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房姑娘:植物本身具有力量
[英] 理查德·梅比 《雜草的故事》
花、植物與一種含蓄的表達聯繫在一起,更多的人把花與女人相類比,除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種詩意的委婉表述,也有諸如《花房姑娘》這樣膾炙人口的歌曲,當然在當代的藝術創作中植物已經擺脫了單純地被觀賞的角色,而是彰顯自身的力量與生機。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植物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生態和健康。比如瀋陽K11就榮獲2016年澳門「金蓮花」杯國際設計大師邀請賽創新生態空間獎,優趣生態藝術館、麓湖生態藝術館等相繼落成,各種生態藝術、園藝生活、植物學相關的展覽在各地舉辦,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女性選擇把植物作為自己的創業、創作、工作的方向。
陳茹萍 《花時間系列》
對於當下的生活語境來說,從大型的植物裝置、植物牆,到小的多肉、盆景,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代植物相關的生活類作品有很多面貌,凸顯了人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植物在當代生活中扮演一種什麼樣的角色?當代以植物為主體的創作有哪些新的可能性?針對這些問題本文邀請了「一朵」工作室創始人陳茹萍、生物藝術家何杉和花藝師段子曰一起來探討植物如何介入新生活方式。
咸豐草
植物生命力的藝術可能
植物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不同的人跟植物的故事也不盡相同。陳茹萍說:「其實從小就喜歡植物。可能是南方人的緣故,這種喜歡,不是源於哪一次的經驗或刻骨銘心,更像對白開水的情感,是一種與生俱來、自然而然。」在陳茹萍的朋友看來她是典型的理想主義植物迷。畢業後離開北京,輾轉回到廈門,後又跑到山裡,用她的話說「也許我就是一棵什麼樹,需要自然、需要空間、需要慢慢成長」。從小熱愛植物與手作,不斷探索如何將植物保存下來,並以手作的方式發現植物的多種可能。堅信人的一生應該是「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陳茹萍幾乎每天都會畫畫,哪怕只是畫一枚硬幣大小的植物畫,有空就跑進山裡拍植物,然後整理好發到公眾號分享給大家。從繪畫、攝影等不同角度挖掘植物的美,她稱之為「視覺修行」。大概是不斷學會從普通又平凡的植物身上發現美,借植物的美來完善自己的視覺選擇,這樣看待世界,也會是美的。
紫背草
何杉一直處在植物學與藝術的交叉地帶,研究植物課題是她的日常生活。植物對於何杉來說意味著一種信息的傳達,她說:「我和植物已經接觸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了,植物作為我的研究方向已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段子曰則說:「植物於我而言應該是象徵著希望。每一株植物都是一個生命,看著它們從小到大、從單薄到茁壯,都會覺得自己有幸參與它們的成長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就是基於這種美好,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植物這種無聲的生命力,並從中獲得能量。」段子曰補充說:「我是從2014年開始接觸到花藝,一開始只是覺得有趣,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搭配鮮花,當作家裡的一景來擺放。沒想到秀出照片後居然得到眾多朋友的認可,甚至當即就有朋友表示要跟我學習花藝,我開始意識到也許我在這方面存在一點的天賦吧,也開始自學各種花藝知識。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朋友在婚禮前夕與婚慶公司就場地布置方面無法達成共識,找到我時時間已經很緊迫,而我那時還沒有婚禮花藝這方面的經驗。頂著巨大的壓力,婚禮現場布置得出乎意料地成功,而我也被更多人知道和認可。於是第二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主要是做鮮花速遞和婚禮花藝。隨著經驗和學習的累積,我的工作室也對外開授了系統的花藝課程,有了一批固定的學員。工作室至今已經承辦婚禮二十餘場,還在為大型企業及學校教授花藝課程、布置會場、製作員工鮮花福利。」陳茹萍在從事植物領域的創作之前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她坦言:「後來在大四的時候確定做『一朵』,出發點一方面是不想上班,另一方面是對植物的喜歡,想試試看通過自己繪畫攝影設計心理學等技能,是否可以和植物跨界出什麼,探索『一朵植物的更多可能』。」
