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乾隆爺一項決定,拯救了億萬百姓,使大清國人口倍增

乾隆爺一項決定,拯救了億萬百姓,使大清國人口倍增

番薯

說起地瓜人們並不陌生,食用的方法多種多樣,燒、烤、蒸、煮都行。 地瓜的名字很多,諸如:甘薯、紅薯、山芋、紅苕、番薯等等,其中番薯一名就泄露了一點身世。地瓜的原產地不在我們中國,原產於中南美洲,十五世紀末傳入歐洲和東南亞。

那麼是誰引種到中國的呢?

一說是廣東虎門北柵人陳益在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引進;一說是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陳振龍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引進。不論何種說法正確,可以肯定的是番薯是明朝萬曆年間引進的。

當時引進後,主要在南方個別地區種植。但全國,尤其是北方的大面積推廣,則完全是乾隆爺的功勞了。

乾隆皇帝

康熙皇帝四十六年在談到其巡幸過的北方各省情形時說:「內地之田」(按:此指北方地區),豐年畝收「一二石」。據此推算,專家估計,北方糧食產量換算為市畝市斤,約為畝產142-173斤,中值在157斤左右。

《清實錄》記載,十七世紀是我國自然災害的頻發期,學術界稱之為「明清宇宙期」 ,除了氣溫低,旱災最為嚴重。清朝乾隆年間的山東、河南人多地少,加上十年九災,人民的吃飯成了大問題。到處「餓盈路,死亡枕籍」,農民紛紛外出逃荒、要飯。

災民

公元1785年,乾隆皇帝對軍機大臣說:「河南近年屢經大旱,莊稼缺水,顆粒無收,災民遍地,餓殍遍野,這是朕的罪過,也是你們軍機大臣的罪過。我聽說福建那邊盛產一種名叫番薯的東西,這種東西既能充饑,又能耐旱,不知道能不能在河南推廣一下。如果推廣成功,或許能成為河南老百姓的救命糧,緩解那裡的災情。我已經下旨給福建巡撫,讓他培植一批番薯秧苗,派人從水路緊急運到河南,交給河南巡撫下發民間……」(參見《乾隆實錄》卷1232)

皇帝詔書

由此以後,番薯在京畿地區和河南、山東等地,大規模地推廣開來,成為北方廣大地區下層老百姓的主要食物之一。

甘薯產量高,增產潛力大,在較好的栽培條件下,能夠大面 積獲得折糧(5:1)畝產 500 公斤以上的高產。由於甘薯適應性強,抗旱、耐 瘠、抗風、抗雹,可以在水稻、小麥不能種植的山地耕種,從而把原來大片不可耕種的土地變成可耕種的土地,使得中國的可耕地面積擴大了四倍多。

番薯田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據學術界的有關研究,人口較多時約在6000萬人以內,只有明朝永樂年間在冊的人口達到6700萬口,有的研究者據此認為明代實際人口已超過1億。經明末大規模戰亂,人口銳減,清入關時全國人口總數最多不超過1億。

收穫的季節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國家呈現出天下太平景象,人口緩慢增長,到乾隆六年(1741年),全國在冊人口總數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1億大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五十五年(1790年)又相繼突破2億和3億,國內人口進入一個爆炸式增長時期。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年,人口總數突破4億大關。從不足1億到4億多,時間不足200年。到咸豐元年(1851年),人口達四4億3千1百多萬,這是清代人口的最高點(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51-252頁)。

糧食作物的增產和人口數量的增長為「康乾盛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康乾盛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油城快樂俠 的精彩文章:

慈禧老佛爺的一次「壯烈」行動,差點讓大清國跟著「壯烈」
李鴻章的悲哀:既要當好「裱糊匠」,更要做好「背鍋俠」
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立皇后的皇帝
大秦帝國二世而亡,到底誰的責任最大
岳飛命喪「風波亭」到底誰之過

TAG:油城快樂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