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錢志亮:個體學習循原理

錢志亮:個體學習循原理

學習是活著的有機體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重要手段,有機體為了生存與適應就必須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學習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方式。

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個體不學習就不可能獲得心理的發展,人不學習就沒有知識、沒有本領、不能成材、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生存下來。

世界上沒有先知先覺的人,也沒有一生下來就有本事的人,人的一切知識、技能、思想、觀念、態度、行為方式、道德品質、審美趣味、認知策略、性格特徵等都是學習的結果。

學習是由於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類,一種是本能行為,比如遺傳的種族經驗,生來就有的,如鴨子會游泳、母雞會孵蛋、新生兒會吮吸等;

另一種是習得行為,即在後天環境中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個體經驗,如獅子滾繡球、耗子走迷宮、黑熊騎車、猴子打乒乓球等。

人類處於生物發展的最高階段,其本能行為極其有限,人類主要是依靠學習來適應與改造環境。

人的語言的獲得、知識技能的掌握、生活習慣的養成、信仰觀念的獲得、甚至情感、態度、個性等無一不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但人類具有任何高等動物都無法比擬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潛能,人類的學習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通過語言為中介進行的,是有目的的、自覺的、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經驗和個體經驗的過程。

GIF

胎兒在宮內的生活環境是非常安全和舒適的,出生以後,環境驟變,新生兒必須獨立地進行維持生命的活動,還必須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

因而我們每一個人剛出生時,不用爹娘教,老祖宗就讓我們自帶了32個無條件反射。

無條件反射是遺傳下來的,是本能性的,是固定神經聯繫,是形成條件反射的自然前提。

這些無條件反射是人類共同的種族遺產,為人類後來的學習,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俄國著名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巴甫洛夫(Ivan Pavlov)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狗的條件反射實驗

1902年,巴甫洛夫研究狗的唾液分泌,提出了條件反射學說(又被稱為「經典條件反射」),給狗食物,狗就會分泌唾液,這是正常現象。

於是巴甫洛夫在給餵食時會給鈴聲,狗吃食伴隨著鈴聲也分泌唾液;後來只要鈴聲一響,狗就會分泌唾液。後來又把鈴聲換成了閃紅燈,於是紅燈一閃,狗也會分泌唾液!

搖鈴鐺、閃紅燈和吃東西本來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巴甫洛夫通過實驗,使它們之間建立了聯繫,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多次重複呈現之後,在單獨呈現條件刺激的情況下,動物也能對其做出分泌唾液的反應。

巴甫洛夫將之稱為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形成了暫時神經聯繫——學習的原理,他用這種方式來揭秘人類發展的規律原因。

這一學說揭示了人類的各種複雜行為和心理活動都是一些複雜的條件反射,巴甫洛夫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實際上,人們任何行為和心理活動都是複雜的條件反射,任何學習的基礎都是由神經系統來支配。

神經系統圖

複雜的神經系統結構是人類複雜心理的生理基礎,人和動物發展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非常複雜的神經系統結構。

大量的研究發現:人體有很多神經、神經元和神經纖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樞神經,中樞神經中最重要的是大腦神經。

個體神經系統結構發展6歲前最重要:腦神經細胞數量在嬰兒出生時約有140億個,孩子在媽媽肚子里6個月的時候,這些細胞的數量基本就確定下來。

這些細胞有的在出生前已經與其他細胞形成鏈接,並能支配最基本的生命要素,如心跳、呼吸等。

另外的神經則等待後天人為幫助使它們與其他細胞形成鏈接,以能夠認知外部世界並作出反應。

鏈接決定人的大腦如何處理新的信息,為以後的學習生活、挑戰應對、社會交往和情感發展奠定基礎。

神經細胞看起來像一棵樹,起初是一棵小樹苗。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分叉越來越多,最終會枝繁葉茂。

神經細胞放大一萬倍

人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不同腦部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當這些暫時的神經聯繫成功建立起來時,我們就學到了知識。

比如我講課的時候,手上總拿個「黑坨坨」,這個叫「電腦翻頁遙控器」,我不用碰電腦,直接由它來控制,這樣我講課來回走動、課堂調控更加方便。

我剛才說這叫什麼的時候,你腦子兩側負責聽覺學習的顳葉會記住我的聲音,後腦勺負責視覺學習的枕葉會記住這個「黑坨坨」的樣子,額頭部位的額葉會把剛才我說這「黑坨坨」的那幾個字在腦海飄過。

如果我問這是什麼,腦內的頂葉就會聯合顳葉、枕葉和額葉,把聯繫建好,然後通過頭頂的頂葉指揮著言語器官說出這是「電腦翻頁遙控器」來。

建立神經連接

這張圖展示了出生後1個月到15個月的突觸密度(數量)變化的情況。

兒童最初的神經樹突發展

科學家認為,突觸聯繫的迅速增長時期是學習的最佳期。但是,兒童大腦的突觸密度是不是一直會這麼高呢?不會的。

這些連接是什麼樣子呢?大家看這張圖,這就是最典型的不同神經細胞之間建立連接的圖。

神經連接生長的原材料是2種酸:亞麻酸、亞油酸,俗稱腦白金和腦黃金,也就是奶粉廣告里講的促進嬰幼兒記憶的DHA和AA。

DHA就是俗稱的「腦黃金」,學名是「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被稱為益腦脂肪酸之王,它在大腦細胞膜的脂肪構成中佔有1/2比例;

AA學名叫「花生四烯酸」,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廣的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這兩種物質,母乳含量最大,但是「牛乾媽」的奶就沒有,所以嬰幼兒如果沒有母乳可吃,必須吃配方奶!

