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老牌留學目的地地位受挑戰 更多印度人選擇留學中國:學費低還提供工作
英國作為老牌一流海外留學目的地的地位近日受到了挑戰。《印度時報》1月7日報道稱,最新數據顯示,相比英國,更多印度學生選擇到亞洲鄰居中國留學。
據報道,自2011年11月起就有大量印度學生到中國學習醫學,這一趨勢現在進一步增加。報道援引專家分析稱,由於近期印度國內醫學錄取標準改革,越來越多致力於從醫、同時又在為新醫學入學考試掙扎的印度人選擇到中國學醫。
此外,中國的工程專業也備受印度學生青睞。「去中國留學很划算,它的醫學學位受到印度醫學委員會認可,課程用英語教授。」印度海外留學專家賈恩說。根據2016年的數據,目前赴中國留學的印度人數為18171,相比,到英國的人數為18015。
賈恩表示,「多數沒有通過印度醫學入學考試NEET的印度學生都自然會選擇中國。去俄羅斯學習的話會有語言問題。」
報道稱,中國已成為位列美國、英國之後,受海外留學生青睞的第三大留學目的地。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選擇到中國求學。而英國由於取消國際畢業生留學簽證,留學熱度有所降低。印度就業與教育顧問古普塔認為:「中國不僅學費比西方國家低,還為學生提供工作。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出現在國際排名中,表明他們的教育水平具有國際質量。」
看了一下文章你可能對印度會更了解些
印度人體驗中印差異 中國人飲水安全生活幸福
很多人不管有沒有到過印度都會對印度的負面印象大於正面印象,這種印象植根於媒體的報道或者是人人口耳相傳。那麼下面就來看看印度人的良心感慨,體會一下他們眼中的自己的國家和中國。
「我們要給上海頒安全獎」就在華生活和工作的印度人數量,記者先後聯繫印度駐華使館和印度駐上海總領事館,但暫未得到詳細答覆。
據印度Zeenews新聞網4月6日報道,在中國生活和工作著4.5萬印度人。
文章還提到,莫迪去年訪美時,曾應邀前往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演說,受到成千上萬印裔美國人的歡迎(美國印度裔已超過300萬——編者注)。
據一些接受採訪的印度人介紹,「北上廣」以及義烏的印度人最多,其中北京有一兩千人。
上海印度人協會辦的刊物稱,約有5000印度人在印駐上海領館註冊,很多人是跨國公司或大型機構派駐上海的工作人員和高管。廣州和義烏的印度商人多一些。
義烏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來義烏的境外客商約44.4萬人次,而印度客商就佔了1/10,接近4萬人次,成為義烏外商最大群體。
數以萬計的印度商人在中國合法經營,但難免有個別商人鬧出點「風波」,2012年曾發生印度商人因拖欠當地商人大額貨款被扣事件。
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爾。
2009年,懷卡爾當時所在的一家德國企業把他派遣到上海,擔任亞太區銷售高級副總裁。現在,他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都在上海上學。
2012年,懷卡爾被選為印度人協會主席,這個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聯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聯盟」合併的印度人社團,在他負責的這3年里,會員從700人增加到1500人。
在印度人協會的網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員會成員的手機號和電子郵箱,協會成員的名字和手機號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開。
懷卡爾說,印度人協會經常組織公益活動,聯絡在華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公益晚會。此外,他們也願意為上海市民做些貢獻。
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協會的成員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參加獻血。在今年6月14日「世界獻血日」,協會也舉行了這樣的活動。懷卡爾說:「我們很高興這樣做。」
採訪中,懷卡爾再三稱讚中國人的守時和勤奮,他還說:「每次遇到新來的印度人,我都會告訴他上海給我們的安全感超過世界很多地方。我們應該給上海頒一個『安全獎』。」
