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妖貓傳》——精美而混亂的拼圖

《妖貓傳》——精美而混亂的拼圖

前段時間看了大熱的電影《芳華》,比較失望,延續了馮氏電影一貫的顧左右而言其他,不觸及主題本身的風格,沒有太多話想說。懷著對《芳華》的失望來看了陳凱歌的《妖貓傳》,感想比較多,雖然製作精美,故事情節緊湊,主題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引發討論和思考,但也有電影想表達太多主題而不得的混亂,甚至有喧賓奪主的嫌疑,如一幅精美而混亂的拼圖。

《妖貓傳》改編自日本著名奇幻小說家夢枕貘的作品《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這部作品以日本平安時代著名僧人空海大師赴唐留學為背景,以唐貞元年間長安城內一起貓妖做鬼事件為起點,講述了空海在大唐的一段奇幻歷險。在這段歷險中,空海憑藉自己高深的佛法修為,在贏得唐人認可尊敬的同時,破解妖貓鬧鬼,結識大唐高人,最後在解決長安城鬧鬼異變的過程中與詩人白居易相識並一起揭開三十年前楊貴妃之死的內幕。

從人物上來說,原著是以空海為主人公,講述了他在大唐的冒險經歷,在人物安排設置上主次分明,比較清楚,而在電影中,人物主次不分明。以貓妖為導線,空海結識了白居易,然後開始一段兩個人的冒險旅程,揭開了三十年前楊貴妃之死的真相,原來貓妖是為了給楊貴妃復仇才來人間。

如果空海和白居易僅僅作為講述者,我們還可以將它看作是一部懸疑推理片,但又生生扯出白居易對楊貴妃的相思愛慕之情,以白居易的名氣和在劇中的戲份,對比於空海作為原著主人公的地位,以及貓妖在整個故事中承擔的角色,再加上電影前半段對於春琴和後半段隨著劇情展開對於楊貴妃的人物刻畫,電影的主角到底是誰,電影到底想說一個什麼故事?

是空海憑藉高深佛法揭開妖貓作祟的真相,還原貴妃之死事件,還是詩人白居易對於化身為盛唐符號的貴妃的夢寐以求,將她看作自己的繆斯,來完成自己的詩作《長恨歌》,達到超越李白,名垂千古的目的?還是借還原貴妃之死事件反思盛唐表象下人性的黑暗與掙扎,亦或是妖貓對於楊貴妃忠貞不渝,不肯放手的感情,以及最後通過與丹龍和解達到自我救贖的目的?但無論是哪個目的,只要把一點講明白講清楚就好,然而這部電影卻糅合了如此多的主題,就想把《蒙娜麗莎》、《向日葵》、《岩間聖母》、《日出》等諸多名作糅合在一起,雖然細節再好,但整體亂搭,沒有突出的主題,又怎麼能成為一流的佳作呢?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貴妃之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出名的歷史事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把貴妃之死這種歷史事件與貓妖作祟聯繫起來,再套個懸疑推理的外殼,然而懸疑推理的主人公卻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推理者和講述者,他同時還愛慕著事件中的女主角,不僅造成了故事邏輯結構的不清楚,還縮小了它的主題格局。

說到它的主題,忽略掉貓妖的復仇與自我救贖,白居易對於貴妃的愛慕,空海法師在大唐的冒險歷程,陳導在影片中其實已經想表達出這樣一個主題,只不過對它的渲染力度不夠而已,那就是貴妃之死事件本身。影片把楊貴妃符號化,她作為大唐榮盛的標誌,成為美的化身,無論是唐玄宗、高僧阿部、李白、安祿山還是白鶴少年,亦或是三十年後雖未見過其人,但卻日思夜想的白居易,都把楊貴妃作為中心。如果把楊貴妃作為故事核心,那麼這個故事的條理和脈絡會清楚很多,雖然需要對原作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

楊貴妃成為盛唐的化身,大唐榮耀時,玄宗需要她,人民也需要她,當大唐衰敗時,人民要處死她,玄宗為了自己也不得不殺了她,所以貴妃之死本身就是一出極大的悲劇。世人吟嘆楊貴妃,白居易作《長恨歌》歌頌她與玄宗的愛情故事,杜甫針對楊家兄妹的不可一世寫過《麗人行》,又作《北征》將貴妃比作褒姒、蘇妲己,贊同馬嵬兵變的大將陳玄禮,李益、劉禹錫、杜牧、羅隱等都寫過馬嵬坡的詩句,指責楊貴妃是紅顏禍水。鄭畋的《馬嵬坡》則讚揚賜死貴妃是聖明之舉,否則玄宗就要步陳後主的後塵。徐寅、高駢、韋莊亦作詩流露出對貴妃之死感到冤枉。李商隱的兩首《馬嵬》則是對玄宗、玉環之愛情的悲哀表達出無奈、憐憫。但沒有人真正挖掘楊玉環作為女性的悲劇一生,在一個盛世卻身不由己,被自己最愛的人背叛,生前萬千寵愛,死後也不得安寧。盛世的繁榮與女性的身不由己形成鮮明對比,不僅指出特定時代背景下政治的黑暗,人性的扭曲,更是對美好的事物不得不被摧毀這樣一種永恆主題的哀嘆。

電影中貴妃的美是一種符號,她身有一半胡人的血統,卻得到玄宗寵愛,成為大唐包容四海、開明大氣的象徵;她自幼父母雙亡,卻得阿部、白鶴少年、高力士、白居易甚至李白的愛慕;她開明民主,舉行極樂之宴與民同樂,消除階級差異;她美的不可方物,在玄宗為她舉行的生日宴上,她白衣飄飄,站在極高的鞦韆上蕩來蕩去,受萬民朝拜,受萬民敬仰。然而美的事物總是易逝的,甚至以一種極為殘酷、殘忍的手段。在馬嵬驛兵變中,玄宗背叛她、欺騙她、拋棄她,她渴望來自別人的愛,才會問阿部「你想對我說的話,不說了嗎?」,然而終究這微不足道的對美的愛抵不過民眾對美的恨,一代佳人就這樣香消玉殞。

貴妃之死的悲劇有她的時代性,對比於《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對於爵士時代的詬病,盛唐時代當然也不如後人口中傳頌的那樣開明大氣;貴妃之死也有她的個人性,同遊走在肯尼迪兄弟及美國政壇間的夢露相比,雖時代不同,卻同為佳人,都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是什麼招致了對美的怨恨和嫉妒,是什麼導致了美的易逝與毀滅,又是什麼使人類在摧毀美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這個宏大的命題,只能與諸君共思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