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你是悲傷的,請翻翻魯迅的苦痛

如果你是悲傷的,請翻翻魯迅的苦痛

1

「我看最卑微的野花都有意義,但在眼淚無法企及的地方深藏。」這是朱光潛先生在闡述他對眼淚文學的觀點時的經典句子,讀來我深有同感。與我等年齡相仿從農村出來的人,小時候的草屋(經常漏雨)、柴門(關不住風)、油燈(時常缺油)是最不陌生的記憶,至於生活上的拮据等其它,自不必累述。但我也始終拒絕眼淚文學,絕口不提生活的困苦,比起對幸福的嚮往,那些是不值得提的。一段記憶的定格,只有經歷過才會深刻,只有了解的才會懂得,即使提了,很多人也是無法體會的。

當今,不少人喜歡反覆累述那些所謂的苦難歲月和悲傷經歷,以一段看上去傷感且有少許勵志的文字來記錄宣揚那些往事,而這類文字,寫的人會說是流著淚寫的,更有一些熱衷於此類文字劇本的在製作過程中說掉了多少多少次淚。這些,就是眼淚文學的範疇,對此類文字我也讀,但我不會流淚,罪過不在作品,可能我與朱光潛先生自詡的鐵石心腸一樣,況且也有觀點的類似認同,因為我覺得,衡量文學作品的優劣,不是以眼淚多寡來定論的。並且,後來再見到這樣的文字,我會以一瞥繞道的方式處理。柏拉圖曾研究過人性,研究發現人生來就有一種哀憐癖,就像一種饑渴,一種饞癮,而此類文字的出現,正巧誘惑了人的這種癖好的戒斷癥狀,因此顯得很有市場,甚至廣為流傳成為叫座的賣點。其實,這些文字中所及的苦痛實在是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我總覺得,會訴說苦難不是本領,能吞噬苦痛才是能力。苦難只是人生的一個歷練過程,走不出苦難才是悲哀與悲傷的。

由此,我想到了魯迅先生。魯迅(1881年——1936年,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魯迅」是1918年其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職業:公務員、教師、作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吶喊》、《彷徨》等)這個名字,差不多每個上過學的人都會知道(但現在的孩子估計夠嗆,各種原因造成)。在近現代史上,他的人品,他那犀利的筆鋒,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學生時代的作文和一生的做人,其集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於一身,稱之偉大絕不為過。許多人只看到魯迅先生鮮亮、戰鬥的風采,卻不知道其在家庭經歷、個人生活和思想方面所經歷的苦痛,以巨大而刻骨去形容實有欠缺。假如現今有些人在文字中渲染的那點小料都覺得是苦難的話,那麼魯迅的骨頭恐怕就是黃柏做的,而他流淌的血液便是黃連湯了!

但是,我們看魯迅先生所有的作品,以及社會流傳的故事,魯迅先生對其自身所經歷的苦難與傷痛從未見提及。所以毛澤東同志評價「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有一本名為《四十不壞》的書,曾講到過魯迅先生的智慧與痛苦,特別是其轉化痛苦的方法值得我們每一個叫苦抱怨的人借鑒學習。

我們來看看魯迅先生所經歷的苦痛:

