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多次救國,大戰洋人勝利後,皇帝卻將戰果棄置不顧向洋人妥協
幾乎每一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英雄人物,他們活躍在各自的舞台中央,如同一串珍珠將原本平平無奇黯淡無光的歷史變得有聲有色 。
在晚清歷史上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大清社稷搖搖欲墜,山雨欲來的時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將國家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這個人就是左宗棠。
年少時期的左宗棠便是胸懷大志的人物,他認為男兒好漢生於世間一定要做一番大事業,即使不能讓國家煥然一新,也一定要挽社稷於垂危,說起左宗棠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但他註定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物,在他中舉以後的六年時光中,曾經三次進京參加會試,而全部鎩羽而歸,使得他一腔報國的懇切願望遲遲未能實現,但他的才華卻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包括很多聲名顯赫的封疆大吏。
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也認為左宗棠日後一定能成大器,兩人經常促膝而談,一談往往就到了深夜,一八五二年南方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聲勢越來越浩大,在起義大軍的帶領下,整個大清國的半壁江山似乎都搖搖欲墜岌岌可危,在這個國家存亡的生死關頭左宗棠看到了自己出仕的時機,很快起義大軍就兵臨長沙城下,他在這個緊要關,出面解圍為當時的湖南巡撫張亮基提出了很多實際的策略,張亮基對於左宗棠提出的應對方法都不折不扣的安排了下去,在左宗棠的謀划下,長沙城外的起義軍雖然圍城三月可是始終沒能打破城池,只能繞過長沙城繼續向北,左宗棠初出茅廬就取得了一次重要的功績使得他名士的名聲更加顯赫,很多朝廷重臣紛紛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想要招他為幕僚。
在此之後左宗棠便開始為了平定太平天國的起文而奔走整整六個年頭,清政府重新在已經積重難返的長沙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甚至一時之間兵糧充足,大有天下脊樑的意思,此時左宗棠終於跳進了咸豐皇帝的眼中,認為他除了漢人的身份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沒有可以挑易的,咸豐皇帝雖然才能不顯,但他也知道人才的難得,於是決定重用左宗棠。
當然這其中多多少少也有制衡曾國藩的意思,自此左宗棠終於走上了夢寐以求的仕途,他—生的襟抱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八八四年中法戰爭爆發,面對洋人的戰鬥各地軍隊屢戰屢敗,左宗棠再一次臨危受命,他每到一地都會動員當地百姓一起同仇敵愾,加上他的氣勢和掠陣,自然讓羸弱的清政府也打了一場罕見的勝仗,這一仗恐怕算是左宗棠最為揚眉吐氣的一次,畢竟打敗了強大的西方軍隊,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接下來的時局竟然會如此的讓人痛心疾首,朝廷雖然取勝,皇帝卻將勝利的戰果棄置不顧和法國人簽訂了《中法新約》,他們竟然毫不顧忌自己如此做會造成的影響,拋卻國家體面於不顧承認了自己的失敗,當時左宗棠已經是七十三歲的老人。
左宗棠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看到國家強盛起來,可以在洋人面前揚吐氣,可當政者卻懦弱了,激憤交加的他頓時血氣上涌噴出了鮮血,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自然不能經受這樣大喜大悲的落差,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清晨左宗棠不幸去世,在左宗棠的一生中他奔走鎮壓太平天國,嘔心瀝血建設洋務運動,鎮壓陝甘等地的回民叛亂,乃至於收復新疆這樣的軍國大事其中都有他的身影存在,但是這樣的朝廷重臣最後卻沒能得到善終。
但他的精神,他的人格典型又真切的體現出中國精神的精髓,可以說左宗棠以他全部的生命之火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典範。
※敵軍圍城五年眼見要滅國,守將使出「牛」計,強勢收復國土
※此人抗命三次,從名將被貶為士兵,皇帝擔心他有怨言,便賜他一死
※皇帝權力無限,而此人不願意做皇帝,哭死了慈禧,哭倒了江山!
※一個文盲,得了十八個手下後打了個江山,竟說光武帝不如自己!
※本是為皇帝守陵的小人物,因一份三句話的奏摺,就當上了宰相
TAG:回顧歷史的長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