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禮數——日習論語第236天
鄉黨篇第二
點擊在線收聽語音版
原 文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注 釋
侃侃:溫和快樂的樣子。
誾誾:音yín,正直,中正適度的樣子。
踧踖:音cú jí,恭敬的態度。
與與:安舒的心態。
義 釋
《呂氏春秋·異用篇》: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 孔子荷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問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步而倍之,問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諭貴賤之等,辨疏親之義,又況於以尊位厚祿乎!
《四書集注》:此君未視朝時也。王制,諸侯上大夫卿,下大夫五人。許氏說文:「侃侃,剛直也。誾誾,和悅而諍也。」君在,視朝也。踧踖,恭敬不寧之貌。與與,威儀中適之貌。張子曰:「與與,不忘向君也。」亦通。此一節,記孔子在朝廷事上接下之不同也。
《論語新解》:此一節記孔子在朝廷遇上接下之不同。
今 譯
孔子上朝廷時,和下大夫交談,態度和氣而快樂;和上大夫交談,顯出中正適度的樣子。國君臨朝時,孔子看來恭敬而心中安和。
主 旨
孔子在朝廷事上接下的態度有所不同。
引 述
對上對下有所不同,才符合倫理的要求。孔子自己是下大夫,按照規矩在上朝時應該提早到達。和平行的下大夫同僚交談時,可以就事論事,和氣地據理直說。後來的上大夫到達時,就顯得十分嚴正,語氣比較委婉,以表示尊敬。最後國君來臨,大家肅然起敬,但是內心依然安和。
生 活 智 慧
(一)儒家重視禮的精神表現,對事講求禮儀,對物講求禮器,對人則講求禮貌。至於政治社會制度,又有特殊的禮制。這些禮的教育,合稱為禮教。
(二)我們常聽說「禮教吃人」,便是過分僵化的結果,使人備受束縛,反而不能安泰。所以禮節的意思,即是禮也應該受到合理的節制,不能過分要求。
(三)真正的禮教,講求的是內心真誠,自然表現出有我有人的互相尊重,並非憑空設定一套死條文,來教人盲目遵守。
建 議
先了解現行的禮節,力求適應,有了深刻的體會,再做出合理的調整。
※不同的場合表現不同的態度——日習論語第235天
※待價而沽——日習論語第217天
※顏回心目中的孔子——日習論語第215天
※若把此心移學道——日習論語第222天
※不做任何越禮的事——日習論語第216天
TAG:日習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