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懂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居安思危知危圖安

讀懂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居安思危知危圖安

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

下文對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進行了全面分析,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對此做出準確判斷

既要居安思危又要知危圖安

文/林小波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發展形勢總的是好的,但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

這是對我國形勢作出的科學判斷,為我們制定方針、描繪藍圖提供了基本依據,也有助於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

在2017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時刻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知危圖安,盡職盡責、勇於擔責,著力破解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範化解各種風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憂患意識,一直強調底線思維。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應對錯綜複雜形勢的科學方法。

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世情:

時和勢總體於我有利

當今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這是一個變革的世界,是一個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的世界,是一個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的世界,是一個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並朝著有利於和平與發展方向變化的世界。儘管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但是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看世界,不能被亂花迷眼,也不能被浮雲遮眼,而要端起歷史規律的望遠鏡去細心觀望。綜合判斷,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時和勢總體於我有利」。但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但國際格局的演變呈現出深刻的複雜性。二戰後,國際格局經歷了冷戰時期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蘇聯解體後短暫出現的單極主導或「一超多強」格局。目前世界格局正朝著多極的方向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積極變化,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已經成為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大勢難逆,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變革跡象,但爭奪全球治理和國際規則制定主導權的較量十分激烈,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政治、軍事上的優勢地位尚未改變,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遠。

其次,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會改變,但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整體復甦艱難曲折。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如國際金融危機、難民潮、網路安全與治理等,根源並不是經濟全球化;解決這些問題,恰恰需要推進經濟全球化,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但我們也要承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帶來許多新問題。當前,出現了反全球化的聲音,經濟全球化遇到波折,「逆全球化」思潮日益顯現。當今世界正面臨開放與保守、合作與封閉、變革與守舊的重要抉擇。

目前,世界經濟逐漸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西方國家通過再工業化總體保持復甦勢頭,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發生新變化,世界經濟迎來了逐步向好的勢頭,但國際範圍內保護主義嚴重,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出現政治化、碎片化苗頭,世界經濟仍面臨風險和不確定性。

再者,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但要充分估計到國際矛盾和鬥爭的尖銳性。當今世界雖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十幾億、幾十億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現代化,多個發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區逐漸形成,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但也應看到,世界仍很不安寧,人類仍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一些國家政局變化對國際形勢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裂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繼續突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此外,國際體系變革方向不會改變,但要充分估計到國際秩序之爭的長期性。從當前看,現行國際秩序主要是由大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建立的,在制度設計上更有利於維護它們的利益,其不公正不合理性是相當明顯的。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符合世界各國的普遍需求。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中國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已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在國際關係中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的大方向是不會改變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西方國家仍居強勢地位并力圖維護現行秩序的情況下,不可能對現行秩序進行破舊立新式的變革,進而建立全新的秩序,這場鬥爭是長期的、尖銳的。

最後,亞太地區總體繁榮穩定的態勢不會改變,但要充分估計到我國周邊環境中的不確定性。當前,亞太地區形勢總體穩定向好,和平與發展的勢頭依然強勁,是當前全球格局中的穩定板塊。促和平、求穩定、謀發展是多數國家的戰略取向和共同訴求。亞太國家間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大國互動頻繁並總體保持合作態勢。通過對話協商處理分歧和爭端是各國主要政策取向,地區熱點和爭議問題基本可控。亞太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處於世界經濟增長「高地」。但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周邊環境也面臨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嚴峻形勢,國際安全環境亦日趨複雜。

國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辨方位而正則」。科學認識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保證發展方向、發展路徑、發展舉措和各項工作切合國情實際、發展階段的關鍵,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基礎和實踐基礎。

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這些變革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雄厚基礎,也塑造了新時代的嶄新面貌。這意味著,我國發展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這個新時代,既同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發展一脈相承,又有很多與時俱進的新特徵。例如,推動發展的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轉變,我國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有重大變化,對發展水平和質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等等。

另一方面,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新矛盾」,同時也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初級階段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科學判斷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發生的新變化,反映了我國發展的實際狀況,揭示了制約我國發展的癥結所在,指明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努力,我國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

當前和今後面臨的突出問題不再是落後的生產力問題,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不夠平衡,制約了全國水平的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

具體來看,當前和今後的發展仍然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

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

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依然複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

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也就是說,我們既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解決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更要解決如何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問題。在國家實力整體轉型升級、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發展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

黨情: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黨興則國興,黨強則國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管黨治黨,從「寬鬆軟」走向「嚴緊硬」,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使黨的面貌煥然一新,為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安不忘危,才是生存發展之道。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全黨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是複雜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複雜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將始終考驗著我們黨,反腐敗壓倒性態勢雖已形成,但一些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宗旨「總開關」尚未擰緊,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另一方面,我們黨的黨員隊伍也呈現出規模擴大、結構優化、素質提高的新變化。近年來,我們黨注重發展黨員的質量、控制黨員的數量,黨員隊伍出現了積極變化。

一是黨員隊伍穩步壯大。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944.7萬名,比上年凈增68.8萬名,增幅為0.8%。黨的基層組織451.8萬個,比上年增加10.5萬個,增幅為2.4%。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政黨。

二是高學歷黨員比例不斷提高。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黨員,2016年為4103.1萬名,佔45.9%,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但同時,黨員隊伍建設也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年輕黨員的數量和比例較高,相比而言,缺乏黨內政治生活的歷練,黨員意識和黨性修養有待加強;有的黨組織對發展黨員把關不嚴,發展黨員質量需要提高;黨員隊伍結構不盡合理,黨員管理方式和手段比較單一,流動黨員管理機制還不健全,等等。

因此,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不斷增強全面從嚴治黨的系統性、創造性、實效性,提高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領導力、號召力。

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發出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動員令,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為在新的發展進程中管黨興黨、治國理政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第一條和第十四條,闡釋了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和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黨的建設的引領和保證作用。建設好偉大工程必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要牢牢把握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這個根本,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強保證。

第二,要緊緊抓住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執政能力建設前增加「長期」二字,凸顯了黨長期執政、全面領導要經受的重大考驗,凸顯了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極端重要性。長期執政的考驗將更加艱巨複雜,這就要更加深刻認識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第三,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的黨建總體布局。把政治建設和紀律建設納入這一布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成果。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的方向和效果;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為其他各項建設提供規範和保障。黨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籌推進、形成合力,不斷提高質量和實效。

第四,要建設勇於自我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這是黨的建設的總要求,集中體現了黨的基本性質、根本宗旨、鮮明品格和精神風貌。

形勢清,則任務明。判斷准,則信心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理解了我國世情國情黨情的複雜變化,看清了我國發展的光明前景,看準了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這對我們全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要意義。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2017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出爐!獎給了誰?
中東局勢新風險:亂中突起的庫爾德因素
苗圩:走進工業及信息化強國第一方陣
特朗普執政元年:美國和世界坐上「過山車」
歐盟:信心恢復前路未明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