陳茹萍 《春色塊》
植物在當代的生活中早已經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何杉說:「大部分人會把植物看作一個生活質量的標籤。」段子曰進一步說:「其實我覺得各類植物越來越受歡迎也是因為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一種自然綠色的生活。毫無疑問,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先是一種點綴,它在單調的顏色里填充了色彩,讓枯燥的環境變得富有生機。你把它們種下去的一刻就開始了你的責任。通過記住名字、學習養護知識,你與它們初相識;通過澆水、修剪、擦拭葉片,你與它們完成交流。在我看來植物更是一種精神陪伴,它什麼也不做,靜靜地待在那裡,就是一種希望。」相比較而言,陳茹萍在對植物的思考中似乎扮演著一種研究者的角色,她說:「植物與人類的關係分為功能性和視覺性兩種。前者如中藥、花茶等,後者便是盆栽、鮮花裝飾等。但總覺得植物不只是好看、好用這樣的形容詞。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花有三用,一使室宇美麗,二使山野溫柔,三使心靈陽光』。植物是討喜的,我也確實從植物里獲得過愉快的感受。所以我是有點貪心地希望能在與植物有關的藝術創作中,讓自己和他人都能與植物互動,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也許是改變了你以往對某個植物的看法,也許是改變了你當下看待萬物的心境,甚至讓你更加理解自己。」
陳茹萍 《夏色塊》
植物本身具有力量 能夠超越性別標籤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花和女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花具有女性的文化象徵意義,而且在傳統的語境中植物或者花一般扮演的是被動的、柔美的角色。不過在當代女性看來,植物不僅僅於此,女性也在持續地發出自己的聲音。作為藝術家,何杉對女性身份的問題比較敏感,也更開放地看到植物的象徵意義。她說:「首先植物本身就很有力量,很多植物不用經過任何雕琢或者人為干預就可以表達很多東西。我倒是認為現在更多的人並不會把花和女人直接聯繫起來,現在的社會結構還有整個意識層面具有開放性。首先我自己是女性並且一直做植物相關的事情,但是我從來沒有主動去給自己歸類為女性這個範疇。或者用女性的話題單獨拿出來做作品。這個關係應該是更廣更大層面的。」不過在一直從事花藝創作的段子曰看來,從古至今確實很多說法都是把女人和花聯繫在一起。古有「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面似芙蓉出水,腰如弱柳扶風」來形容美人的詩句,現代歌曲里把花比做女人的更是比比皆是。段子曰說:「從我個人來講,也認為花與女性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襯互映。花有各式各樣,每一種都有它的美麗、它的秉性與喜好,女人也是。沒有女人不愛花。每個女人,一定有符合她氣質的一款花,不管你是安靜的、活躍的,還是柔弱的、強悍的,總能找到與你氣質相吻合的花。」
陳茹萍 《秋色塊》
植物與女性身份的問題在陳茹萍看來是一個相對嚴肅的話題,尤其是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她說:「這個關係是我從大學開始就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內心所糾結的一個問題。花朵作為人類最喜歡最嚮往的一種存在,我們有無數的詩歌畫作讚揚它們。但當我意識到花朵本質是植物的性器官時,我竟有點反感了起來,很快我便對這樣的反感感到羞恥。在我成長的閩南地區,閩南語保留了唐代的很多音調,自然在文化上也是相對保守。如今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風氣仍然存在,尤其是還存在一大堆針對女性的繁文縟節。比如過年全家歡天喜地拜天公,如果女性剛好在生理期,是連幫忙端貢品都是不被允許的,怕『臟』了貢品。我意識到自己對花朵是植物性器官這一發現突然反感,很有可能是來源於我從小受的『教育』而羞恥,是對自己的不滿,因為我竟然像我所不願接受的那類人一樣,對花朵是性器官這個概念,會有原始本能的抗拒。」所以陳茹萍一直想畫一系列花朵,將其畫得浪漫又逼真,讓觀眾似乎可以感受到花瓣的生命力,不過最本質的是性別平等問題。
陳茹萍 《冬色塊》
植物激發生活與感知的多重意義
