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越催促孩子越磨蹭?這樣做孩子才會更自覺
大部分父母可能都有催促過孩子,我們會對孩子說:「快點快點快點!」
上學的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父母說:快點吃,快點走,快點做作業,甚至還有快點玩……
為什麼要接連說那麼多「快點」?孩子也沒有快起來呀。
GIF
也許,是我們成年人太過注重孩子在我們眼裡的樣子,當孩子沒有成為父母眼裡的樣子,孩子的行為,可能就成了父母眼中的問題行為,甚至,因為長期處於父母的投射下,孩子的行為就真的演變成了問題行為。
父母太過注意孩子的問題行為,覺得有問題就需要修正,但其實問題行為的背後,往往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大人們總是會希望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做事。
孩子吃飯吃得慢的時候,有些家長忍受不了,於是拿起勺子給孩子喂飯。
和孩子一起逛動物園,孩子還在看著大象,家長就催促說看了很久了,該往下一個景點走了。
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催促孩子快點,正是因為父母覺得孩子的磨蹭,打亂了自己的節奏。所以父母必須處於主動地位,要求孩子跟著成年人的節奏走,卻不曾想過,這樣會打亂了孩子自己的節奏。
這也說明了一個現象:孩子與成年人一樣,都處於同樣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中,孩子在適應成年人的生活狀態,孩子需要跟著成年人的節奏走。
可是事實呢?成年人和孩子的節奏是不一樣的,這有明顯的生理差別、智力認知差別。
孩子很難達到成年人眼中的快,而且這個快是個主觀題,爸爸和媽媽的標準不一樣,
媽媽這次和上次的標準又不一樣,多快才算快啊?
孩子沒有辦法認識到,父母要他快究竟是要多快,所以孩子也很難變快。
家長的介入,會讓孩子的獨立性被削弱。
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因為父母的介入,孩子的重點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而是變成了找尋自我的內在鬥爭:是被父母「操控」,還是為自我權利去做鬥爭?
磨蹭的孩子,通過時間上的延長,來和父母進行關於「自我」的抗衡,於是,孩子就變得越來越慢,他在通過「慢」來證明自己的獨立性。
但是,在這場鬥爭中,孩子無論怎麼樣的選擇,都是不如意的。
贏了,做自己了,就變成是一個磨蹭的人,因為認同了家長的投射,不由自主的成為了自己並不喜歡的樣子。但是沒辦法,只有這樣能和父母區別開來,他們是他們,自己是自己。
敗了,不做自己,聽父母的,就有種自我邊界被侵佔了感覺,就算是「快」,也是被他人要求以後達到的。
所以,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要麼學會了取悅他人,學會了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要麼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感到自己是不好的,認為不好的才是自己。這都容易讓孩子喪失真實的自我。
孩子磨磨蹭蹭父母該怎麼辦?
1. 尊重孩子的磨蹭
適當的催促孩子,可以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有過多的催促時,通常是父母自身的焦慮。
當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焦慮,就容易將焦慮投給孩子。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甚至認為是自己的問題,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甚至為了找到自我,故意要和父母反著來,所以孩子越催越慢。
2. 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
分清磨蹭是誰的事,結果由誰來承擔。
孩子遲到了,那麼遲到的責任由他自己承擔。孩子只有在體驗到磨蹭給他自己帶來的損失之後,他才會有自己的動力去快起來。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當孩子發現,自己要去承擔這些的時候,他的自我功能也就回到了自己身上。
3. 用你的言行引導孩子的言行,而不是批評與責備
當孩子磨蹭時,家長會引出焦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好像就是吼孩子,甚至是打罵。但這往往會把孩子嚇住,他們這時候的快,是因為害怕,不是發至內心的動力。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比如藉助鬧鈴,提醒孩子事情大概所需要的時間長短,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做什麼事用多長時間,讓孩子感受成年人對時間的觀念和行為方式。
孩子有自己學習和探索的節奏,或者我們可以試著去感受和理解孩子。或者,我們也可以試著不再對孩子說「快點,快點」。讓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時間觀念,做一個擁有獨立自主性的人。
※你天天在做的六件事,卻成為孩子的終生災難
※控制不好情緒的時候,我選擇這樣做
※要知道養孩子容易管孩子難,這件事父母一定不能做
※你為什麼單身,心裡沒點B數嗎
※我想以一個女兒的身份說:「媽媽,我不欠你的」
TAG:解憂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