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附馬巷走出來的共和國總理

附馬巷走出來的共和國總理

早年的周恩來

本刊記者 余瑋

1939年的春天來得特別早。這年3月桃李花已經盛開,紅的似火,白的如雪,把浙江紹興打扮得花枝招展。

這年春,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受中共中央書記處委託來到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處理新四軍中存在的問題後,赴浙江視察,同時回故鄉紹興探親。

3月28日傍晚,夕陽尚未落盡,西邊的天空上燃燒著桔紅色的晚霞。身著軍裝的周恩來帶著一位警衛員乘坐烏篷船到達紹興。在紹興的短短几天里,他的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當晚,周恩來出席專員公署召開的歡迎會。當歡迎的人稱他為「啟蒙導師」時,周恩來笑笑說:「啟蒙導師能有幾個?能做個戰士就蠻不錯了。」

看到家鄉人的熱情與好客,周恩來十分激情,不由得憶及自己的身世。其實,周恩來僅祖籍是浙江紹興,而出生地則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發源地江蘇淮安。

周恩來、鄧穎超與親屬合影

自小有三位不同意義的母親

1898年3月5日(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清晨,江蘇淮安府山陽縣(淮安縣前身)城內的駙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里,一個面目清秀的男嬰呱呱墜地。誰也沒有想到,他就是日後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偉人周恩來。

駙馬巷是指古城淮安約300多米處的一條小巷。解放後,陳毅曾開玩笑對周恩來說:「你們淮安城的駙馬巷,過去出過駙馬,如今又出總理。你們淮安盡出能人啊!」

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上過私塾,算是個有學問的人,他給兒子取了個小名「大鸞」。周貽能認定取這種神鳥為名十分好,象徵著吉祥、幸福、天下太平安寧。而大鸞降生時,正值中國被宰割得四分五裂,家境也漸沒落。

「客居」淮安的周家,發軔於浙江紹興。1939年3月,周恩來回祖居浙江紹興到獅子山、塗山祭祖後隨周希農等族親來到坐落於紹興橋河沿永昌坊的百歲堂時,周希農捧出《周氏宗譜》讓他翻閱。周恩來看到自家的世系是樵水公之子云門、雲門公之子懋臣時,非常高興,欣然提筆在家譜上補寫了淮安那支的「恩」字輩的周氏後代。

據周氏宗譜考證,周恩來與魯迅確是同宗同族。饒有趣味的是,周恩來的寶祐橋周氏與周樹人的覆盆橋周氏同宗出於紹興「魚化橋周氏」,宗祠相同,皆系明代正德年間周逸齋的後人,也就是說距今約400多年前為同宗。於是,「百歲堂」後生與「百草園」周樹人的周家都尊奉一個始祖周逸齋。當年,周恩來回紹興省親時,曾對親友說:「魯迅先生的骨頭是最硬的,我們周家人要學他不畏強暴的精神。」

這次,周恩來到紹興後,曾步行去火珠巷板橋3號拜望姑夫王子余,向相繼前來的親友一一問好,並出席了王宅為他所設的便宴。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談得也津津有味。當周恩來吃到特地為他準備的紹興家鄉菜「霉千張」時,他細細享受著斷斷續續飄來的清香,感受著鄉情、鄉音,感慨萬千,笑著說:「聞聞臭,放到嘴裡倒是香。」話一出口,在座的人都笑了起來。

應親友的要求,周恩來揮毫題寫了「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等13幅字分別送大家作留念。誰也沒有料到,周恩來這次紹興之行後,再也沒有機會到這裡走一走、看一看。

1952年的一天,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到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家作客時,周恩來笑著對許廣平說:「廣平同志,排起輩份來,我應該叫你嬸母哩!」1969年4月上旬,在黨的九大期間,周恩來在北京飯店看望魯迅的小弟弟周建人時風趣地說:「建老,我已查過家譜,您是紹興周氏20世孫,我是紹興周氏21世孫,您是我的長輩,我要叫您叔叔哩!」

到周恩來的祖父周起魁這輩時,他們這一支就離開紹興,遷到了淮安。

大鸞是周起魁的長孫、周貽能的長子。長子、長孫出世,周家充滿了喜氣。大鸞的生母姓萬,人稱萬十二姑。

大鸞到半歲的時候,他最小的叔父周貽淦病危,膝下無子女,萬十二姑忍痛將大鸞過繼給了周貽淦。

周貽淦離世後,妻子陳氏在當地給大鸞請來一個乳母蔣江氏,三人一同生活。大鸞四歲時,嗣母就教他識字和背誦唐詩。過了1903年新年,陳氏送大鸞進私塾讀書,私塾先生為他起學名「恩來」,字翔宇。

嗣母對周恩來的要求很嚴格,每天黎明時刻,就把他叫起來,在窗前教他讀背唐詩,給他講故事。後來,周恩來在《射舊憶舊》一文中回憶他「幼時喜聞故事」,對嗣母講的故事具有「輒繞膝下不去,終日聽之不倦」的濃厚興趣。

