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最快樂的自己

做最快樂的自己

首席媽咪說

猶記得2016年喬任梁自殺風波彷彿還在眼前,而我們身邊因抑鬱而自殺的事件卻還在不斷上演。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發病率約為11%,全球約有3.4億抑鬱症患者,每年因抑鬱症自殺死亡的人數估計高達100萬。

抑鬱症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二大疾患。

現代社會中因各種因素,導致人們精神壓力大,甚至長期處於焦慮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會面臨困難和壓力,所以學會調節和釋放是不讓壞情緒擴大甚至造成嚴重影響的關鍵環節。

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

文:馥媽編輯:玲玲

1

前幾天我家前面一個小區發生一起跳樓事件,一名20歲的小伙從25樓一躍而下,當場死亡,據知情人士透露說是因抑鬱而輕生。

撇開這起跳樓事件,我們會發現身邊好像總會有那麼一些鬱鬱寡歡的人:前段時間因老公出軌要逼迫女兒和自己一起跳樓的媽媽、和老公吵架在商場狂刷上百萬的北京一女子、盯著孩子寫作業就能火冒三丈的父母等等…….

我們會發現一個人幸不幸福、快不快樂與他的年齡、職業、身份是沒有直接的關係的。拾荒者中也有覺得幸福的,而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中也有覺得不幸福的、不快樂的。

相信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是樂觀向上的,為什麼我們身邊還是會有那麼多的悲觀者甚至是抑鬱症患者呢?我想這與我們社會物質發展的速度太快,而對人們心理素質的提高卻不夠重視不無關係。

2

在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活出最快樂的自己》里是這樣說的:

悲觀來自於我們的無助感和我們對於事件的消極看法與態度。

「所謂無助感是說不論你怎麼做都無法改變你的命運」,這種無助的感覺可能來自於我們的童年經歷,或者是人生其他任何階段發生的事件,這些事件使我們陷入了習得性無助之中。

無助感使得我們在遭遇到痛苦和失落時變得懶散、被動、無精打采,而不是立刻開始反抗試圖走出消極的情緒。這就是我們悲觀甚至抑鬱的原因,看似簡單,實際卻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書中他闡述了悲觀者和樂觀者的特徵以及他們之間的區別——悲觀的人相信壞事都是因為自己的錯,這件事會毀掉他的一切,會持續很久。樂觀的人在遇到同樣的厄運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性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運氣或者其他人為原因的後果,這種人不會被打敗擊倒。

在面對惡劣環境時,悲觀者更容易滑向抑鬱的深淵,一丁點的小障礙就可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們更容易出現消極的情緒:悲傷、焦慮、易怒,他們的行為也會變得被動、猶豫不決,甚至可能出現自殺行為。

而樂觀者卻恰恰相反,樂觀者會把它看成是一種挑戰,努力去克服它,他們會積極地看待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件甚至是一次次的失敗,也會看到事情好的一面,而且會對未來充滿希望。樂觀者更容易擺脫失敗和其他不如意的事情帶來的煩惱,更容易走向成功。

另外,樂觀所帶來的愉快的情緒能使樂觀者的心理處於怡然自得的狀態,這也有益於人體各種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於調節腦細胞的興奮和血液循環,使他們的身體也處於更加健康的良好狀態——「樂觀的身體不生病」。

3

眾所周知《紅樓夢》里的林黛玉死於肺癆,她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她自己內心鬱積的愁苦所導致。

她早年喪母,長期寄人籬下,愁苦自不必說,對寶玉的愛慕卻遲遲沒有結果,又怕自己遲早被賈府嫁出去,個中愁緒常常困擾心頭,但她最後死亡的原因並不在於愁緒本身,而在於她不善於發泄這種愁緒

這些負面情緒日積月累,影響越來越大,最終對身體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由此可以看出:情緒需要表達,負面情緒更需要及時地發泄出來,我們應該給負面情緒找到一個正當的出口。

學會傾訴當自己面臨一定的困難的時,找一個人訴說,會大大降低心理壓力,找到精神慰藉,有句話說的好:把快樂拿出來與朋友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倍,把痛苦拿出來與朋友分擔,痛苦就減少了一半。

適量運動「好心情,跑出來!」適量的有氧運動會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同時也加快身體排毒的過程,給自己帶來好心情。

理性哭泣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大哭一場同樣是發泄的好辦法。

接納負面情緒如果一個人可以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就是說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那麼他就成功地邁出了處理情緒的第一步。

擁有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是非常寶貴的,一旦發現自己出現了負面情緒,就要立即採取積極的措施,通過合理的途徑發泄情緒。

4

自覺接受教育,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也是一個好的調節情緒的途徑。

多讀書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書如人生」,讀書的過程,就是了解不同人生的過程,也是重新審視自己人生的過程。書讀的多了,一個人的涵養和氣度都會有所提升,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也會更加穩定。

也許我們無法完全控制人生中將要發生的每件事或面臨的每個問題,但卻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去面對這些事和問題。當我們決定了如何去面對時,也就註定了我們將會有怎樣的人生。

認知心理學的核心觀點是: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來自於人對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樂觀的態度往往引發積極的行動,得到積極的結果,而悲觀的態度只會帶來消極的行動,最終得到的也是消極的結果。

雖然快樂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定位都是不一樣的,但不管如何,能感受到快樂的人就是幸福的,每個人都應該以輕鬆的心態去看那些所謂的讓我們產生憂慮的事情。

生活是自己的,快樂也是自己的。所以,我們要做最快樂的自己。

作者介紹

馥媽,80後,6歲女寶媽,養娃養成的文藝女青年,育兒一直奉行「不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家裡萌娃的御用廚師、育嬰師、司機、攝像、醫生、護士、保姆……小身板大能量,喜愛心理學關注心靈成長,關注家庭教育,多個公號撰稿人,全國媽媽咪育兒日記奔跑大本營打卡活動發起人之一。

……………………………………………………

查看更多馥媽文章請移步公眾號底部:【互助導航】—【號內搜】—輸入「馥媽」。

版權說明本文由首席媽咪育兒互助平台特邀作家馥媽原創,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Top-mum-helper育兒路上,你我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媽咪育兒互助平台 的精彩文章:

聖誕老人水果拼盤

TAG:首席媽咪育兒互助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