植物與人類的關係除了功能性與視覺性,陳茹萍補充說:「我個人又增加了一個感知性。」在功能性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天然材料的要求,我們會有更多的生活用品取材於植物。她舉例說:「比如我就希望『一朵』可以是一個與植物生活方式有關的品牌,也許你早上醒來到晚上睡去,會用到植物提取的洗漱用品、會穿植物染的衣服,會喝最適合你體質的花茶等。」陳茹萍進一步談到:「視覺性方面,我個人更關注的主要在家居軟裝領域,通過真的植物(鮮花盆栽、乾花裝飾畫等)或帶有植物元素的軟裝飾品(植物圖案的床上用品、廚房用品等),毋庸置疑大家都是喜歡植物的,也希望家裡如春天般綠意常在,但是大家也越來越忙,照顧得好鮮花盆栽變得並不那麼容易,所以植物元素的軟裝會成為不少人的首選。」在感知性方面,陳茹萍更多是針對一些展覽評價說:「比如『一朵』此前在ADM亞洲設計論壇上展示過的《植愈系感官》,我們試圖通過4個系列作品,將植物與多媒體等創作方式結合,使得觀眾能與植物有不一樣的互動,並以此來喚醒沉睡已久的視聽嗅觸四個感覺。最後的第5個系列作品,是與我個人(女性視角)有關的一組創作,希望可以通過視、聽、嗅、觸四個感官的喚醒,進而喚醒內心。畢竟我們的感官是為我們的精神服務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植物藝術類型的展覽,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展示植物的美(視覺),或植物的好(功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展覽,觀眾的內心感受到什麼。」
現在人們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買一束花、一盆植物回家裝飾或者送人,他們更看重一種參與制作的過程。所以可以看到市面上的花藝課程、植物搭配課程越來越多,產品也是各式各樣。甚至更有共享植物的理念出現。段子曰說:「我覺得這應該是未來的一種大趨勢,從單純的購買產品,到參與其中;從去以植物為主題的場所消費,到把植物元素設計到自己身邊。我個人認為未來的需求主要是偏向於藝術感、設計感這一層面的需求了。」何杉則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談:「我自己現在的方向並不是很偏向生活類,我更關注於生命本身的意義和植物甚至生態的關係。而這些都是由我養植物的經驗而出發。」植物本身可以作為媒介語言被利用成材料進行表達,現在最多的方向都還是以裝飾為目的,何杉說:「我認為應該從更開闊的自然構建去出發,現在很多人對植物屬性的既定認識還是停留在裝飾上,我認為會有更多更有意思的角度去探討。」
凌拂 《台灣草木記》
打破植物、生活與研究的次元壁
植物與生態、科技、生活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有致力於花藝生活化的中赫時尚等機構,也有致力於科研的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專業類院校,不過科研成果與生活類作品隔閡較深,生活美學植物作品似乎就關注固定類別的一些植物。
在何杉看來,生活裝飾和藝術創作是兩種範疇,她說:「一類把植物用作裝飾,比如花藝。而另一類就像我上述提到的去研究植物生態甚至與人類的關係這一層面,國外很早就有了生物藝術這一門類的出現,使藝術家與科學家的領域更加模糊,更具有挑戰性,能夠碰撞出更有意思的東西。藝術家不見得要去解決任何問題,但一直在提出問題,我希望能有一個相對開放性的平台,讓兩個領域能更加融合地去探討。」
科研類的研究成果要運用到生活中肯定需要較長時間的推廣演化,而且它過於專業,對於大眾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很多花藝辦學機構旨在培養全能的花藝師,因此在授課內容上也是相當專業且專項感很強。段子曰說:「我其實更希望能為只是單純喜歡花藝喜歡植物的非專業人士提供更多的平台,讓他們來了解相關的知識、學習基本的手法,從易到難、由簡入繁地把花藝和植物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為生活增添樂趣,提升個人對藝術的感知度,感受花的美好、植物的力量。這也是我一開始提到的,讓更多的人從中感受到希望和美好,這是我的初心。」陳茹萍說:「我對於植物藝術展覽這個部分更感興趣,此前火遍全球的teamlab團隊的「花舞森林與未來遊樂園」展覽正是光電學與植物元素的一種嘗試,將來我相信會有更多軟體、硬體等新科技與植物的跨界結合,讓觀眾獲得不一樣的體驗。當然新科技下與植物相關的產品,也是值得期待的。」
何杉 《溫室》
【版面編輯:田野】
【微信編輯:田野】
文化月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管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 主辦
微信名稱:文化月刊雜誌
TAG:文化月刊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