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生涯教育

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生涯教育

「白丁會客廳,往來皆鴻儒」。「白丁會客廳」是中國教育智庫網傾心打造的高端視頻訪談欄目,是「有高度、有廣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教育主題空間。2017年10月23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特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職業素養及學業規劃教學項目」辦公室主任周麗虹做客白丁會客廳,暢談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的寬度和深度在不斷擴展

白丁:十九大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同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到2020年全面實施高考改革。生涯教育與高考改革緊密相關,但對家長而言,生涯教育這個詞還稍顯生僻。請您簡單介紹生涯教育所關注的內容有哪些。

鴻儒(周麗虹):在過去幾年,生涯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從單純關注人的心理,到關注人的成長,再到關注人的未來。目前,從內在而言,生涯規劃關注的是人對自我的認識,從外部而言,生涯規劃關注的是人對社會的認識。人從學生到成為社會人、職業人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例如,如何選擇,如何發展自我,如何成就自我,這些看似很寬泛的話題都在生涯教育關注的範圍內。

大數據與生涯教育相結合,推動教育發展

白丁:十九大報告提到,要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數據如何與生涯規劃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推動教育的發展?

鴻儒(周麗虹):生涯教育領域開始關注大數據是近幾年的事情。關注大數據是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體現。

很多人討論2017年上海、浙江第一批高考改革地區的考生中,為什麼選擇考物理的學生相對較少。這種討論從原則上來說沒有問題,但如果少了大數據的支持,就不清楚學生們行為背後的原因。雖然物理很重要,但如果學生確實對該學科沒有興趣,退而選擇其他的學科,這是沒問題的,這也正是教育改革鼓勵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體現。我們更關注的是,是否有學生雖然喜歡物理,但由於考試技術性問題而選擇了其他學科,比如,是否有學生認為物理不容易得高分,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非物理的學科?這樣的學生到底有多大比重,對高考改革政策的制定者而言非常重要,但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數據。

與此形成對比的學科是政治。很多學生對政治學科並沒有興趣,但有相當多的學生在高考時選擇考政治。很多學生並不是依據自己的興趣或發展需要,而是根據考試製度本身的技巧性分析而做出的選擇。這與我們考試設計的初衷是相悖的。

另外,很多學生為了上一所好的學校而放棄專業方面的堅持,這造成了很多學生並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在就業時,逃避自己專業相關的就業領域,不得不轉型。

如何避免這樣的問題?大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從高一時,基於學生的學習行為,追蹤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未來需要調劑時,高校招生部門能看到學生過去三年的興趣愛好,可以知道學生之間的差距,高校在決定是否錄取某位學生時就不僅僅參考分數。例如,有些學生喜歡人文學科,可以將學生調劑到人文類專業。有了大數據,相關部門能夠進行更科學的調劑,減少相當一部分學生由於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專業而造成的痛苦,這對學生後續的職業發展有好處。

人工智慧時代的三種職業

白丁:馬雲坦言,「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育方法,不讓學生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關於三十年後,孩子們是否能找到工作的話題,最近也一直比較熱。未來的社會可能需要哪些職業?

鴻儒(周麗虹):今年在高中母校開學典禮上,作為校友,我分享的主題是「人工智慧時代的就業」。我分享的一個觀點並不專業,但也許有價值:「人工智慧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第一類是製造機器人的人;第二類是為機器和人服務的人,第三類是研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以及解決機器人帶來的社會問題的人。」第三類職業不容易理解。有人認為應該為人工智慧設立道德底線。人工智慧時代,如果沒有道德底線,可能會出現美國大片里的災難。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這也是人工智慧時代對人類的挑戰。機器製造後會影響哪些職業?人能否服務於機器?這是社會學研究的新課題。

要從廣義上來理解製造機器這件事。在為一些高中生做選科指導的過程中,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在製造機器人的過程中,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一,掌握演算法這種能力,與演算法最相關的學科是數學。第二,懂得感測器。與感測器最相關的學科是物理。數學和物理顯然是基礎學科中的基礎。學生進入高中,開始深度學習這兩個學科時需要清楚,這兩個學科在未來二十年、三十年中要扮演什麼角色。

人工智慧或許可以替代40%或70%的職業,但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可以創造出很多新的職業。如果能前瞻性地思考這個問題,未來就不會被淘汰。所以在高一入學典禮上,我給學弟學妹們布置了一個任務,未來三年內,要一直思考一個問題:「什麼可以被人工智慧化?什麼不能被人工智慧化?」要帶著這個問題來觀察自己和社會的生活,這樣在畢業時就不會落伍。

體驗式學習需要進行系統化設計

白丁:您如何看待馬雲提到的體驗式學習?

