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享譽四海的「保德紅土」

享譽四海的「保德紅土」

GIF/824K

享譽四海的「保德紅土」

保德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部,晉陝黃河峽谷北端東岸。境內黃土層堆積深厚,在古老的黃土層之下有一紅土層,這一紅土層或其下的砂岩、砂土層中,常有動物化石發現,當地人稱之為「龍骨」或「龍牙」。因為富含碳酸鈣和鐵、鉀、硫酸等礦物質,中國傳統中醫學認為其具有鎮靜、斂汗澀精、生肌斂瘡等功效而被用於醫藥治療。於是當地便有挖掘「龍骨」「龍牙」以貼補家用的習慣,1973年產量競高達70萬斤。

早在1914年,曾經擔任瑞典地質調查局局長的安德生博士來到中國,被聘為中國政府的礦業顧問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博物館館長。嗣後,瑞典王儲卡爾·古斯塔夫二世(後為瑞典國王)出資,讓安德生在中國發掘哺乳動物化石,以便收藏、研究。1919年,安德生的兩位中國技工在保德發現了豐富的「龍骨」,如獲至寶,一下子採集了27箱,保德「龍骨」便第一次作為科學研究的材料出現在世界科學家面前。1920年,安德生又指示在保德進行大規模採集,獲得化石47箱,並被迅速運到瑞典,交給烏普薩拉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維曼教授進行研究。經維曼教授推薦,他的學生師丹斯基又於1922年來到保德,專門從事野外發掘工作,並聘請一個叫劉詩固(音譯)的中國人幫他收購「龍骨」。他們在保德發掘了大半年,收購、採集了100箱化石,並繪製了這個地區的詳細地質圖。從此,這些哺乳動物化石便成為《中國古生物志》中一系列有關三趾馬動物群的學術成果所依據的最重要的材料,從而使保德這一著名的新近紀化石地點聞名世界。

但保德「龍骨」的真正揚名,還得益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鍾健教授更為深入的考察和研究。1929年,楊鍾健教授與法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德日進,經過對忻州市所屬的靜樂、保德、河曲、代縣、寧武、岢嵐等縣及陝北地區3個月的考察,寫出了《山西西部陝西北部蓬蒂紀後黃土期前之地層觀察》的調查報告,認為晉西北一帶「黃土與蓬蒂紀之間,實有一極重要之地層,茲暫名曰紅色土系。」這一「極重要之地層」總厚度在30米至100米之間,從中發現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趾馬化石。此外還有無角犀、牛、古象、鹿、羚羊、短尾兔、方氏鼢鼠、劍齒象、披毛犀等二十多種動物,從而形成一個罕見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群。雖然,此種棕紅色或鮮紅色黏土在中國北方特別是晉陝地區廣泛堆積,但保德一帶最為集中,也最為典型。於是,國際地質學界便接受楊鍾健教授的提請,認定這一形成於距今2500萬年前的「深紅色黏土夾鈣質結核層」為新第三紀典型地層,並命名其為「保德紅土」,取代舊稱「三趾馬紅土」,從而為世界地質學界所通用。從此,「保德紅土」便成為地質學上的一個地層專屬名詞,在國際地質學界和古生物學界佔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隨之而來的,是生物學上的很多種名亦以「保德」二字命名,如「保德羚羊」、「保德四棱齒象」等,「保德」二字也因此名揚四海。

此外,另一批經劉詩固幫助發掘、收購的「龍骨」「龍牙」,則在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人魏德曼轉運到了美國,現存於美國紐約國立自然博物館,將忻州大地上的遠古景象呈現於大洋彼岸。但是對「保德紅土」的研究並未停息。當年安德生派人3次從保德採集到的174箱古脊椎動物化石,幾十年來一直存放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進化博物館的第三層樓上,佔據了這層樓的一半以上面積。而且,這些保存完整、豐富多樣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一直被該大學視作寶貝,是該大學歷久彌新的研究課題。就是這些從萬里之外的中國保德運去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在過去的八九十年中競先後「孕育」出了15位博士!

在此後進行的考古發掘中,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又不斷有新的發現。據1949年的統計,保德境內發現的哺乳類動物化石多達60餘種。同時發現的,還有魚類、龜鱉類、鳥類、軟體動物及大量的介形蟲、輪藻孢粉等化石。為此,早在196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就將保德全境及河曲縣部分地區列為山西省「新第三紀以三趾馬為主的哺乳動物群化石」即古脊椎動物化石保護區,加以重點保護。1983年,省政府又專門下發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挖掘、運輸、收購古脊椎動物化石(龍骨)的文件,群眾性「副業」挖掘活動也隨之停息。

如今,當年的遠古景象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不妨想像一下,當時包括三趾馬在內的幾十種哺乳類動物在這塊水草肥美的土地上賓士、覓食、嬉戲,那景象是何等的壯觀瑰麗,何等的動人心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美忻州 的精彩文章:

影壇才女張艾嘉
銅牆鐵壁砥洎城
董劍云:傅山與三立書院
入五台山第一寺——古佛寺
東方伽利略徐繼畲

TAG:大美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