周恩來還曾深情地說:「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指養母)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並說:「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還講過:母教的過分仁慈和禮讓,對他的性格也是有影響的。

1912年,周恩來在東北奉天(今瀋陽)

10歲的小鬼艱難當家

周起魁夫婦相繼過世後,一個大家庭的生活漸入拮据。後來,周恩來的生母和嗣母也先後離世。周貽能料理完相關喪事,已是債台高築。因經濟困窘,周貽能離家去湖北謀事。這時,10歲的周恩來領著兩個年幼的弟弟回到淮安那個殘破的老家,與八叔周貽奎生活在一起。

八叔周貽奎從年輕時起就偏癱在床,家裡有什麼事需要人出頭的時候,10歲的周恩來算是一大家最年長的男子。周家沒有土地,只有那座自己居住的房屋,有一段時間一部分房屋也給抵押出去。要債的人接連上門,有的債主竟坐著不走。有時伯父寄些錢回來,才還掉一筆債。借貸無門時,就只能把母親的遺物拿到當鋪去典當。周恩來後來回憶道:「我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父親常外出,我10歲、11歲即開始當家,照管家裡柴米油鹽,外出應酬。」

有一次,一個親戚過生日,請帖送來了,周恩來急得沒有辦法,和八嬸楊氏商量。聽說這事,楊氏也感到犯難,家裡的確沒有什麼值錢的了,可是禮還是送。面對年幼的侄子,楊氏不知說什麼好。

「八嬸,幾隻箱子我翻遍了,也沒有真正值錢的東西,娘留下些衣物,能不能當呢?」周恩來問。楊氏掂量了一下說:「我真是於心不忍,可又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只好去試試,當鋪會殺價,你要留心。」周恩來應了聲「知道」,就拎著那件夾襖出了門。磨了一陣嘴皮,在當鋪當了兩塊五角錢,算是把送禮這一關應付過去了。

當年,生活的重擔,就這樣沉重地壓在了童年周恩來稚嫩的雙肩上,他咬緊牙關,默默地忍受這一切。除了自己考慮生活經濟來源和應酬親友外,他還堅持讀書,明白了國家的淪喪和社會的不平,萌生出追求進步、嚮往光明的思想。

20世紀60年代,蘇聯單方面撕毀與中國所簽訂的有關合同,撤走專家,並逼中國提前還債,給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號召艱苦奮鬥,並講過自己從小的經歷:「我常說,我這個人這一點經驗最深刻。我小的時候,是一個破產的封建家庭子弟,只有十一二歲,母親死了,父親在外謀事。我就是靠天天借債過日子,最不好受了,借了債還得給人家去磕頭,拜聖人,跟大觀園的生活差不多,最沒有意思。」

當年,生活的重擔,就這樣沉重地壓在了童年周恩來稚嫩的雙肩上,他咬緊牙關,默默地忍受這一切。除了自己考慮生活經濟來源和應酬親友外,他還堅持讀書,曾到表舅龔蔭蓀的家塾里寄讀。龔蔭蓀的思想傾向維新,原來是服膺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派思想的,後來成為孫中山的信徒,家裡除許多古籍外還有一些宣傳近代西方文明的新書和報刊。周恩來從他那裡得到了很多社會知識。龔蔭蓀給周恩來講鴉片戰爭的故事,講太平天國的故事,回答周恩來提出的一些政治時事問題,使周恩來明白了國家的淪喪和社會的不平,萌生出追求進步、嚮往光明的思想。龔蔭蓀請的塾師周先生是個落第秀才,學識很好,人也比較開明。周先生教周恩來所學的雖然仍舊是四書五經,但是周恩來也有機會閱讀其他的歷史、文學讀物。周先生的書法很好,他曾教導過周恩來臨摹字帖。周恩來曾把龔蔭蓀稱作自己政治上的啟蒙老師,周先生則是自己文化上的啟蒙老師。在這裡,龔家的表姐們和他共同學習,在一起做組詩等遊戲,周恩來為此獲得短暫的歡樂。

1917年9月,為增進學識,尋求救國真理,周恩來(中)東渡日本留學

鏗鏘作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0年春天,回鄉探親的周恩來三堂伯父周貽謙把周恩來帶出淮安,到東北去生活、求學。

離開淮安之前,乳母蔣江氏給他添置了新衣,為他準備臨行的衣物,叮囑他路上要小心,照顧好自己。他走前還到母親墓前去拜祭,為母親掃墓。

這一走,周恩來沒想到,此後一生中他再也沒回淮安。到東北時,奉天府(今遼寧瀋陽)一時還沒有合適的學校可讀,周恩來便轉赴奉天省銀州銀岡書院讀了半年,後到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學習。在學校里,老師經常向學生講述時局的危急和歷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在國難當頭的年代裡,周恩來那顆富有感情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他時刻關心國家大事,養成了堅持讀報的習慣。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爆發了推翻滿清王朝政府的辛亥革命。消息很快傳到了奉天府,周恩來備受鼓舞,他找來一把剪刀,毅然帶頭剪去了自己頭上象徵奴役、屈辱的長辮子,以表明同清朝政府決裂。同時他還勸告老師和同學也剪掉辮子,並且提倡學西方,穿短服,不要被長袍馬褂纏著身子。