印度人在廣州獻血後,展示自己的無償獻血證。
普拉迪普?庫馬爾和太太安?麗塔住在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高層公寓里,天氣好的日子,從他們家的客廳能俯瞰黃浦江。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
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庫馬爾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國企業高管的經歷。
2006年,庫馬爾看到中國諮詢行業的機遇,創立了自己的諮詢公司,同時也是另一家諮詢公司的合伙人。他說,那時中國的GDP增速很快,相關政策使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運營非常容易,商業發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讓庫馬爾一家感到滿意。談到在廣場跳舞的中國大媽,已經當上奶奶的麗塔說:「中國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躍,也更快樂,退休彷彿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
由於一家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麗塔還教會來家的鐘點工做印度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
現在,麗塔是上海一家名為「米飯媽媽」的公益組織成員,她們致力於幫助上海的弱勢兒童群體。
麗塔說:「印度人與西方人差別很大。中國人把我們看成半個外國人,因為我們的語言、相貌,也因為我們的亞洲特性。我很高興,當地人接納了我們。」
「印度要學中國的地方有很多」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有時願意把兩國做對比。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來中國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國妻子,1998年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印度餐廳。
帕斯塔卡亞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印度創業,想出一個「工業廚房」的點子,和做外賣差不多,但不太順利。
幾年後,他決定出去闖闖,曾考慮過到頗受印度人歡迎的中東地區,那裡有700多萬印度人,直到一個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國」。
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亞對中國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做出了選擇。來中國不久,就認識了會說英語的鄭女士,用帕斯塔卡亞的話說:「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真交往、磨合了好幾年,1997年才結婚。」
那時候,他想買咖喱等家鄉的調料要去友誼商店,但現在方便多了,網購就可以解決。
說起北京的變化,帕斯塔卡亞侃侃而談:「那時剛修完的二環路、三環路沒過多久就又擁堵了。以後北京有七環也不奇怪。」
對於北京的霧霾,他也會抱怨,但他覺得「污染和發展有關,哪個國家都一樣,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幾年已經好多了,幾乎沒有沙塵暴。
帕斯塔卡亞在北京開的印度餐廳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短短几年內,他又開了兩家分店。
生意走上正軌,讓帕斯塔卡亞更熱衷於傳播印度文化,他說:「很多中國人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減肥美體,其實它更強調呼吸冥想,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印度。」
來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獨生女,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月光」,是當年一個去印度的中國女孩給起的。
