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滅亡了,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清朝滅亡了,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在眾多的清宮戲中經常能看到清朝皇帝處罰犯人時的一句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句話中的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的寧安市,寧安的滿語就叫寧古塔,而披甲人就是當地的官兵,因為冷兵器時代的官兵作戰都要身披盔甲,因而得名「披甲人「。

那麼,寧古塔為什麼會成為犯人的流放之地呢?

在唐宋時期被流放的犯人大都發往廣東,福建以及貴州等地,那時候這些地區尚未開發,人丁稀少,瘴氣密布,可謂不毛之地。將犯了罪的人流放到這些不毛之地是想讓他們吃苦受罪,好好改造。

到了清朝時期,這些地方都開發很好,不再是以前的不毛之地。而寧古塔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人口稀少,加上又是苦寒之地,為了能更好的懲罰犯罪之人,清朝就將流放之地改為寧古塔。順治十五年,清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

在清朝時,犯人一聽說被發配寧古塔有些乾脆就自殺了,覺得死了比活受罪強。其實寧古塔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除了冷一點,其它方面還是蠻不錯的。寧古塔山高林密,物產豐富,野生動物遍地都是。東北一直流傳著「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諺語。那為什麼犯人會這麼害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呢?

主要是因為寧古塔距中原路途太多遙遠,而當時的交通極為落後,路上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實在無法預料。據《研堂見聞雜記》記載,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就算僥倖活著到了寧古塔,犯人來到這裡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築路,改變清朝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飢挨餓,為當地官員、滿人官兵當牛做馬,淪為家奴。所以,很多犯人為了避免受辱就寧可自殺也不願意流放到此。

清朝後期,寧古塔已經開發得比較好了,清朝流放犯人也不再往寧古塔發配,而是發往新疆,比如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而早年間發配在寧古塔的犯人,絕大部分就在當地安家落戶,娶妻生子,只有小部分人返回中原老家去生活,清朝著名詩人吳兆騫就在寧古塔生活了23年,最後被康熙重臣明珠所救,回到了京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的值得回味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有的值得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