鴻儒(周麗虹):從生涯規劃的角度來看,體驗式學習主要是指職業體驗。職業體驗的目的與馬雲老師的設想高度相關。現在的學生即便到就業時,對職場的理解、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都仍非常狹窄

拓寬學生視野,這在過往的教育體系中是缺失的。學校憑校內資源很難解決職業體驗的問題。有些校長認為,學工學農、秋遊、春遊都是社會實踐。寒暑假期間,中小學學生到社區居委會打掃衛生,這樣的社會實踐有意義,但參與這樣的社會實踐,對學生職業方向選擇是否有幫助?能否在有限時間內提高效率?我在過去七八年時間裡一直在推動學校進行在線模擬職業體驗平台的建設,因為學校的社會資源、企業資源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進入社會生活、得到相關體驗?如何通過體驗式學習打開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對社會的認知程度?這些需要系統化設計。

研學旅行有益於生涯規劃

白丁:教育部大力提倡中小學研學旅行。研學旅行與職業規劃是否有關係?如何才能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有更大受益?

鴻儒(周麗虹):研學旅行對生涯規劃非常有幫助。

如何在這樣旅行中,獲得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有幫助?有幾件事情需要做:

第一,學生研究性學習或研學旅行的主題要建立在選擇的基礎之上。有了足夠的選擇範圍,才能進行更理性的選擇。

第二,要體現研究性,要基於科學的研究方法。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每個人都有幫助。能否在研究性學習前將研究方法教給學生?目前,這在教學設計層面是缺少的。

如果有相對理性的主題,有科學的研究方法作指導,即便是同樣的活動,學生的收穫與現在也會不同。

從一定意義上講,知識的寬度決定了深度

白丁:未來二十年、三十年後,社會上存在的職業與現在可能是不同的。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鴻儒(周麗虹):從生涯教育的角度來說,未來在人才培養上要有質的突破,即,人的適應的寬度。我們經常提到螺絲釘精神、專業對口、技能深挖等話題。但是,面對未知的未來,我們不能掐指算未來會發生什麼。未來是未知的,我們對未來要懷有謙卑的情懷。未知的未來對人才的要求是適應能力

為什麼我們現在大力推動對基礎學科的重視和對基礎學科價值的認可?因為基礎學科中蘊含不變的定律。經濟學再發展,經濟學的定律不變,經濟學定律是有數學作支撐的。社會學再發展,哲學的基礎性東西也不會變,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不會變化。「萬變不離其宗」,基礎學科為學生提供的基礎能力可以拓寬未來職業適應的寬度。

寬並不意味著淺。人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寬度,才有可能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聯繫在一起。將來哪些職業會產生,哪些職業會消失,這是未知的,但具備基礎的系統架構、跨學科能力的人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很快找到自己的生存定位。從生涯角度來看,寬度決定了深度,見多識廣才能融會貫通。寬度與深度並不違背,而是相輔相成的。

在學生認知世界的初期,寬度更重要,因為在認知世界的初期,如果僅局限在一個點上,未來就只能在這個點上深入。對生涯教育而言,很大的挑戰是要具備很強的想像能力。一位話劇大師在年輕時是口吃。需要多好的想像能力才能想到一個口吃的孩子未來會是話劇大師?愛攝影的孩子將來是否只能去做攝影師、美妝師?其實並不是。多元身份對於自己的主業也是非常大的幫助,可以讓人更加豐富,更有內涵。對生涯教育者而言,除想像能力之外,還要有對未來的尊重,對人性潛能的尊重,不對任何人輕易下結論,而只能是一個陪伴者。

期待未來的孩子都知道今天所學與未來的關係是什麼,期待我們的老師不僅知道教什麼,還知道為什麼教以及教的東西對學生的未來會產生的影響。老師幫助孩子知道今天與未來的關係。使學生學習有目標,有動力。人只要可以展望到未來,對眼前的困難就不會太敏感,有個成語叫「望梅止渴」,我們不是只畫一個梅,而是真正給大家一個未來。在這個過程,社會中的每個主體都能受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智庫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智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