配方奶更接近母奶,添加了母乳中含有的天然胡蘿蔔素、核苷酸,AA和DHA。

目前有的配方奶粉最多可以添加5種核苷酸。有助於增強孩子免疫力、神經系統以及視網膜的發育。

其實雞蛋黃和大豆外面的豆衣中亞麻酸、亞油酸也很高,小孩最早添加輔食從雞蛋黃開始,也就是這個原因。

大家來看這幅圖,以出生為界,出生之前以月份,出生以後以年份,這樣我們繪製齣兒童的兒童感知通道、語言和高級認知神經技能神經通路形成的時間表。

從圖中看到,孩子在3個月左右,視覺和聽覺的曲線會突然提升。

因為孩子剛生下來這個時候,儘管睜著眼睛,但是只有光感,滿月時才看得清25厘米媽媽的臉,雙滿月時才看清媽媽的眼神,像錢老師眼睛小的,孩子還看不清。

三個月左右時孩子突然看到了彩色,此前看的都是黑白。

新生兒聽力損失是60分貝,一般大人講話的聲音是聽不到的,只聽到60分貝以上、3000赫茲即女人的聲音,難怪小孩哭,媽媽哄一會兒就好了,爸爸哄孩子,哄半天依舊哭,原來是方法不對,爸爸聲音的頻率往往會低一些,小孩聽不到,所以爸爸要把嗓子捏到女人的頻率寶寶才能聽到,

到3個月時,聽力損失降到40分貝左右,而且聽到的頻率也拓寬了,所以家人的聲音不斷傳到寶寶耳朵里、送到腦子裡,於是大量的聲音被儲存,到10個月的時候就會開始咿呀學語了。

由於聽覺信息的刺激,孩子語言的曲線隨之而抬升,到10個月左右的時候達到最高峰,難怪諺語說:「七坐八爬,九個月長牙,十個月喊媽媽」,所以在孩子3個月能聽到大人語音的時候就開始不聽地跟他說話,千萬不要等到10個月才開始,那就晚了!

由於語言的發展,孩子慢慢能與大人情感溝通了,於是隨著語言的發展,高級認知機能也隨之而發展起來,這條曲線在11個月-1歲左右的時候達到最高峰,從3歲以後就開始下降。

GIF

我在3歲劃一條線,3歲以後上幼兒園了,可見早期教育對寶寶的意義;在6歲劃一條線,6歲以後孩子上學了,留給小學老師開發的空間還有多少?

孩子腦中的連接,有些是在出生之前就已經建立好的。2歲時的神經突觸數量就可以達到了成人的水平,到3歲時突觸數量可達一千萬億,相當於成年人的2倍,活躍程度也高於成人(2.5倍),此時,孩子學習能力達到最頂峰。

三歲時,孩子腦中大概有200到300萬億個連接。普通成年人腦中的連接有500萬億左右,聰明過人的大概有600萬億個。也就是說,孩子在三歲的時候,神經連接就已經長好了一半。

大人在看孩子用手機玩遊戲

如果這一時期及時加強教育,將會收到最佳效果,從而將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起著十分重大的影響:認識到早期教育的必要性,瞄準幼兒學習的「最佳年齡」,施以及時的教育。

教育者對於兒童的要求要適度,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如果錯過這些關鍵期,不是說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而是會增加教育的難度。

解剖學研究表明,顳頂枕聯絡區皮層負責識別或認知現實外部刺激物的學習活動和短時記憶活動。

前額葉皮層與時間、空間關係的複雜綜合學習有關,同時還參與運動反應及與之相關的學習行為的調節;

邊緣系統不僅參與記憶活動,同時還與情緒性學習有關;

大腦半球:兩半球在正常情況下不僅有分工,而且互相補充或互相補償,從而完成複雜的學習活動。

學習激發了人腦的智力潛能,激發個體的動機,形成個體的個性,人之為人,就是因為學習。

本文節選自《科學的早期教育》(錢志亮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錢志亮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錢志亮:孕期呵護須重視
錢志亮:遺傳內因要謹記
錢志亮:來之不易需珍惜
成功的家庭教育,這兩者缺一不可
父母最可悲的事,莫過於沒有自己的生活

TAG:錢志亮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