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玉三黃不同點

古玉三黃不同點

在老玉中通常有三黃之說,其實這三黃都具有其個別的特點,下面我們分開講一下。

宋 白玉雙魚墜 紅褐色牛毛沁

--暈黃--

暈黃為傳世古(未入過土的)的玉器中較為常見,並多見於白玉中,也大多為明清傳世於今,很少宋到今。那是因為很少一傳就能傳三大朝代的。傳世古的暈黃必然僅僅玉表面有暈黃黃的感覺,沒有所謂的牛毛紋(依玉紋沁入現象),也沒有土咬(蝕斑),蛀孔(深狀小孔)等這才為傳世古暈黃。在市面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傳世的古玉,尤其是手鐲,因年代久遠世世代代傳下來,都帶玉器表面及內部都帶有血絲。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因為玉器表面的暈黃因數百年間,人體汗水與油脂的佩帶所留下的暈黃,若能將血也吸入玉內,那不是成了吸血鬼了?還談什麼玉養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也許會有朋友說,我見過帶有血絲的古玉器,那麼我要告訴你,做假自古就有,你看到的那種血絲是老作舊的一種手法,以後我們會講到。

清 鏤雕瑣紋有環帶飾 右面帶飾中部暈黃色

--灑金黃--

明清以來,年代尚未太久遠的出土玉器,其玉器表面有灑金黃沁,非常漂亮。不過灑金黃沁必伴以土咬,牛毛紋等佐證。有很多人擁有的班指,其表面有灑金黃,多數的為玉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灑金皮。玉石本身帶有灑金皮的肯定是籽料,古代得到一塊好玉原料,玉匠大多量材而用,盡量在保持玉的原型的同時把這塊玉的利用率做到最大。不象現在一塊好玉切來切去,就是為了多出些東西,多些利潤。如果得到一塊籽料表面還會有漂亮的玉皮,說中玉材不夠,說小玉材又略大,形狀又是圓圓的,玉匠多依其形而雕成班指,並保留玉皮。兩者不同之處為:灑金皮黃與白之間比較突然,並且有局部性有蒙蒙象霧的感覺。真的灑金黃因為出土,所以色較突出,沒有蒙蒙感,並且伴以蝕斑、土咬等佐證,而這些佐證又遍布全器各處,沒有集中感。玉皮黃有集中感,那是因為其他地方不太漂亮的皮子都被玉匠在製作過程中磨掉了。

清 白玉鏤雕螭首帶鉤局部 黃紅皮

清 白玉鏤雕龍形帶鉤 牛毛沁

宋 白玉鏤雕雙螭壁

--玉皮黃--

玉皮黃簡單講就是籽玉外面原本留下來的黃色,原則上講也是一種沁色。但這種沁色是玉石在未雕刻之前,就形成的,依附在籽料原石的表面,與我們講的雕琢之後成器又入土而形成的沁色不是一種。若籽料經過雕琢,此塊黃沁就稱為「留玉皮」,不能稱之為沁了。玉皮的顏色也有很多種,有紅皮,黃皮,黑皮等,以後我們在玉的皮色中會講到。

元 白玉巧做鏤雕龍形流雲佩 紅黃皮

古玉的三種黃色已經說完,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牛毛紋與蝕斑是重要的區分手法之一,請大家一定要牢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庫說玉 的精彩文章:

古玉辨別之通過沁色看年代 上
心態 玉器收藏的基礎
愛玉的乾隆爺
一個漢代白玉蟬的鑒定過程
玉器中的吉祥紋飾與寓意 下

TAG:哈庫說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