家道中落精神受辱,兄弟失和分道揚鑣。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其時他的祖父周福清在北京做官。父親周伯宜是體弱的知識分子。祖父因科舉行賄入獄,判的是斬監候,故每年的秋季問斬時要花錢營救,候斬數年家底被折騰一空。由此,魯迅便早早知道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後來其父親的秀才也被革除,其父病死後,家中僅有的二三十畝水田也賣光了,家境更是難以維持。魯迅後來工作時曾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可以看見人生的真面目。」魯迅祖輩三代都是體弱多病型的,其在少年時期就頻繁出入於當鋪與藥鋪之間,遭人白眼和羞辱。在其無以生計的時候,有人慫恿少年的魯迅偷錢,並放出流言說他真的偷了,致使一個孱弱的少年背上了小偷的名聲,無疑是個巨大的精神壓力。魯迅有兄弟三人,兩個弟弟,周作人、周建人。魯迅與其弟周作人失和的真正原因至今仍然是個謎,表面上看是家庭糾紛,局外人難以知道其真正原因。周作人的日本夫人羽太信子主持著整個高消費的家庭生活,而魯迅只是這個大家庭的奉獻者。後來因為家庭不和等原因,魯迅搬出了周家住宅,兄弟骨肉分離,再後來由於兄弟二人思想政見上的分歧,兄弟的關係日益疏遠。抗戰勝利後,周作人被國民政府處以漢奸罪。所不被人知的原因使其兄弟失和肯定對魯迅打擊很大,要知道二人曾與林語堂等一起創辦過《語絲》周刊多年。

婚姻不幸廿年苦度,常年病痛不得安神。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突然接到母親病重的電報,於是趕回家探望。古習俗沖喜治病,魯迅回家後就被簇擁著與朱安成了親。朱安大字不識,且是裹腳女人,自然不是接受過新青年思想的魯迅所喜歡的。但是,魯迅承孝,為了母親大人的病能好轉,只能默默接受這樁現在看來頗為滑稽的婚事,成親當夜哭濕枕頭定是自然。次日,魯迅在書房裡一個人獨睡,第四天就跑回日本開始了漫長的避居。因此,與朱安有夫妻之名,無夫妻之實,不得不承受和壓抑著這精神上的痛苦,且一直過著一種苦行僧式的禁慾生活長達20年之久。1923年魯迅回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授課,與正在讀書的許廣平相識並相愛,一年後與許喜結連理,並相伴終生。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也是發生師生戀的近現代名人之一,但在這之前,卻在舊式婚姻的囚籠里自我禁閉了20年之久,可見精神上承受了多大的苦痛。身體上,病痛對魯迅的折磨也是從未間斷,魯迅從小身體就不大好(或許是基因關係吧),他的父親就是個病弱書生,而魯迅在家道中落後的日子裡,饑飽隨意,起居無規律,因此染上一身病,胃病、牙病、氣管炎、神經痛等症長期折磨著他,看病和吃藥成了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每年看病都達幾十次,病痛給予魯迅肉體和精神上的打擊也是非常人可比的。

民眾麻木思想壓抑,政敵眾多打壓頻頻。如果我們讀過魯迅先生的《葯》這篇小說的話,從中可以窺見魯迅的思想意願,魯迅對因民眾的麻木無法喚醒的那種無法言說的痛苦和糾結,在作品中被渲染到極致。對於魯迅來說,救世的思想得不到呼應產生的痛苦,勝過其個人體膚、生活的痛苦百倍千倍。特別是其留學日本時期,那次著名的幻燈事件,成了魯迅先生無法抹去的心理情結。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中國人被當成俄國偵探來槍斃,周圍的中國同胞伸長脖子去觀看,卻沒有表情。對「看客」問題的思索,促使魯迅棄醫從文,拿起了靈魂的手術刀。魯迅先覺者的苦痛,來自於中國思想革命的艱難,魯迅這樣的首先發現了真理的人,就要忍受不被眾生理解的大痛苦。而以筆為武器的魯迅,又因為其激進的思想、犀利的文字而遭到眾多政敵的污衊和迫害,特別是中篇小說《阿Q正傳》發表後,更是遭到當局對作品影射誰的探詢,因此著述經常受到當局的查禁,國民政府更是對其武力征伐和文力征伐並舉,造成文無處發,話無地講,以致魯迅先生髮出了「大約凡是主張改革的文章,現在幾乎不能發表,甚至還帶累刊物。所以在報上,我已經沒有發表的地方……黑暗之極,無理可說,我自有生以來,第一次遇見」的痛苦憤慨。

