,從來沒有動過。見性是如如不動。佛就阿難來測驗,從阿難觀察上證實了,阿難頭動,見不動,動的是妄,不動的是真,真性是如如不動,所以叫做寶明妙性。

心性,在佛法裡面有時候心性是一個意思,有時候心性是分開來講,說心作體、說性是作用,有時候又說性是體、心是作用,所以要看在什麼地方,這個字是做什麼樣的解釋,它是可以互為體用的。譬如在此,我們講性是體、心是作用,真如本性是體,八識這個八心王是從體起用,這裡頭性是體、心是用。我們又常問一切法,舉一法來說,這一法是什麼性質?這個性就是用,不是從體上講。譬如我們說水之性,水的性是濕性,火的性是熱性,這種性都是從作用上說的,不是從體上講。同樣是一個字,要看它在什麼地方,它做什麼樣的解釋。在此所謂心,是從妙起明,妙是寂、明是照,寂就是定、明就是慧,從定生慧,圓融照了,就像鏡子的光明一樣。所謂性,即明而妙,明是慧,雖是慧,慧是定的,是湛然寂滅之相,就好像鏡之體一樣。這正是顯示妙性之中,妙而明、明而妙,體與用本來具足,一絲毫的染污都不得,佛有、菩薩有,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是大事。這樁事情明白了,我們無始劫以來,在學佛的最低限度,能夠承認一樁事情。我們不止這一生,我們有過去世,我們還有未來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所以我們才流轉生死,六道輪迴了無出期,吃盡了苦頭,原因在哪裡?就是沒把這樁事情搞明白。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這樣的學問、這樣的方法,只要明白了,無始劫不能解決的問題今天可以解決。解決這個問題,在佛法裡面就是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證菩提的大事一樁。

唯識法門裡面所謂轉識成智,怎麼轉法?就是迷悟,迷了叫識,悟了就是智,迷的時候我們用六識,悟的時候我們用妙觀察智。實在說,妙觀察智跟第六意識是一不是二,並不是說,我悟了,我第六意識一變,變成個妙觀察智,怎麼個變法!悟了以後就換個名字,還是那個東西,換個名字,不再叫第六意識,叫做妙觀察智。轉的是什麼?於性、於相都沒有轉,性是真實的,相也是實相,轉個什麼?所轉的就是我們迷惑顛倒的概念,也就是錯誤的念頭。以前自己對於哪是真、哪是妄沒搞清楚,把妄的當作真的,真的不曉得;現在明白了,明白了我們應該要會用。你要是會用你就是如來,你現在會用你現在就是佛,你明天會用你明天成佛,你這一輩子都不會用,這一輩子別想成佛,就這麼回事情。用什麼?用六根的根性。這個道理真正明白了,從現在起我們眼見一切色法,當家主事的是見性,不再是眼識,不再是第六意識,那麼你現在就成佛。怎麼曉得你成佛?佛是具足平等心、清凈心、慈悲心,這個三心是盡虛空、盡法界、盡眾生界的,無量無邊,你立刻就具足。為什麼這麼快?因為是本來的,不是修得來的。要是修得來的,要慢慢修,要修到什麼時候才能修得成?它不是修來的,它是本有的。

本有而不能夠現前,就是因為我們迷,所以不能現前。迷在什麼地方?六識用事這就是迷。六識用事,它的相是分別、執著、妄想,這裡面要細說非常的複雜,我們今天世間東、西方所講的心理學只說個皮毛而已,全是妄心用事。真心用事,非常單純,裡面什麼麻煩都沒有、什麼葛藤都沒有,乾乾淨淨,所以稱之為直心,直心是道場。眼能見,像明鏡能照一樣,什麼景象照在裡面照得清清楚楚,它不分別、它不染污。可是妄心用事就不如是,它眼見,見了還照,見了怎麼樣?見了,它染污,它在裡面生愛、生瞋恨,它生煩惱。見性見萬物,它不生這個,它生什麼?它生平等、生清凈、生慈悲,生無量智慧。想求福求慧,福慧在哪裡求?福慧在真性當中求,那個智慧是真智慧。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念念增長智慧,這是真正的樂事。而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生煩惱。生的是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七情五欲是煩惱。這就是用根、用識所得結果之不同,用識的結果是生無量無邊的煩惱,這叫做凡夫;用根中之性的結果,是念念增長智慧,這叫做聖人。可見得聖人跟凡夫也是不二,一個是會用根,一個是會用識,就是用根、用識不同而已。我們讀了《楞嚴經》,如果不能夠把舍識用根的學問學到,把舍識用根的本事學來,這部經就白念,果然學會了,那真是大喜事。

——依凈空法師講座編纂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楞嚴經》參習(10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正命」——學佛與養生
隨談:「諸法實相」——大乘佛教講宇宙從哪來的;我從哪裡來的
「妙心」——《楞嚴經》參習(103)
學佛筆記:念佛修行——「念正助道,正助雙修」
隨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