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通過紫砂壺的壺蓋辨別全手工還是半手工

通過紫砂壺的壺蓋辨別全手工還是半手工

直接進入正題,先看三張紫砂壺蓋圖片:

以上三張壺蓋都是半手工壺的壺蓋。

下面再來兩張全手工壺的壺蓋:

大家看出有什麼區別嗎?

下面用圖片來講解:

通過以上圖片可以看出,全手工紫砂壺的介面有收縮凹陷的痕迹,而半手工壺是很平穩的過度,如果過度角度接近90度照片不一定看的明顯,但是實物細看還是能發現有點凹進去的,而像大角度過度的壺蓋特別容易識別。

為了大家對這個痕迹有更好的理解,我來詳細講解下全手工和半手工壺蓋的成型區別;首先先理解幾個概念:

上圖是塘蓋石,自己製作的工具,用這個在壺蓋裡面處理過度的,所謂過度的角度大小完全取決於塘蓋石的角度,作者想大就可以做大點,想接近直角就可以角度做小點。

上圖是脂泥,用來做連接用的膠水泥,是用紫砂泥的邊角料加比較多的水稀釋後均勻攪拌,由於含水量很大,泥料很松,可塑性極高,但收縮的時候不穩定性比較大,一般只作為拼接用。

上圖是尾泥,制壺時的邊角料加一點水用手揉捏而成,含水量低、硬度較高,用作修補、銜接、壺嘴、壺把的製作,不適合做壺身桶和口蓋,會出現氣泡等不穩定因素,尾泥的濕度是不確定的,一般用的時候要調節到和當前制壺泥料硬度相同,不然濕度不同收縮比就不同,會造成紫砂壺的報廢。

先來看看全手工壺的壺蓋製作過程:

全手工是製作蓋片和觸口,然後圍起來後通過脂泥來填補中間的空隙,並用塘蓋石處理達到連接的目的,由於脂泥含水量特別大,而制壺的泥料比較硬且含水量小的多,製作的時候看起來處理的很平,但是干後就會收縮,由於脂泥收縮比大很多導致介面處出現凹陷,所以全手工壺一般內角度也會是接近90度的,而不會做大角度過度,因為收縮太厲害會很難看。

下面我們來看看半手工壺的壺蓋製作過程:

先打一塊泥片,根據尺寸裁切成圓形,並放入壺蓋模型中

在表面覆蓋一層尾泥然後口然後再外圍摳一圈凹槽,再打一泥條圍起來放入凹槽

半手工壺的觸口泥片要求沒全手工那麼高,尺寸有點隨意,因為可以切,中間的都是尾泥。

把模型上半部分套上去,和觸口持平,用塘蓋石在裡面把尾泥處理乾淨。

半手工的成品出來了。

大家知道了,因為全手工的過度用的是脂泥,收縮率不同步造成內凹;而半手工用的是尾泥,和制壺泥料硬度接近所以收縮同步,過度就自然。那為什麼全手工不用尾泥呢,因為尾泥比較硬,要用很大的力才能塘乾淨,全手工壺沒有模型做支撐,完全承受不了這個力,而半手工壺由於還有尾泥做填補過度,而不光是鏈接兩個組建,所以用脂泥也是不行的。現在大家知道了原理就更容易理解上面的辨別方法了。

塘蓋石是用一種合成樹脂材料自己打磨而成,再之前用的是竹片,現在很多藝人也喜歡用竹片來做塘蓋石,效果如下圖:

但是不管是竹片還是樹脂製作的塘蓋石,這個判斷方法都通用的。

至於機車壺蓋子和半手工壺一樣;手拉胚壺壺蓋內也有一圈一圈的年輪,但是和用竹製的塘蓋石的區別是壺底內部也有一圈一圈的年輪。

下面我們再來說幾個特例,首先是壺蓋內有內蓋圈的壺:

為什麼有內蓋圈呢,因為以前沒有塘蓋石,處理介面非常麻煩且處理不好,乾脆就不處理,用一圈內蓋來遮蓋介面,省時又省力,後來有了塘蓋石這個製作方法就被淘汰了。

有個小細節,很早就有人用竹片做塘蓋石處理壺蓋,為什麼不用來塘介面呢,是因為以前沒有銼刀!對,沒有銼刀,竹片不能打磨成弧形,顧景舟在自傳里說到過,年輕的時候去上海制壺,最大的收貨就是有人送給他一個史丹利的銼刀,有了這個他就能很高的打磨工具,而當時其他制壺藝人是沒有的。

另一個特殊情況是方壺

方壺的處理是沒有任何處理,直接用脂泥在介面處鏈接,外面不用任何過度。

先來看看方壺的壺蓋成型把:

首先方壺的觸口不管是半手工還是全手工,都是切出來的,包括裡面的直線弧度也是切出來的,如果印出來也有,一般是很低端的模型方壺上出現,印出來的線條不挺,一看就很低端,已經很少見了,光這個切的工夫就要幾個小時,所以說半手工的方壺工夫和全手工圓壺都差不多了。

切好後的觸口和蓋片

通過脂泥鏈接兩個部件,無論是全手工半手工都不需要過度,所以這個辦法在方壺上並不成立(也有過度的方壺蓋子,屬於混方偷懶的辦法,也會有過度,一般都是半手工),而且為了好看方壺經常會用內蓋來遮擋介面:

上圖是全手工的,但是這個辨別方法是無效的,方壺要看身桶的介面,以後再細說。

普及紫砂知識,弘揚紫砂文化,可搜索並關注微信公眾號:紫砂文化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一把好的紫砂壺有哪些具體的要求?

TAG:紫砂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