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偉人

曾國藩: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偉人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後來者更推崇其為「千古人」,「官場楷模」。他帶領湘軍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最後勝利。整肅學風,倡學習西洋,開啟「同治中興」,挽大廈於既倒,是日暮窮途的清王朝又苟延60餘年。

文正公之事功、道德、文章冠絕一代,引領湖湘學派一脈發揚光大,更兼後來人才輩出。其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事業,更是前無古人,鮮有後來者。

曾氏身後近百年,掀起了多次研究曾國藩熱潮。清政府嘉許他「學有本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

我們忘不了毛澤東對曾的評價:「今之論人者,稱袁世凱、孫文、康有為而叄。孫、袁吾不論,獨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細觀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實在何處,徒為畢言炫聽,並無一干豎立、枝葉扶疏之妙。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惟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圮。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處之完滿乎?」

我們更不應該忘記,國民黨大陸潰敗逃逃台時,蔣中正在南京城頭痛哭流涕而言曰:「誰為吾之曾文正」的無奈浩嘆!

人們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而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人大傳中曾國藩傳打破了這一常識,譽其是「立功立德立言,千古第一完人,做官陞官保官,近代官家楷模。」那麼曾國藩到底有那些

過人之處呢?為了一明究里,筆者對其作了一些研讀。

其實,曾國藩與普通人並無二致,一樣有著七情六慾,有著善惡兼具的本性。難得的是,他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剋制內心私慾,壓抑人性中惡的一面。他小時候心胸並不寬容豁達,睚眥之仇必報;也非老練沉穩之人,稍有成功便沾沾自喜;心氣浮躁,常與人爭強好勝……這些不足,日後都被他在修身養性的功課中以堅韌的毅力一一克服。他篤信理學清心寡欲,可妻子歐陽氏經常患病,於是,他內心便十分羨慕妻妾成群的同僚。一次赴宴見到進士同年的美妾,不禁心猿意馬,「目屢斜視」,回家後聽見卧病在床的妻子呻吟不已,心緒更是煩躁不已。等到夜深人靜之時,曾國藩開始反省,不由得嚴厲責罵自己「真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

他平素有抽水煙的習慣,煙癮極大,後意識到吸煙的危害,便開始戒煙。可戒煙的痛苦令他萬般難受,戒煙中期時有反覆,最後咬牙下定決心,經歷三次戒煙,才終獲成功,後半輩子的30年間,再也不抽。「截斷根緣,誓與血戰」,曾國藩在成就一番偉業的壯志激勵下,始終在理念與慾望相互鬥爭的困境中掙扎不已。他立有「三戒」,即戒煙、戒妄語、戒房闥不敬;寫有「三字箴」,即「清字箴曰:名利兩淡,寡慾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欽。慎字箴曰:戰戰兢兢,死而後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勤字箴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作有「五箴」,即立志、居敬、立靜、謹言、有恆。「一日三省,慎之慎之!」他以「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為座右銘。他曾言道:「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唯孔孟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他將自己居所命名為「求闕齋」,取意於求缺於他事,求全於堂上。

他給自己規定,每日必須做到12條:敬、靜坐、早起、讀書不貳、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哪怕戎馬倥傯,他都堅持每天寫日記,並且寫得相當細緻。記下白天的一切,也就是不斷反省、不斷改過、不斷求知、不斷前進的過程。他的精神核心可用一個「誠」字予以概括,誠心、誠敬、誠懇、誠篤、誠樸、誠實、誠摯,腳踏實地,不投機取巧,不做苟且之事。沒有誰去要求他、苛責他,可出於修身養性、自我鍛鑄的內在生命自覺,他為自己訂立了一系列必須遵循的規矩,並且嚴格施行,將這些良好的人生習慣一堅持就是一輩子。

曾國藩留給後人一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毅力格外堅韌。隊伍從衡陽剛拉出來不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幕僚在寫給朝廷的奏摺中如實供述,稱湘勇「屢戰屢敗」。曾國藩審閱時,當即揮筆改為「屢敗屢戰」。四字仍在,但位置一經調整,那種不服輸、不氣餒的剛毅氣魄頓時躍然紙上。

曾國藩謙和內斂,以退為進,韜晦有術,從不張揚,沒有半點文人的狂傲之氣。在清政府的猜忌、地方大吏的排擠中求生存,在多重勢力的夾縫中求發展,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謹小慎微,「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時時刻刻、事事處處不忘適可而止。

曾國藩常以林則徐為榜樣,提倡節儉,要做一名清官。他穿的是又短又小的馬甲;睡的是布被草席;不食煙酒,每頓飯通常只有一個菜,「決不多設,雖身為將相,而自奉之嗇,無殊寒素」,因他每食僅菜一品,時人諧稱為「一品宰相」;隨身之物只有兩口小木箱,沒有一件珍玩貴物;哪怕位居兩江總督之時,家眷仍維持鄉居生活狀況,每天晚上,全家長幼女眷全在油燈下紡紗績麻。

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三立」而言,曾國藩將道德轉化為一種內在人格令人敬仰不已;留下的書信之類的文字,從中見到的多是金玉良言;唯有事功一項,卻是爭議多多。

曾國藩的一生,將社會人生的道義看得太重,主動承擔的責任太多,而中西文化的衝撞又將他撕扯得太痛,時代激蕩的風雲對他的要求太高……如果以當代的休閑生活觀視之,曾國藩一輩子,活得實在是太累太累了!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回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午飯後至署內西花園散步,突感腳麻,一個踉蹌,身子向一旁歪斜,走完了他61歲的人生旅程。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的風雲人物,中國本土最具勇敢堅毅的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最具完善人格的士大夫,中國傳統文化最具理想的化身,曾國藩的離世,象徵著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的消失。

就個體生命而言,曾國藩是一個相當矛盾的統一體。他嚴肅刻板,卻又顯得幽默風趣;他推崇仁愛,卻濫殺無辜;他提倡清廉,卻對部下的貪贓枉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擁有一支虎狼之師,卻以愚忠自剪羽翼,結果受制於清廷……特別是面對先進的世界文明大潮,曾國藩以其遠見卓識,奮然投身其中:第一個上奏提出「師夷智以制船造炮」,第一個造出輪船,第一個派人出洋購買成套「制器之器」,第一個提出「官商督辦」,第一個上奏提出派遣留學生計劃……然而,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他又是一個相當守舊之人,他所堅守的傳統文化,並非全是精華,有很大一部分屬於應該丟棄的糟粕。比如對西醫沒有正確認識,子女請西醫給夫人看病,他心中便十分不快;對厘稅徵收工作,他堅決反對按照西方的科學管理方法進行;他主張引進翻譯西方自然科學,但對其政治制度、思想體系方面的內容,卻視而不見。

曾國藩雖然使得清廷軍事大權下移,抽空了滿清政權根基,但就當時情形而言,清朝的確仰賴曾國藩而得以苟延殘喘。因此,清廷獲悉曾國藩死訊,舉朝震驚,輟朝三天以示哀悼。又追贈太傅,謚號「文正」,入祀昭忠、賢良二祠,並於湖南湘鄉、江蘇南京建立專祠,予以少有的殊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歷史走天下 的精彩文章:

當年若曹操獻刀成功刺殺董卓,歷史會怎樣?
古代女子為何會去守靈?看趙飛燕、武則天、呂雉你什麼都知道了!
李顯聽到武則天的使者要來,嚇得要自殺,看他老婆怎麼說?
袁世凱自幼習武,身體強壯,為何只活50多歲?

TAG:談歷史走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