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0.老子:游龍函關西入秦

30.老子:游龍函關西入秦

辭官隱居,點化陽子居

公元前5l6年,也即周敬王四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威脅,就向晉國求救。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力單薄,不足以對抗晉軍,於是就與舊僚攜帶周王室典籍逃到楚國。老子因此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去史官一職。於是老子辭官後,隱居於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

這日,老子騎青牛在梁都附近閑逛,見著了陽子居。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大學,聞老子淵博,曾拜老子為師。陽子居看見老子,慌忙從馬上翻身而下,向老子施禮。老子問:「你近來忙於何事?」陽子居答道:「來這兒看看祖上住的地方,購置些房產,再裝修一下,另外還招聘些僕人,制定一些家法。」老子說:「有一個棲身、吃飯的房子就夠了,何必這麼鋪張呢?」

陽子居解釋道:「先生您修身養性,坐則寂靜,行則鬆弛,飲食清淡,卧則安寧,如果沒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呢?既然需要購置深宅獨戶,不招聘僕人,不準備傢具,這深宅獨戶靠什麼來維持呢?招聘僕人,準備傢具,如果沒有家規家法,又何以治之呢?」

老子笑,說:「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卧無欲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中飢餓就吃飯,身體睏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居家又何需眾多的僕人呢?順自然而無為,則精神安寧、身體健康,違背自然就會忙忙碌碌,最終會精神混亂而身體受損。」

陽子居自覺粗鄙淺陋,慚愧道:「弟子淺薄無知,多謝先生指教。」

二人於是結伴,欣然向東而往沛地。行至難水,兩人乘船而渡,老子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子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氣氛融洽;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到,給他讓座,船主見到,忙端茶遞毛巾。

難水過後,兩人各自騎上坐騎,繼續前行,老子感嘆說:「剛才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真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謙恭答道:「這是弟子習慣成自然,我會改掉的。」

老子指點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一樣謙虛謹慎;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生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世間的一切都以一視之。」陽子居大悟,自此為人行事變得謙恭有禮。

再授孔子,大賢已成

孔子問禮於老子後,轉眼已經十七八年過去,而孔子已51歲了。孔子此時雖學識淵博,然仍自覺未學得大道,聽說老子在宋國沛地隱居,就帶著弟子再次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子來訪,就在正房中接待了他。老子說:「一別十多載,聽說你已經成為北方的大賢。此次光臨寒舍,有何指教?」孔子雙手作揖,拜道:「弟子不才,雖學習勤勉,但只是空遊歷十多年,至今未入大道之門。故特地前來求教。」老子回答道:「欲觀大道,須先游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從自然而自生自滅,皆隨自然而停止或者前進。知其不同,只是知其皮毛;知其皆同,才是知道其根本。捨棄不同的而觀察其相同的地方,就可以游心於萬物之初了。萬物之初,混沌而統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再問:「觀其相同之處,有何樂趣呢?」老子回答道:「觀其同,則萬物一視同仁。物我為一,是非沒有區別。所以可把生死視為晝夜,禍與福相同,吉與兇相等,無貴賤之分,無榮辱之別,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這樣何處不是樂趣呢?」

孔子聞言,覺得自己變成喜鵲,飛上枝頭;覺得自己變為魚,游於江湖:覺得自己變為蜜蜂,采蜜花叢;覺得自已又變為人,求道於老子。孔子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造我為喜鵲則順喜鵲的自然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但是順著自然本性變化卻是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是順著大道而行;立身於不同之中,游神於大同之境,這是符合大道的。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說完,孔子起身向老子告別。

函谷關著書,西遊秦國

公元前485年,老子準備西遊秦國。老子祖籍在楚國,那他為什麼要到秦國遊歷呢?有關資料記載,老子曾去過秦國,不過遊歷時間短暫,而此次去秦國絕非一時衝動。當時的秦國方圓千里,稱霸西戎,相比晉、齊、楚等諸大國,社會長期安定,國家無戰事;其民風淳樸,豪爽熱情。另外,在秦地古風猶存,又有許多古代的傳說遺存。於是,老子就騎一青牛,緩緩向西進發。

秦國,就在眼前。不過,老子行至函谷關時,被令尹喜攔下。令尹喜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傳說他曾在老子來函谷關前一晚,見到一團紫氣自東方而來。令尹喜知道老子學識深厚,於是要求老子寫一本書,作為放老子出關條件。

老子沒轍,就寫成了一部書,這就是《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經》是老子思想的結晶,其書言辭精鍊、博大精深,全文約五千字,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道德經》談宇宙人生,闡述了老子的社會政治和樸素辯證法的思想,重點闡釋了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道」,被後世評價為中國哲學的基礎之作。

老子於函谷關著書後,傳說令尹喜辭了官,追隨老子而去。他們在秦國各地遊歷,最後終老秦國。今天戶縣的樓觀台還保留著老子和令尹喜的墓。還有一種說法: 老子當年出關去到了印度,後來到了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國的賢聖喬達摩·悉達多聞訊前去向老子求道,後來得老子點化,居然悟道成佛了。

有人認為,《道德經》的作者之所以被稱為「老子」,大概首先是因為他年老長壽。孔子曾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古傳彭祖壽高八百,老子又活多少歲呢?司馬遷在《史記》中猜測:「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因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道德經》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是後世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據。老子的理想國度是「小國寡民」,他在《道德經》第十八章中講道:「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遠徙。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實際上,這裡老子所描述的國家,在現實中不存在的,因為這個國家不是建立在暴力之上的政治組織,而是一個擁有文明卻沒有文明之害的民眾生活共同體。

有趣的是,老子函谷關著書中「紫氣東來」的典故和他所騎的青牛都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因子。帝王之家將「紫氣」當作吉祥、祥瑞,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氣」當作吉祥的象徵,於是把「紫氣東來」這些字被寫在大門上。青牛後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再後來,「青牛」成了老子的代名詞,在一些詩詞歌賦里,老子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天禾文史 的精彩文章:

28.老莊思想的時代啟示
29.老子:且作大道之師
號外0201.西王母曾是很多帝王與神仙的情人
號外0101.「勝王敗寇」歷史邏輯下的商紂王罪惡滔天
20.成湯一游兩得

TAG:西天禾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