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馮小剛鏡頭下的《芳華》有多美好,時代的進程就有多殘酷

馮小剛鏡頭下的《芳華》有多美好,時代的進程就有多殘酷

馮小剛鏡頭下的《芳華》有多美好,時代的進程就有多殘酷

我前後看了兩次《芳華》。

第一次是在《芳華》被撤出國慶檔之前,在上海影城路演的最後一場,大家都說那一場見證了歷史。確實,馮小剛導演拉著一眾女演員,掉著眼淚,給大家鞠躬道歉。場面上倒是非常動人,就跟他的電影一樣;但背地裡有多少貓膩,我們這些局外的觀眾,也永遠都猜不到,這跟他的電影也一樣。

第二次就是前兩天上映的時候。想著時間久遠,有些記憶模糊的地方,再看一次也無妨。沒曾想到的是,第二遍看完,反而更喜歡這部電影了。

兩場觀影體驗有些相似的地方。上座率極高,群情激昂,聲淚俱下,其中還不乏一些年紀稍長的老年觀眾。不難看出,大多都是那個時代有著記憶的人。甚至上海影城那一場更是有幾位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作為嘉賓出席。只不過在主持人談及他們的時候,馮小剛面露尷尬,恨不得快速跳過這個環節。

到了今天,《芳華》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豐收,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電影喚起了這部分群體的集體記憶。正是因為這群平時在電影院不太常見的中老年觀眾,他們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地進入電影院,最後堅持到字幕放完,依依不捨地走出去,才使得電影能有今天的結果。

當然,電影也不是沒有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小。大家都看出來的有,文工團解散後那場尷尬的散夥飯,喝過了酒,唱過了歌,到了也沒人想起他們的「活雷鋒」和何小萍的悲慘遭遇;還有那個馮導本該引以為傲,花了900萬的長鏡頭,硬是被一群軍事愛好者分析成了無組織無紀律的行軍敗筆。

除此之外,毫無節制、認為觀眾毫無理解能力的旁白,一筆帶過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毛澤東去世都或多或少地令一部分人不滿。

但這一切其實都可以用電影片名——「芳華」兩個字來解釋。無論是出於馮小剛的本意,還是聰明地繞過了審查,對於七十年代的那段往事,已經沒有人能夠老老實實地講故事了。

因為馮小剛鏡頭下的「芳華」從來都不是你們的芳華,甚至也不是他自己真正的芳華。那一代人的芳華已逝,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準確地還原事實的真相,還原那個年代的芳華。

就像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所說的:

我從來就沒有這樣勇敢過,這樣壯烈過,我不斷發誓,要老老實實講故事。可是說真話的願望有多麼強烈,受到的各種干擾就有多麼大。我悲哀的發現,根本就無法還原真實。記憶總是被我的情感改頭換面,並隨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的頭腦混亂,真偽難辨。 因為那個時代的變化,實在太快了。快到沒有人能夠有所反應,快到沒有人能夠想到別人的遭遇,所有人都忙著在時代的洪荒下自保。

快到剛剛穿上牛仔喇叭褲,馬上就來了鄧麗君,一聲一聲唱到你的心裡;快到剛剛解散了文工團,本來印著毛主席頭像的牆畫就變成了」請喝可口可樂」;就連文工團女生宿舍中的裝飾物,也從掛軍裝、擺毛主席像,變成了明星貼畫。

《芳華》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很廣,從七十年代初期的文工團,到七十年代末期的改革開放,一直再到商業大潮的襲來。正如電影中形容1976年所發生的事情用的詞一樣,那都是些「天大的事」。

比如1976年的毛澤東去世。電影中巨大的黑幕自上而下蓋住了整個巨大的毛主席畫像,就像是天真的突然塌了一樣。顫動人心的大鼓,一聲一聲錘在了那個時代的每一個人的心裡。就連四十年後的今天,僅僅只是看電影的我們,都被顫得渾身發抖。

