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琅歧董氏宗祠

琅歧董氏宗祠

大型文化節目

閩台宗祠

為您找尋思念與鄉愁

琅歧董氏宗祠

講述宗祠往事,探尋家族傳承」,今天的閩台宗祠帶您探訪福州琅岐的董氏宗祠。

福州琅岐島位於閩江的入海處,人傑地靈, 「董氏宗祠」是琅岐島上規模最大,裝飾最精美的祠堂。董氏宗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約1522年),重修於1921年,1997年又捐資重建,於1999底竣工。

董氏宗祠

董氏宗祠佔地1300多平方米。整個宗祠融古今建築為一體,氣勢恢宏,雄偉壯觀,建築工藝十分精湛,雕欄玉砌,富麗堂皇。

琅岐董氏的先祖董純永

琅岐董氏的先祖董純永,是宋太祖欽賜朝奉大夫董宗本的九世孫,他在南宋紹興年間來到琅岐,繁衍至今有40多代了。在董氏宗祠一間陳列室的牆上,掛著董氏祖先的畫像,記載了琅歧董氏一族的發源、繁衍與發展的歷史。

一世祖董宗本

二世祖董遵誨

在這裡,琅岐的文史專家楊東漢老先生給我們講述了一段琅岐董姓一世祖董宗本、二世祖董遵誨與趙匡胤的故事。

「董家的祖宗是趙匡胤的部將。這是我們琅岐姓董的祖宗,第二代,叫遵誨,就是趙匡胤的部下。跟趙匡胤有緣份的。」

琅岐董氏的始祖是董宗本。董宗本,後漢時期隨州刺史,是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老朋友。 趙弘殷出身將門,然而十幾年裡,朝代更迭,趙家逐漸衰落,到了趙匡胤21歲時,連生活也變得十分艱難。趙匡胤眼見不能依靠父親謀取前程,便辭別父母離家闖蕩,受盡世人的冷眼。他先是投奔父親的好友王彥超,在被王彥超打發之後,趙匡胤只好來到隨州,投奔父親的另一個朋友隨州刺史董宗本。董宗本是一個重情義的人,他見同僚的兒子精通武藝,而且談吐不凡,相貌堂堂,就對趙匡胤多了幾分好感,不僅收留了他,還安排他一官半職,趙匡胤自然十分感激。 但是趙匡胤在隨州董府逗留期間,儘管受董宗本器重,兒子董遵誨卻瞧不起他。趙匡胤自知此地不宜久留,就離開了董府。不想幾年後,趙匡胤成了大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他召見董遵誨之時,董遵誨只能主動請死。原以為難逃一死的董遵誨沒有想到,趙匡胤不但免了他的死罪,還費了不少心思,幫助他將失散多年的母親從遼國接回來,送到他的防地。趙匡胤即位後,董遵誨受到重用,被授為通遠軍使。宋太祖不殺之恩 成就了董家幾百年的名門後代,他們之間的故事也被董家人代代相傳。

從今天的董氏族譜中,可尋查的有一到三世的記載 ,以及從九世祖董純永衍傳至今的族人世系。可惜的是,從四世到八世,卻因為種種原因,成為斷代,已無跡可尋了。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鐵騎南下,攻佔開封, 擄走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史稱「靖康之難」。隨後宋室南遷,衣冠南渡,其中就有琅岐董氏九世祖董純永,他於南宋紹興年間從河北范陽南下避難入閩。楊老先生介紹說:

「董純永是琅岐董氏的開基祖。南宋的時候衣冠南渡,董純永從北方遷到琅岐。」

「帝世豢龍氏、江都旋馬家」被董家人視為門第聯

董家在琅岐算是名門望族,明朝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黃道周為之撰寫楹聯:「衣冠清節傳三世,詞賦聲名著兩都。」董家人喜歡用「帝世豢龍氏、江都旋馬家」的名號暗示自己是名宦世家。「帝世豢龍氏、江都旋馬家」被董家人視為門第聯,頻頻出現在董氏廳堂之上。

董家人介紹說,「帝世豢龍氏」指的是董氏的祖先董父,他侍奉舜朝皇帝,幫助皇家養龍,因為養得很好,皇帝很歡喜,所以封董父為豢龍氏。「江都旋馬家」 指的是董仲舒,董仲舒當時在江都被漢武帝委任為江都相。但是他為官清廉,他的府邸很狹小,馬進去後都沒有辦法轉身,人要下馬,就要牽著馬到裡面兜一個圈,旋轉一下,所以叫「旋馬家」。

