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札記:在合適的時間遇上合適的書
適度往往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比如男女感情,最好的境界是在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孩子的閱讀也是如此。在合適的時間遇上合適的書,對孩子閱讀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男女感情的造化有上帝之手操縱。而孩子閱讀的上帝之手則往往在於我們這些有能力幫助他們的成年人。
我在《相信閱讀的力量》這個講座中曾經講述過一個真實的案例:
有一位我熟悉的年輕老師在聽了我一次講課後,寫了一則聽課的札記放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大意自己在帶三年級的時候,給學生推薦了一些經典名著。這些名著大多是初中要求閱讀的,並且會列入考試。當初推薦的理由是初中功課太緊張,小學還有點讀書的時間。覺得初中的該讀的名著小學就該讀起來,最好讀完。於是就帶著孩子們買了一大批這樣的經典名著。結果孩子們對這些書根本不感興趣。雖然天天要求,動用各種方法,軟硬兼施,都不起作用。
世間萬事,不是有一個好的心腸就可以。方向錯了。越努力就越錯。哪怕是愛國這樣的大事,歷史上也有「愛國賊」這樣的公案。
我讀小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叫做《寓言兩則》。一則是《南轅北轍》,還有一則是《亡羊補牢》。現在年近天命,頓悟當時的教材編者真是有人生的大智慧。順便在此建議教材的編者能不能再找機會把這兩個寓言故事再編進語文教材。
國內教育界著名的李希貴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講到他做的一個小調查:選了十位學生,問他們你喜不喜歡《紅樓夢》?是什麼時間讀的《紅樓夢》?
十位學生,有七位學生說喜歡《紅樓夢》,這七位學生是什麼時候讀的《紅樓夢》呢?一個是高一寒假,一個是初四到高二,一個是高一暑假,一個在高二,一個在高一暑假,一個是初四暑假,一個是高一至高二上學期。
還有三位學生不喜歡《紅樓夢》,全是在小學和初一讀的《紅樓夢》。
其實孩子的不喜歡的理由非常簡單:大部頭的著作字都偏小,通篇密密麻麻。人物關係又超級複雜。所敘述的故事又離他們的心智和生活經驗太遠。這樣的拔苗助長,就是傷了他閱讀的胃。
也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我女兒儘管小學和初中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但是我一直不建議她去讀《紅樓夢》。直到上了高中,儘管功課更加緊張。我還是強烈建議她要去接觸一下《紅樓夢》。我給她提供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精裝版《紅樓夢》。其實我手上有紙頁泛黃脫落的的八十年代的版本。
有合適的閱讀內容,還要儘力給孩子更好的閱讀客觀條件。比如看起來更好的版本,更加精美的書的裝幀;比如相對合適的字體;再如有典雅的書籤。不是所有的閱讀開始讀都會愉悅的,但我們要儘可能給孩子創造閱讀的便利和更大的獲得感。
另外,我強烈反對讓孩子去閱讀名著的青少年縮寫版。而讓孩子閱讀名著的梗概甚至背誦內容大意及人物特點,應付一下各種競賽和考試。在我看來,更是荒唐!這是典型的殺雞取卵!
小學是孩子大量閱讀的黃金期,也是孩子閱讀能力形成的敏感期。語文能力的形成遵循的是從量變的質變的過程。沒有大量的、高品位的、適時的閱讀打底,提高語文成績幾乎是緣木求魚。
其實不僅是語文,所有的學科學習都涉及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閱讀帶來更加廣闊的智力背景」論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借鑒。因此閱讀的領域不僅是文學,還需注意營養搭配的問題。
在小學的各年齡階段,該讀些什麼?雖然沒有不可逾越餓的雷池。但整體上,還是有著一定的定數,因為這回應的是人的認知和精神發展的規律。
TAG:莫國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