馮小剛鏡頭下的《芳華》有多美好,時代的進程就有多殘酷

隨後,四人幫粉碎,結束了十年動蕩的文化大革命。穗子的父親得以解放,而何小萍的父親卻只能病死在農場。那是因為下放到五七幹校中的幹部有兩類,一類是文革期間被打成右派的幹部,另一類是在精簡中央國家機關期間被「裁員」的幹部。後者在停辦五七幹校之後,很快得到解放;而前者則一直要等到許久之後才得以平反。

之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得以召開,鄧小平規划了改革開放。集體被打破,個性得到釋放,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都是後話了。可在當年,集體啊,曾經是一個多麼溫暖的詞。不愁吃喝,不懼風雨,團結就是勝利,集體的力量大,人人都有飯吃。

劉峰為什麼放棄了進修的機會,而選擇留在了文工團?那是因為在這個集體至上時代,歲月靜好,沒有即將到來的經濟大潮,也沒有如今的貧富兩極分化,就連軍區司令的公子也得老老實實地在文工團里吹號。有個萬金油職務兜底,去軍政大學培訓未必有在文工團這樣的集體中來得穩定、幸福。

再往後79年鄧小平訪美,中美關係破冰。2月5日,鄧小平回國;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全面爆發,前後僅12天,速度之快,不得不令人揣摩前後兩件事之間微妙的因果關係。

又過了一個月之後,中國軍隊撤出了越南宣布戰爭的勝利。「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可就是這短短一個月的戰爭,劉峰失去了一條手臂,變成殘疾人;何小萍親歷生死,精神失常;無數人戰死在西南邊境,埋骨他鄉,被世人遺忘。

再往後的時代,便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了,一切為市場經濟服務。裁軍當然勢在必行,而裁軍當然要從文工團這種「人員冗雜」的組織開始。電影中的集體也就此徹底破滅。

很明顯,幾位主角的命運在這十年間的風起雲湧中大起大伏,令人唏噓。而所有的選擇,並不是他們自己做出的,全都是在時代前行中攜帶而去的。

這十年的中國,天翻地覆,解決了溫飽問題,更是邁向了新時代;至於那些年輕人的芳華,只能在時代的號角下激情燃燒,最終剩下什麼,並沒有人關心。

馮小剛在電影的前半段用盡各種手段來展示青春的美好,風華正茂的姑娘們,年輕氣盛的少年們。這些鏡頭有多美好,其最後的結局就有多殘酷。對於處在七十年代前後的他們來說,他們對即將到來的變革,一無所知。甚至就算他們知道,也無力對抗。

比如何小萍在高原演出上就曾試圖通過謊稱發燒來拒絕演出,以這種小手段來對抗自己心中所不齒的文工團集體,但結果卻是被強行「帶病登台」,最終在集體撼天動地齊整的口號中,煞有其事地敬起了軍禮。

這些上世紀50、60年代出生的人,被定義於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可即便在部隊大院裡衣食無憂長大的孩子,在劇烈變化的社會面前,也僅僅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已;文工團的文藝青年們,更是國家機器上的小零件而已。

上面的一個命令便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小到一個命令便把他們各自送到伐木連、前線衛生站、前線當記者,大到一個命令便解散了整個文工團。

馮小剛鏡頭下的《芳華》有多美好,時代的進程就有多殘酷

多年以後,他們只是會被定義為道路上所走的一些彎路而已。

附這十多年間中國所發生的大事件,細看每一件事,都令人唏噓。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

1970年6月22日,精簡中央國家機關幹部;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去世;

7月2日,南北越統一,越南成為共產國家,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

7月6日,朱德去世;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9月9日,毛澤東去世;

10月6日;四人幫粉碎;

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9年,改革開放;

1979年1月29日—2月5日,鄧小平訪美;

1979年2月17日,停辦五七幹校;

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對越自衛反擊戰」。

馮小剛鏡頭下的《芳華》有多美好,時代的進程就有多殘酷

電影及句號愛好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影網 的精彩文章:

物理時空的瓦解「敦刻爾克」
《至愛梵高》:一部繪畫性強於動畫性的動畫電影
惡魔的同性情詩:少年,到我床上來
長電影日記:喝最烈的酒,看最長的電影!

TAG:迷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