周恩來在東北讀小學的那幾年裡,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巨大變革,滿清王朝被推翻,宣統皇帝(溥儀)退位,民國剛剛興起。孫中山領導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主張。周恩來常與伯父和同學們談論著政局的變化,伯父是愛國和贊成變革的。在那政治形勢瞬息萬變的日子裡,瀋陽也和全國一樣.街頭巷尾,議論紛紛,各種反清言論和革命活動.蓬勃興起,使周恩來很受啟發。

當時,學校里有一個叫高亦吾(字盤之)的史地老師,是一位山東漢子,富於正義感,學識淵博。他常常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說,宣傳愛國思想,生動形象地講述廣州黃花岡七十二烈士英勇犧牲的悲壯史實,周恩來和同學們聽得熱血沸騰,義憤填膺,有時潸然淚下。他非常尊敬和並常常接近高老師,高老師也特別喜歡這位英姿勃發的少年,經常和他談心,並介紹《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揚州十日記》等進步書籍給周恩來閱讀。日後在延安時期,周恩來在一次答外國記者問「以您的出身情況,是如何走向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時,曾說:「少年時代在瀋陽讀書時,得山東高盤之先生的栽培,可以說,沒有高先生就沒有我的今天。」可以說,走上革命道路以至後來成為國家總理的周恩來,始終念念不忘高盤之老師的恩情。

地理教師毛先生是位滿族人,他比高亦吾保守,但辦事十分精細。講台上,放著一隻圓圓的、色彩斑駁的球體,毛先生說這叫地球儀,上面繪著世界上的五大洲四大洋。毛先生用手緩緩地轉動著,伴著慢條斯理的講解,一些國家的地理位置、山川河流、風土人情……像一幅幅奇異的畫面,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引發了濃厚的興趣。他讓學生們觀看時,解釋為什麼人不會從地球上掉下去。周恩來學習了物理學,了解了牛頓。他凝視著地球,記住了國家和城市的名字,說:「我發現歐洲多麼小,與中國相比,歐洲要小得多。我決心要周遊許多地方。」

在瀋陽讀書時,周恩來非常謙虛樸實,尊敬老師,善於團結同學,熱情待人。初到東北,由於周恩來性情溫和,文弱瘦小,再加上說話帶有濃厚的淮安口音,於是一些調皮的大同學罵他是「小蠻子」,經常欺侮他。在兩個月時間裡,他廣交朋友,出入時與一批情投意和的孩子一起走。這樣人多勢眾,再也沒人敢欺侮他。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異,同學常請他答疑解難,他總是熱情幫助,從不傲慢。

周恩來各科學習成績都名列前茅,尤其作文、書法,每學期總是全班第一。他寫的文章,氣魄大,有遠大志向,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讚揚。當時學校每周一、二上作文課,他的文章常常被批上「傳觀」字樣,貼在學校「成績展覽處」讓同學們觀看。國文教員趙純在批閱周恩來的作文時,對周圍的同事感慨地說:「我教了幾十年書,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學生。」

有一次,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為光耀門楣而讀書!」「為明禮而讀書。」「為當官而讀書。」……各種回答不一而足。

接下來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柜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校長搖了搖頭,走到周恩來面前,笑著問:「恩來,你千里迢迢自江南到此,你讀書又為了什麼呢?」

周恩來站起身來,激昂而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由於周恩來的南方口音,校長一時沒聽清楚,於是他又沉重、大聲地重複了一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周恩來在校期間,還非常注意鍛煉身體。一開始他從淮安到瀋陽很不適應。冬天,那裡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別的同學在外面玩得非常高興,可是他卻寧在火爐旁,他想,如果沒有好的身體,振興中華豈不是一句空話。於是,他下決心好好鍛煉身體。

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多次提到少年時期在東北的生活。在同親屬的一次談話中,他回憶在東北上小學時的生活說,「到東北有兩個好處:一個好處是把身體鍛煉好了。在上小學時,無論冬天,夏天都要做室外體育鍛煉,把文弱的身體鍛煉強健了。再一個好處是吃高粱米,生活習慣改變了,長了骨骼,鍛煉了腸胃,使身體能適應以後的戰爭年代和繁忙的工作。」1966年夏,周恩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遼寧大學學生時,曾談到這段生活,他風趣而又深情地說:「我是1910年到瀋陽的,住了3年,我是帶著辮子來的。我身體這樣好,要感謝你們東北的黃土、大風、高粱米飯,給了我很大的鍛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兒女 的精彩文章:

2017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朱婷 女排第一主攻手
防治荒漠化,青春力量托起綠色希望
譚曉東 筆墨丹青里的人生百態
鄧達 柔情鐵漢的「大情感」夢

TAG:中華兒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