琅岐董氏先祖文風極盛,湧現出許多享有盛名的人物,被譽為「世進士」,「文學世家」等等,名人輩出,精彩紛呈。

董氏第十二世祖董燁,是宋理宗紹定年間進士,官至湖南觀察判官。他的兒子董璜,是宋理宗淳佑年間進士,父子同為進士,被傳為佳話,榮稱「父子世進士」。

宗祠的功名牌匾

董家人對於文人儒士的崇仰是一目了然的,這一點從董氏宗祠的功名牌匾、以及遍布祠宇的書香筆墨就能窺見一斑。廳里懸掛有「朝奉大夫」、「殿直」「布政史」、「進士」、「文魁」、「武魁」、「優貢」、「博士」等名賢牌匾,琅岐董氏先祖功名顯赫可見一斑。

董氏為官,以明朝時期最盛,所有登第揭榜的董家人中,以董廷欽一家最為出名,宗祠中有一幅祠聯「祖孫五經博士,父子兩廣大夫」,講的是董延欽和他的兒子董養河、孫子董謙吉三代聯科的典故。

董廷欽,是明萬曆年間在江西省金溪(就是今天的撫州縣)任教諭一職,因為政績顯著,後來被調往南京任國子監博士。在他任職期間,因為平反一起冤案,得罪了當地權貴,被陷計調到欽州。董廷欽在那裡建平南浮橋,繁榮商業,招集流亡,發展生產,創辦社學,初一、十五日還親自到社學講課,學風為之一變。三年後,因政績卓著,被升為韶州府司馬,卻因多次仗義執言、秉公執法,得罪了當地的鎮守太監,被降職調任湖南嶽陽司漕運。

「帝座綸音」的牌匾是崇禎皇帝賜給董養河的

宗祠正廳懸掛著一幅「帝座綸音」的牌匾,這是明代崇禎皇帝賜給董廷欽的兒子,進士董養河的,是文物精品。

進士董養河

楊老先生給記者講述了流傳於董氏後人間崇禎皇帝與董養河之間的故事:

「這個「帝座綸音」講的是董養河誤了考試,流落在京城。巧遇崇禎皇帝微服私訪,跟祟禎皇帝一起吃飯,祟禎皇帝見董養河愁眉苦臉,便問他何事煩惱。他說誤了考機,祟禎皇帝便與他談論詩詞、軍國大事,董養河對答如流,很有才華。祟禎皇帝就讓他補考,補考以後就中了進士,做了大官。皇帝賜他「帝座綸音」匾,意思是皇帝與董養河一起談論文章文學,軍國大計,他都能夠對如流很有見解,皇帝很欣賞他,就賜他牌匾。」

董文駒故居

董家最後一個進士是董文駒,史書記載董文駒「年少即有才華,賦詩氣概不凡」,乾隆年間進士,後來任台灣府教授。根據《台灣歷史人物小傳》記載,董文駒是個品行端莊、工於字畫、坦蕩正直之人。他所監管的海東書院,位於台灣台南,是當時台灣規模最大的書院,有「全台文教領袖」之稱。

琅岐文史專家楊東漢老先生

董氏宗祠雕欄玉砌,建築工藝精湛

如今,董氏宗祠成為琅岐島觀光旅遊的一個景點。平日里,董氏家族的人也經常在這裡聚會聊天。董氏宗祠成為聯繫家族感情的紐帶,20年前,董氏宗祠得以重建,來源於宗親的慷慨捐贈,而宗祠日常維護的費用,也來源於董氏宗親的捐贈,每逢重陽節,董事家族的老人們歡聚一堂,享受著老人節的宴席,有什麼困難,宗親們也會商量著幫助解決。

董氏宗祠正廳旁邊的天井有一口井,井沿上刻著「董公泉」三個字,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楊老先生:

明朝嘉靖年間建的。目的是為了子孫喝水。琅岐島旁邊都是鹹水,所以開個井,水是生命之源啊。子孫繁衍那麼多,要喝水。

董家後裔告訴記者,「董公泉」的水泡茶很甜的。飲水思源,「董公泉」寄託著後人對先祖的憶念及敬仰。

董氏後裔和董公泉

董公泉碑文

董氏宗祠記錄了琅岐董家的家族榮耀,楊老先生說,董氏家族的後人散布各地,但是每逢清明節、重陽節,董氏後裔包括在台灣的後裔便會來到這裡尋根問祖。

文、圖、編輯:東南廣播公司記者鄭韶風

播音:藍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M585東南廣播 的精彩文章:

TAG:AM585東南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