月光很喜歡這個名字,來中國後,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義,不過,這個開朗的女孩笑著說:「在中國發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月光說,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這樣的獨生子女很少見。
月光的父親曾在英國、中國香港經商,她13歲首次來中國時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後又去了廣州和深圳。月光說:「你問100個印度人剛來中國時是否適應,可能99個都說不適應,因為印中的文化差異很大。
可是我很適應,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國有聯繫的原因。」現在,她最喜歡的中國小吃依然是粵菜系中的蝦餃。
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談到為什麼放棄美國名校而選擇中國大學時,月光說,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印地語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她在印度的商學院里學到的知識也都以歐美為範本,因此,選擇去美國留學意義不大。
相反,她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肯定能超越美國,因此,她想「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見證歷史」。
月光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國商場里的售貨員、旅遊景點諮詢處和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多是女性,而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來做。
「我在中國有3份工作,所以都沒時間刮鬍子了。」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尼廷?達尼一見面就和記者開起玩笑。在義大利讀研時,一次到上海實習的機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
2011年畢業後,達尼來到上海,現在,他是一家名為「綠色倡議」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同時兼職做室內攝影和建築諮詢。「綠色倡議」經常組織宣傳環保的活動,如每月邀請環保產業的相關專家和高管講座,每次參加的人數都有上百人。
達尼對政治話題不感興趣,但更關注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達尼說:「在印度,環保問題還沒有像在中國這樣被重視。印度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仍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才被重視。」
達尼認為中國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舉例說:「與上海相比,班加羅爾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但他覺得,印度在旅遊業上有優勢,景觀和風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都被裝點過,越來越西方化」。對達尼來說,他希望可以簡化來中國的簽證手續。
在中國喝水不擔心鬧肚子。《印度教徒報》曾發文:在中國,熱水是多種多樣的 對初到中國的人來說,簡簡單單喝一杯水都是一種考驗。當你在夏日匆匆跑進餐館,大汗淋漓地向服務員要一杯水,送上來的很可能是一杯滾燙的茶,能把舌頭燙掉一層皮。
中國人喝的水分為不同種類,這從漢語里飲用水的多種叫法就可看出:滾燙的「開水」、熱乎乎的「熱水」、比熱水溫度略低的「溫水」,以及看似冰涼其實微溫的「涼水」。如果你想喝不熱的水,就只有開口要「冰水」,即便這樣,有時端到面前的仍是一杯熱水,只不過裡面加了一塊能迅速溶化的冰塊。
事實上,許多中國人很少喝「白水」,他們一天到晚喝「茶水」。
