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人才培養應該精英化不能批量生產

中醫人才培養應該精英化不能批量生產

院校教育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中醫藥人才培養應該是精英化,長學制、早臨床、多實踐、多學科,不應該批量化生產。師承教育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補充,但不是靈丹妙藥,要謹防魚龍混雜。

在我國,中醫人才培養是院校教育、師承教育及繼續教育等形式並存,以院校教育為主。要思考中醫藥人才培養之路如何走,先要給中醫人才做一個分類。

在我看來,中醫人才可以有基本和非基本兩類。基本的就是一般的,就是會看病的醫生,你在哪裡開個診所,都能看。第二種是中醫大家或者是名家,必須要有堅實的中醫理論功底,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還有獨特的思維和對中醫的領悟。基於這樣一種看法,面對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各有利弊。

院校教育培養的人才,第一個特點是一致和穩定,因為這個過程是可控制的。第二個特點是人才的培養具有規模性。如今這麼多醫院,要看這麼多的病,看這麼多的病人,光師承帶不出來足夠的醫生。第三個特點是重視現代醫學知識的必要性,這一點也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基礎。

院校教育的不足,一個是缺乏知識教育與臨床教學之間的有機結合。我是恢復高考以後第二屆學生,1978年進校的,那個時候我們很幸運地遇到一批老先生。這些老先生都是我們的中醫大家,因為有非常高深的臨床經驗,這讓他們對中醫的認知基礎更為紮實,從不照課本讀。有位老先生來教授 《內經》,和我們院校畢業以後就直接做講師的人來教相比,很不一樣。

第二個是目前的中醫院校教育現代化教育內容較多,但缺乏個性化。以前我們要學一個內容,叫經方炮製。比如有一味葯,必須要學著加工一下。現在基本都沒有了,直接買統一供給的。

相比之下,師承教育比較獨到的地方在於,比較符合中醫個性化的教育特點、中醫基礎紮實、臨床實踐較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原汁原味地學習中醫,這個非常重要。不足之處包括:不可能培養那麼多的人才、師承質量難以保證、單一的知識結構無法應對臨床的複雜需求、無法實現中醫藥創新發展,往往學習的只是「一家之言」,認知結構受老師影響較大。

如何找到真正適合中醫藥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之路?我認為有兩個經驗可以作為我們的他山之石。

第一塊他山之石是藝術領域人才培養經驗。中醫的人才培養,跟我們很多藝術類人才的培養其實是相通。現在你去看美術學院、音樂學院、戲曲學校的人才培養,學業的開始階段都有一些基本功訓練,有很多基本的知識課程,然後再是老師帶。中醫教育也應該這樣,必須要有基本理論、基礎知識。

另一塊他山之石是韓醫。韓醫在韓國的地位相當高,他們的收入比他們西醫的收入要高,推行的是精英化培養。

韓醫是必須要上學的。兩年預科、四年專業課程,然後參加國家醫師考試,參加完考試以後才可以進醫院。進醫院後,有兩到三年的修鍊,這兩到三年是不能自己看門診的。最後一點,韓醫規定只能用傳統醫學的方法和思維,不能用西醫的方法。這一切決定了韓醫的精英化和珍稀地位。我們現在也有一種說法,說今後多少年以後,學中醫恐怕要到韓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去。因為這些地方的中醫診所里是不能用西醫的方法的,原汁原味。

反觀自身,我認為中醫理論和學術的發展,要有多學科的複合知識,還必須有一個長期的臨床實踐,然後靠悟性,大器晚成,中醫必然有這個規律。你看我們很多老先生,不管是西醫或者是中醫,稍微到一定年齡了,就開始講哲學,這是一個道理。

綜合來看,院校教育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中醫藥人才培養應該是精英化,長學制、早臨床、多實踐、多學科,不應該批量化生產。師承教育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補充,但不是靈丹妙藥,要謹防魚龍混雜。如今的中醫藥法,為中醫的未來發展開通了一條道路,但後面怎麼具體落實,必須要有理論、要有要求。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鳳凰網,作者/張懷瓊,上海市衛計委副主任、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主任,編輯/半夏。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扁鵲老闆的六不治是不是錯的
第一批90後醫生…已!經!累!殘!
西醫權威專家批中醫反對者:角落裡的陰風
留針,你都是留多長時間
中醫的窘境來自西化,改變這一狀況的方法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