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一張漁網開始的藝術人生

從一張漁網開始的藝術人生

雕塑藝術家Janet Echelman的作品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獨樹一幟,白天里它們如同一塊巨大的網捕獲風聲,而夜晚里配合燈光又能炫目如極光。而在Janet Echelman的眾多作品中,有一件作品是這樣的變化著色彩的漂浮物被投射在天空這塊巨型幕布下,隨著風的擺動,它也微妙地變換著形狀,像是路過的UFO,也像是資料庫中的一截圖像報告。

GIF/1K

這是Janet在丹佛的美國雙年展上的呈現,他們希望Janet Echelman能把西半球35個國家與它們間的聯繫,用一個雕塑展現出來。

起初,Janet找不到頭緒,不知該由何種形式去表達。不久後,她聯想到了自然。她開始查閱最近智利的地震,以及橫掃過整個太平洋的海嘯。她發現,海嘯移動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加速了地球的自轉,而且真的縮短了白晝的速度。

於是她聯絡了美國國家氣象局,向氣象局拿到了海嘯的數據。

GIF/2K

海嘯的數據得出了這樣的圖像,但模擬出來的作品外型太過複雜,難以以Janet從前的經驗去套用,於是Janet就把金屬骨架替換成一種柔軟的細篩,纖維比鋼絲的強度高15倍。現在,這個雕塑便是徹底柔軟的了,並且它的體重很輕,可以系在原有建築物上,徹底成為它的一部分。

就這樣,她創作出了《1.26微秒》。1.26微秒,就是在海嘯中,地球白晝被縮短的時間。

GIF/2K

不僅是《1.26微秒》,在Janet的作品中,她常常能通過科技結合藝術,在燈光下隨風運動的「巨大漂浮物」,製造出絕妙的藝術效果。你或許會以為,Janet是一個理工科類天才,或者至少該是一個精於科技演算法的博士。

然而你或許想像不到,

這一切最開始是源於一張漁網。

JanetEchelman,1966 年出生於美國弗州坦帕市。她從未學過雕塑、工業或建築。小時候,她立志做一名藝術家,然而卻遭到了父母的反對。但「搞藝術」卻是她唯一想做的事情。直到大學畢業,Janet才有機會來到香港做交換生。自那時起,她就對東方文化產生了興趣,後來她帶著300美金轉戰巴黎,又輾轉於印度尼西亞,學習如何在紡織品表面染色。

接下來的十年,Janet每天都在畫畫,堅持著自己最初的理想。而十年以後,她終於受邀舉辦一個畫展,畫展開始前,她將自己的畫作打包到印度,然而,展覽即將開始,她的畫作卻沒有如期而至。

無奈之下,她在當地尋找靈感準備即時創作:她跑去海灘上散步,看見漁民把漁網收在一堆,這每天都會看見的場景讓她想出了新的雕塑方法,並且還無需沉重的實心材料。

這種特殊的視角為Janet提供了全新的雕塑方式,她和當地漁民一起,用漁網做成了雕塑。Janet說:「漁網柔軟的表面,能展示風的任何蛛絲馬跡,並且不斷地更換形狀。」

但這陰差陽錯,

也徹底改變了她此後的藝術軌跡。

這次展出有了很好的反響,那之後Janet開始繼續學習傳統手工藝。她喜歡它們賦予自己作品的精細。這持久、起伏有致、充滿張力的,建築物大小的雕塑。那麼多年過去了,如今她還把高科技的材料和工程學結合起來,創造出起伏飄逸的建築物大小的雕塑。

例如在為費城歷史紀念館做雕塑時,Janet覺得它的廣場需要一種雕塑,比漁網還輕,就用小小的噴霧狀水滴,創造出一片薄霧。

Janet還曾根據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嘯的數據,在繁忙的倫敦牛津馬戲團交匯處上,創造出了下列這件編織雕塑:《1.8號裝置》。她運用定製的聚乙烯纖維,用織布機和手工打結,使這個漂浮物形成了懸垂形式,重力讓這些繩子垂到下方。

更為神奇的是,在晚上,這件作品是由附近的智能手機用戶選擇參與確定的彩色投影照明。

而即使在白天里,《1.8號裝置》最為自然的一面,也有著足夠的吸引力。

Janet Echelman能隨著不同的作品,去找到特殊的纖維,它可以經受的住紫外線,含鹽分的空氣,污染,同時還能保持足夠的柔軟,在空中隨風起伏。她的雕塑是一個整體,就像一個針對城市的定製針織服裝。在不同的項目中,她希望能給做到:每一件作品都攜帶者一座城市的密碼 。

Janet做出了一個新嘗試,讓嵌入公眾空間和當代生活的雕塑,形式更為豐富,將景觀學,動力學,建築學,材料學,工程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所以她的作品很難歸類。這也讓人想起另一位藝術大師博伊斯所堅信的:藝術應該被感受,而不是在進行學術上被理解。

Janet Echelman

2017年12月23日,光影上海藝術論壇邀請到了Janet Echelman,請她為大家講一講她的藝術創作歷程。Janet分享完她的作品,現場還進入互動環節。在短短10分鐘的互動環節中,就有10多位觀眾舉手提問,大家面對遠道而來的Janet,心中帶著不少好奇和疑問。

宴會廳的講座結束後,最令人難忘的是,主持人詹築和Janet帶領觀眾來到室外正在展出的《1.26》作品前參觀。

不知道有沒有幸運兒欣賞到了呢?

* 圖片來源於Google及藝術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ART 的精彩文章:

聊一聊那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讓我們永遠記住的場景
他將梵高的畫收入囊中,還在京城開了一間美術館
致我們的大衛·霍克尼先生
一隻貓的理想生活

TAG:V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