對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來說,中國人的這種喝水傳統未免令人奇怪和失望,因為印度人習慣於喝涼水解渴。但是,這種傳統其實挽救了無數生命。把水燒開再喝是一種有力的預防疾病的法子,可以比得上最先進的疫苗。
如何獲得清潔飲用水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緊迫的衛生挑戰。
全球因不潔飲水引起的腹瀉造成兒童死亡的人數要多於艾滋病。據聯合國最新數據,全世界每年約有180萬兒童死於腹瀉。
在這些因腹瀉死亡的人當中,印度佔了很大比重:一年45萬。相比之下,在人口超過印度的中國,腹瀉引起的死亡人數每年只有印度的1/3。
令人吃驚的是,印中其實在獲得清潔飲用水和衛生設施的相關指標上相差不大。兩國1990年持續獲得清潔飲用水的人口比例都是70%。到了2004年,中國上升為77%,印度甚至達到86%。
許多到印度的遊客都容易鬧肚子,輕一點的得「德里肚子」,重一些的住院治療,絕大部分是因飲用被污染的水引起的。大多數遊客不願用自來水刷牙,旅行社甚至建議遊客自帶潔水裝置。
而在中國,外國遊客當然也會鬧肚子,但不是普遍現象。許多人知道「德里肚子」,但從未聽說「北京肚子」。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大多不用擔心水不幹凈,首要原因在於中國的水都是煮開才喝的。
當然,開水並不能完全解釋印中腹瀉人數的差異。但不管怎樣,對中國人來說,喝開水的習慣足以預防疾病。下一次你到中國發現難以喝到一杯「簡單」的水時要記得這一點。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這是貧民窟的人們聚在一起觀看81屆奧斯卡頒獎禮。右邊的棚子就是電視機主的住房。他們關注的自然是和他們生活最貼近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之後貧民窟的人們還舉行了慶祝Party。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一個孩子走在張貼《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電影海報的牆頭。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孩子們在海報邊玩耍。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電影鏡頭把孟買最大的貧民窟真實地記錄了下來。印度達哈維貧民窟是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貧民窟。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家醜不外揚。影片上映後,達拉維居民舉行集會抗議片中情節醜化貧民窟的生活環境。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貧民窟里真實生活的人們。印度11億人口中約有6,000萬人生活在貧民窟里,貧民窟居住人口較20年前翻了一倍。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一大家子聚餐。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因違建的房屋被政府強制拆除,一個女孩在自家廢墟上露宿。
由於排水系統老舊,貧民窟內污水橫流。
一個男孩在桶中洗澡。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貧民窟內一處商店。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人們每天的生活用水需要從遠處的供水處取得。
觸目驚心:真實的印度貧民窟
街市一景。
市場上的肉攤。
在電影中扮演小主人公玩伴的孩子們都來自貧民窟。
一個孩子凝望鏡頭。
德里是印度的前首都,現在南部的新德里與舊城德里就像富裕與貧困緊密相鄰,中間隔著一道德里門,穿過去就是新德里。舊德里街道狹窄,殘破的老房子,三蹦子車、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混雜在一起。
上圖那位穿著破鞋腿上嚴重的靜脈曲張的老者,一看就是弱勢群體,社會底層。
傳統的印度婦女都是穿紗麗,上班一族就不同了,都是時尚的簡約的服裝,顯出幹練與精明。街道上的白領上班一族,但不是富裕一族。與富裕人群相比,走路上班只能是被選擇。
街道兩邊都是賣貨的小商鋪,看上去破舊雜亂,也就是農貿市場的感覺,周邊的地面滿是垃圾,讓人很難有購買的慾望,甚至連過去看看都省略了。
