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三陵的傳說之——康家墳

十三陵的傳說之——康家墳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親自察看和選定了昌平黃土山一帶作為修建帝陵的地方,並降旨圈地、壘牆八十里作為陵區禁地。這樣,不僅陵區內的所有的村莊、廟宇、墳墓等統統被勒令遷走,就是附近的百姓也被嚴禁進入陵區,更不準進內采樵、圍獵。特別是皇帝、皇妃以下的任何人,死後一律不得葬在陵區內,否則,要處以杖責一百直到剮死的各種刑罰。

可是,在長陵寶頂正東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卻有一座康家墳。從朱棣他們到這兒踩墳地,到始建長陵,以及往後的幾百年里,它始終和明成祖朱棣的墳——長陵,緊挨在一塊兒,任何人沒敢動它一分一毫。這固然同朱棣的極端迷信有關,認為豬(朱)到了這兒有糠(康)吃,這是朱家的造化,這也正是他選中這兒作為陵地的原因之一。不過,根據御旨,康家墳絕對不得留在陵區內,最起碼它也得遷到陵區的「皇城」(即圍牆)外邊。這樣做,並不影響豬有糠吃的風水。可是,象康家墳這麼一座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墳,為什麼竟然能破了御旨、王法,平安無事地留在陵區中心好幾百年呢?

據說,十三陵原來是一塊殘地,因為早在修建明陵以前,這兒就有康家墳了。自從朱棣他們選中這兒作為修建長陵的地址後,就勒令康家墳村連人帶房子統統遷走。這一天,管建長陵的工頭找來好幾十人,準備把康家墳遷出陵區。這些民工剷平了墳頭,就繼續往下挖。當他們挖到離地皮五尺深的地方,忽然發現一塊平平整整地埋在地下的有邊有角的石頭。等到大伙兒把這塊石頭全都清出來時,才看清這是一通二尺寬、四尺高、半尺厚的石碑。石碑的一面有幾個字,經過仔細清土,只見上面端端正正的刻著「此處非我長住之地,只有姓朱的能挪我——往東往東再往東。」民工中有人識得幾個字的,就隨口念了起來。大夥一聽,都十分奇怪。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朱棣的耳朵里。朱棣高興得立即下令:康家墳不再南遷,立即將它遷至東面陵圈外。

第二天,民工們按照朱棣皇帝的旨意,在工頭的指點下,用鐵鏈子捆綁好挖出來的棺材,然後,用粗木杠子抬著,一直往東走。走著,走著,忽然「當郎」一聲,鐵鏈子折了,棺材掉在了地上。大伙兒大吃一驚,便又紛紛議論起來:這麼粗的鐵鏈子都折了,真邪門!這裡頭不要有什麼事吧?有人說,興許是它不願意走,就想在這個地方呆著吧。大伙兒聽了,也都半信半疑。有的人主張:何不試它一試,看看這兒的地底下到底有什麼沒有。於是,幾個膽大的人用鎬和鍬,刨的刨,挖的挖,鏟的鏟,一會兒就又挖到離開地皮五尺深的地方。說也怪,這兒也有一塊平平整整,見邊見角的大石頭。清出來一看,也是一通二尺寬、四尺高、半尺厚的石碑。石碑的一面也刻著幾個字:「此地為我永久存身之處。」

這一消息,又馬上傳到了朱棣的耳朵里。他想:這座墳還沒挪出陵區禁地,怎麼會有這種事?!這莫非是讓我們朱(豬)家成天泡在康(糠)里不成?也好,康(糠)就在我的嘴邊,還不就事吃它個夠!這是上天有意成全我們朱家天下呀!想到這裡,他也不管禁令不禁令,立即傳旨:康家墳不必挪出陵區禁地,就在那兒得了。這是上天的旨意,誰也不得違抗。

從此,康家墳就最後落在了那折鐵鏈子的地方,它緊緊地挨著長陵,再也沒有往陵區外邊挪。

幾年以後,在陵區附近的百姓和修建長陵的民工中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那塊刻有「此地為我永久存身之處」的石碑,是那些遷康家墳的民工們,用了整整一個晚上的時間趕做出來後埋在地里的,折鐵鏈子的事也是事先準備好了的。也有的人說,那塊刻有「此處非我長住之地,只有姓朱的能挪我——往東往東再往東」的石碑,實際上是朱棣他們暗地裡搞的鬼,事先派人埋在那兒的。總之,他們對於朱棣皇帝的所作所為十分不滿,對無償圈陵後的一切規定恨之入骨。因為這麼一來,就斷了百姓們的一條生路。他們這才利用朱棣皇帝十分迷信這一點,想出了這條「以毒攻毒」的計策。他們說,非得在陵區內安一個普普通通的墳,破破他們皇家的什麼風水不可,也好替廣大百姓出口氣。

Hello,夥伴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逍遙大悠 的精彩文章:

「石礱石」的傳奇

TAG:逍遙大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