魯迅先生的一生浸染著痛苦,但他從不將這種痛苦作為一種累述去博取眼淚和同情,而是將深深的痛苦轉化為思考的力量,形成繼續戰鬥的思想。可以得見的如:對民眾的理解和同情。比如對祥林嫂的迷信,祥林嫂雖然迷信,但不可為了破除迷信,就否定了她的唯一希望,因此有了「迷信可存,偽士當去」的說法;魯迅的母親愛讀張恨水的小說,他就經常給她買,母親看不懂他的小說,他也不急於「啟蒙」。對戰友親人的謙恭忍讓和鼓勵,其中包括對朱安的尊重,不因為不喜歡就過激或羞辱;對愛人許廣平,不能夠相互理解之處,他就自己化解。許廣平回憶,魯迅生氣時躺在陽台上獨自承受,這很像受傷的狼隱身到深山密林里,自己舐舔傷囗。而對為中國改革奔走的猛士,魯迅則說「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為他們吶喊,要給他們哪怕是最微弱的慰藉」。對敵人秋風掃落葉般的態度。對於敵人,魯迅先生始終是個堅定的戰士,始終保持「嚴打」和輕蔑的態度,真正做到了「橫眉冷對千夫指」,如同毛澤東同志的軍事思想,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他對那些支持反動政府屠殺愛國學生、對那些叛變革命後又來污衊他人的人,他憤怒地然而又是輕蔑地予以揭露、駁斥,堅持「痛打落水狗」的立場,不肯「費厄潑賴」,因為惡狗上岸後還會咬人。將痛苦轉化為寫作的方式。這是魯迅先生對痛苦最重要的轉化方式,但絕不是如一些人自我哭訴的淺薄記敘博取眼淚,而是以寫作表達對生活的反抗、對醜惡的揭露,換一種方式以真實的寫照喚醒更多的人,從而在解脫自己靈魂枷鎖的同時服務社會。比如《孤獨者》里的魏連殳,深夜在曠野里慘傷地嗥叫,這是「北方的狼」意象來源。

可能,對魯迅先生的苦難的解析並不到位,但是在日漸富裕和諧幸福的新時代,如果說還有誰比魯迅先生那時痛苦,我肯定會打個問號。魯迅先生說過:「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有所扼制(何況我對悲涼感本身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我總覺得,如今當一個人有足夠豐富的經歷時,即使那些苦痛的存在足以影響你一段時間的生活或成為你一輩子的烙印,我們也全然不必在乎,更不必沉溺在那些陰影中不能自拔。就算你有能力去以文字的方式描寫那些經歷的苦痛,刻畫那些苦難的場景和畫面,也不要讓它成為自憐或博取眼淚和同情的佐料。何不讓它升華成一種激勵人們去努力克服困難、度過苦難的借鑒,從而從容地應對這個飛速發展的複雜的世界。

因此我說,一段文字的成功與否,不是你賺取了多少讀者的眼淚,勾起了讀者天生的哀憐癖,而是讓讀者知道還有一種超過叫人流淚的境界。個人認為,生活在和平安逸的當今時代,我們寫作還是要以愉悅心情,激勵上進,弘揚美德為主旋律,把自己在人生自然中所領略到的東西以趣味為修養表現出來,讓文字創作成為脫離小我,服務社會的一種有效手段,而不要沉溺在無謂的悲傷中。就像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在一首詩里所說的「最微小的花對於我可以引起不能用淚表達得出的那麼深的思致。」

所有的苦痛,是你人生的寶貴的歷練,而不是你沉湎退走的理由。

作者簡介

風剪雲,本名周衛東,江蘇靖江人氏,客居山東青島。閑暇時喜歡讀書寫字,無筆尖生花之才,染墨僅以心緒為端,年華如逝水而記憶長存,但求他日,一壺酒一盞茶,捧半寸斜陽品今生所歷,足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落塵外 的精彩文章:

余薇 九寨歸來
心靜 尋訪太源畲鄉
清顏 淺談詩歌美學
銘刻心底的記憶

TAG:香落塵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