印度的廁所很少,就是有也是這種沒門少窗,甚至只有一面牆的男廁,男人們背過身子就入廁了,女人們可就慘了,實在來不及也有背過身子就蹲下的。
這樣如廁已經習以為常。現在印度的女人們對廁所的要求很是強烈,結婚之前,如果男方家沒有像樣的廁所,女方就有可能不嫁,廁所已經成為印度男人娶妻的一個重要條件。
上班的白領還是西裝革履的,印度男人很重視頭髮的梳理,看到的印度小伙兒頭髮都梳理的油光水滑。
除了錫克族,錫克族的民族標誌是包頭、留鬍子,從出生開始就不剪頭髮。其他男人的頭髮都梳理得極為精緻。
摩托車是比較便捷的交通工具了,這是開車拉貨的人,小小一輛車後面所拉的貨物,與小汽車可以媲美了。
有錢人如果沒有汽車,可以搭乘三輪車,環保的選擇,但不是主動的選擇。拉車的祥子很賣力氣。這東西在潮州和漳州都還有,看見他們騎的蠻累的~不過有些人安裝了電機,不過還是有很多大爺靠兩隻腳踩的~
系著破毛巾的社會底層人士。
愛情中的白領。
三蹦子車是印度的計程車。用這種我們早已淘汰的車型當做計程車,真是很危險,何況車上的人總是擠得滿滿的,就連車頂也不空閑。
很早就看到印度的火車掛滿了各色人等的照片,總以為那應該是歷史了吧,哪想到現在的印度,仍舊是那樣的乘車,就像下面的吉普車,各種驚險的乘車位讓人不能不佩服這些人的身體平衡能力。
走在印度的街道上,感受最深的是垃圾太需要清理了,似乎根本沒有收垃圾一說,大家都是習慣於到處垃圾了,但是這也是最影響城市形象的地方了。原來想用PS清掃一下垃圾,後來罷了,因為這樣能夠看到一個真實的印度,知道真正的印度人是怎樣的生活!
印度軟體業雄踞世界第二,分析原因認為印度非常重視教育,尤其是數學教育,而且更重視實用性,職業性,圖中的孩子看上去聰明,應該是一家的兄弟姐妹。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們也許就是未來的軟體業精英。
這樣髒兮兮的小鋪在印度並不少見,印度導遊告訴我們一定要喝整瓶的礦泉水,不能亂喝水和亂吃東西,否則吃壞肚子就麻煩了。可是印度當地人們就生活在這裡,他們怎麼喝水呢?估計常年這樣抵抗力也增強了。
到東南亞國家我最喜歡喝的就是椰子,那種純天然的味道令人陶醉,但是眼前的賣椰子的推車,椰子堆得好像垃圾,怎麼敢買來喝呢。
奇怪的是印度人戴口罩的少,用布包裹起嘴的居多,這樣鼻子也在外面,到底作用是什麼就很難理解了。
印度的公交車還是我們十幾年前的那種,車頭部分有個大包,裡面是發動機,開起來突突突的,坐在後面如果路上有個小坎兒,那能顛起一尺高。就連旅遊大巴也是這樣的車,不敢奢求舒適,只求不要顛出個腰間盤突出就不錯了。
這家有房兩層小樓,樓下有車,還有一輛套著外套的車,室內情況如何就不得而知,從外部看,應該是中產階層了,樓外晾著破單子,不知道是為了遮陽,還是當做窗帘。
注意上圖中間那位笑著的小伙兒,旁邊一位正把手伸進他的褲袋,笑著的小伙兒,毫無知曉。在貧富差別很大的地方,一些衣食無著的人,是有可能會走邪路的。
印度人口已經12億多,雖然也提倡計劃生育,但是這些年的工作幾乎就是失敗的,城市白領一個家庭大約2-3個孩子,農村家庭有7-8個的並不少見,這樣,人口的增長依舊迅速。
即使軟體外包業賺錢再多那也僅僅是少數軟體公司,大多數人們的生活就是這樣,貧困,髒亂。
在印度金三角的三個城市,我們幾乎沒有見到大超市,小超市也很少見。
工資每月才150美元水平,因此印度人的生活水平挺低的。
恆河節 印度教朝聖者在恆河中沐浴,希望洗去自己的罪惡。每過12年,就有數百萬人參加為期45天的大壺節,其中包括在這裡和其它河裡沐浴的儀式。
瓦拉納西聖牛 如瓦拉納西的這兩頭牛一樣,在印度擁擠的街上隨處可以見到牛。印度教徒敬畏牛,認為他們只提供食物,不思回報。
拉達克Lamayuru寺(修道院) 藏族文化地區拉達克擁有佛寺和寺院(修道院),其中包括Lamayuru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這裡和喜馬拉雅山地對遊客關閉,如今依然人口稀少。
指甲花彩紋手 齋蒲爾一名婦女的雙手用指甲花顏料描繪出曼海蒂彩繪圖案。近年來流行的這種網狀裝飾畫是有5000年歷史的傳統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避邪或表達一個人的快樂。
齋蒲爾琥珀宮和齋格爾堡壘 裝飾過的大象載著遊客經過提賈斯坦邦齋蒲爾齋戒格爾和琥珀堡,這兩座城堡始建於十五世紀。大理石砂岩建造的琥珀堡擁有錯綜的雕刻,而巨大的齋格爾堡曾經充當火炮生產中心。
孟買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火車站 孟買的Chhatrapati Shivaji火車站,原為維多利亞總站。引人注目的是它融合了傳統印度和維多利亞時代哥特式的復興建築,擁有角樓、尖拱和類似印度宮殿的底層。
蒙納山 喀拉拉邦的蒙納山附近,起伏的群山覆蓋著十九世紀末期最初由蘇格蘭人種植的茶園。
新娘遊行 身穿新娘沙麗服的婦女聚焦在一起,參加拉賈斯坦邦 Mandawa的新娘遊行。拉賈斯坦邦是印度最大的邦,也是一塊充滿極端的土地——那裡有潮濕的森林、乾燥的平原,也有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
黃金四邊形高速公路 一頭牛卧在黃金四邊形高速公路中央。這條高速公路於1998年開通,連接著印度四大城市:孟買、金奈、加爾各答和德里。這是造價超過300億美元的國家公路發展計劃的一部分—— 自十九世紀初英國建造了鐵路系統以來,這是印度最雄心勃勃的建設熱潮。
瓦拉納西火車站 瓦拉納西是具有3000年歷史的聖城,那裡到處都有宗教雕像和寺廟。圖為瓦拉納西火車站,乘客們朝火車的窗外看。許多印度教徒來到這裡,走下高止山,或走進恆河沐浴。
阿格拉的寺廟 遊客們湧向阿格拉去看世界著名的泰姬陵,不料竟發現這裡擁有許多其它令人驚嘆的建築,其中有十六世紀的紅堡,它曾經環繞著一個莫卧爾帝國的城市。
新德里巴哈伊禮拜堂 新德里的巴哈伊禮拜堂,因其蓮花形混凝土花瓣而被更恰當地稱為「蓮花寺」。這座複雜的建築覆蓋了約11公頃土地。
阿格拉的泰姬陵 莫卧爾皇帝沙賈汗在阿格拉建造泰姬陵,獻給1630年死於難產、他最寵愛的妻子。建造這座白色大理石紀念碑及其廣闊的花園花了20年。一座紅色砂岩清真寺聳立在一旁。
甘吉布勒姆,Varadarajaswamy寺 一名男子邁進「千寺之城」甘吉布勒姆 Varadarajaswamy寺的大門。甘吉布勒姆還因絲綢沙麗服而聞名於世——這裡的絲綢沙麗生意興隆。
阿卡什深法會 在元宵節阿卡什深法會期間,人們在恆河岸上插上木杆,上面掛著燈籠,紀念亡靈。
在喀拉拉邦捕魚 捕魚是喀拉拉邦人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這個西南部邦的人,識字率在印度最高,而且享有最健康的身體。
孟買達拉維貧民窟 一名姑娘走過擁有約百萬人的孟買達拉維貧民窟。許多印度人住在現代化的郊外,在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里工作,但是更多的人——絕大多數——仍然很貧窮,受困於傳統。
孟買耆那教婚禮 孟買,新娘在耆那教婚禮上喂新郎。耆那教婚禮要舉行一系列感謝神的儀式。耆那教的一些教義類似於印度教,但是這種宗教沒有普及到印度以外。
班加羅爾旅路 班加羅爾的旅路人聲噪雜,反映了印度工業為回應全球化而迅速發展的速度。旅路連同商業街和MG路一起吸引著年輕精明的購物者。
喜馬偕爾邦摔跤比賽 喜馬偕爾-布拉代什(意為雪山地區)慶祝活動期間,兩名男子在摔跤。這是印度人最喜愛的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度假的地方。
黎明時的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歷史最悠久的象徵,最受遊客歡迎,每年吸引遊客超過兩百萬。在印度,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是板球。
孟買甘尼許節 在孟買為期十天的甘許節期間,信徒們抬著印度教象頭神雕像走進大海。印度各地的崇拜者抬著數百座雕像走進河流、湖泊和大海。
加爾各答黃包車 加爾各答無處不在的黃包車是城市一景,也是該市縣級很想改變的一種現象。城市官員舉出交通擁堵和人道主義問題,考慮禁止使用人力交通工具。
排燈節——燈的節日 兩名婦女捧著蠟燭,在齋蒲爾慶祝排燈節——燈的節日。排燈節在印度各地舉行,歷時五天,標誌著新財年和光明戰勝黑暗的開始。
錫克教聖書 錫克教徒在這本書聖化300周年的慶典上,將聖書運往楠代德的 Sachkhand Sri Hazur Sahib寺。途中,教徒們伸手觸摸裝著聖書《本初聖典》的箱子。錫克教徒也紀念他們的宗教大師逝世周年。
德什諾克卡爾尼·瑪塔神廟 拉賈斯坦邦Deshnoke的一名婦女站在紀念老鼠女神的卡爾尼·瑪塔神廟外。這座廟內生活著20,000隻老鼠,其中包括幾隻白老鼠,據說那是卡爾尼·瑪塔的直系後裔,因此得到特別的尊重。
清晨的送花人 Mehrauli,曾經的一座古城,現在是德里的一部分。
其實,真實的印度是怎樣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是親身體驗過才是最真實的。
很多人不管有沒有到過印度都會對印度的負面印象大於正面印象,這種印象植根於媒體的報道或者是人人口耳相傳。實際上印度到底有多髒亂差,小編也不知道。那麼下面就來看看印度人的良心感慨,體會一下他們眼中的自己的國家和中國。
(來源:凱迪社區)
※土地被鄰居佔了7.6公分 屋主告上法庭 5年後判決下達 屋主傻眼!
TAG:英倫雜聞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