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類臉譜:算無遺策的宦海狐狸,可以定權變,終難匡社稷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七十六):機關算盡太聰明。
從清朝的軍機大臣、東北總督,到北洋時代的相國和大總統,徐世昌在各個陣營之間遊刃有餘,舉重若輕,稱得上是算無遺策。可是當他登上了北洋大總統之位後,卻搞得焦頭爛額,最終聲名掃地,只得落寞辭職。徐世昌很有才能,並且洞明時勢,知曉進退。他舉人出身,在翰林院一呆就是十年,見慣了宦海的沉浮,也看透了廟堂的機關。所以他到袁世凱手下的第一天就能幫袁世凱解決了被彈劾的麻煩,又在之後編練新軍的過程中大展身手,成了北洋集團名副其實的二號人物,以至於後來叱吒群雄的「龍虎狗」也只能算他的晚輩,得稱一聲「徐相國」。
作為袁世凱的朋友與合作者,徐世昌運籌帷幄,襄助袁世凱。甲午戰敗,朝野上下一片變法的呼聲,戊戌變法剛剛開展,袁世凱、徐世昌也是其倡導者。可隨著支持變法的光緒在和慈禧的交鋒中敗下陣來,變法維新者只怕連自身都難保全,更別談富國強兵了。維新派把希望全部壓在了掌握軍權的袁世凱身上,希望袁世凱對慈禧反戈一擊。袁世凱當時很猶豫,遲遲難下決心。久居朝堂的徐世昌卻深諳其中關鍵,光緒名義上是一國之主,然而主政的時間卻短,根基淺薄,而慈禧太后把持朝堂兩代,名臣將帥,幾乎都是她的心腹。事已至此,大局已定,與其幫助光緒招來災禍,不如投靠慈禧。在他的勸說下,袁世凱當即醒悟過來,向慈禧的心腹榮祿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躲過了一場宦海風雨。
不過,袁世凱也由此頗獲惡名,卻鮮有人注意到徐世昌在其中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水晶狐狸」的稱號對徐世昌來說實在是恰如其分。徐世昌很像東漢末年禍亂長安的賈詡,看得准,算得牢,躲得好。徐世昌和袁世凱相互扶持,各自在官場平步青雲。不過比起袁世凱軍權在手的煊赫,徐世昌就顯得低調得多了。所以清廷猜疑的目光一直在袁世凱身上打轉,卻從來沒放到過徐世昌的身上。等到光緒、慈禧相繼離世,袁世凱好不容易才保全性命,得以回老家養老,徐世昌卻是穩坐軍機大臣之位,加授大學士,總督東北,北洋的權力大半掌握在他的手中。
後來辛亥革命爆發,清廷指揮不動北洋軍,只得召袁世凱出山。清廷直到這時仍認為只有徐世昌值得信賴,加封他為太傅太保。可是徐世昌審時度勢,已知清朝大勢已去,為袁世凱謀劃好了逼清帝退位、迫南北議和,助其登上大總統之位的連環計。果然,正如徐世昌所料,清帝遜位,袁世凱執掌中樞。徐世昌卻不顧袁世凱的再三挽留,以憂憤時變的名義,以大清忠臣的身份歸隱山村。徐世昌倒不是真的看開了權位,只是懂得進退,他還有顆熱血的心,想有一番作為,於是他和袁世凱有了三年後出山之約。之後袁世凱多次請徐世昌出山相助,當時對徐世昌的出山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可徐世昌巋然不動,大有「世昌不出,奈蒼生何」的意味。
但是剛出山的徐世昌就碰到了袁世凱要稱帝的事兒,敏銳地徐世昌自然知道以此時的大勢而言,稱帝不過是自取敗亡,但也看出袁世凱決心已定,當即緘口不言,辭職而去。剛剛到手的相國,徐世昌說扔就扔,不帶半點猶豫。他需要的那個恰當的機會終於來了,在段祺瑞和馮國璋因為府院之爭相持不下,八面玲瓏的徐世昌以其北洋元老的身份得任總統。他一上台,就宣布謀求南北和解,卻沒曾想他太久沒在北洋的中樞,手下無一兵一卒,誰又肯聽他的。他當時看別人的形勢看得清清楚楚,怎麼到自己身上卻犯了糊塗。
最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焦頭爛額、四處奔波謀求和解的徐世昌,卻只得到一個個白眼。在徐世昌就任北洋總統的第三個年頭,粵、桂、湘、鄂之間征伐不止,他這個大總統有心無力,最終只能落寞地辭職。看著徐世昌的掙扎,總覺得特別可惜,他是那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真正想為國為民出一份力,又恰處在那個位置的人,又是那麼聰明,為何最後卻落得黯然謝幕的下場。大概是他謀算得太到位了。以徐世昌的精明透徹,在古代當是陳平,賈詡之類的頂尖謀士,可是身處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徐世昌卻少了一些擔當,太過於愛惜自己的羽毛了。戊戌六君子喋血,袁世凱一個人背了。逼迫清帝遜位、挾持南方屈服的「惡名」還是袁世凱的過失,他太八面玲瓏了,以至於就任大總統時都要去請示早已遜位不知多久的溥儀。
他怕背上「不忠」之名,借口憂憤時變回鄉隱居,等到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後輩已經是權柄在手,他所求的名譽在這些人眼裡不具備任何籌碼。太憨直的人固然難以勝任,太過精明也是不可。老子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八面玲瓏的徐世昌算無遺策,為人處世力求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一到擔當之時,他總是很及時地躲開了,又怎麼能承擔得起社稷之重。記得有一句話形容明朝的清官海瑞,說:「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不可充棟樑。」那麼用在徐世昌身上則是,先生如水晶狐狸,可以定權策,終難匡社稷。不過,話說回來,在那個風雲變化的時代,能顧全自身已是不易,定國安邦又哪裡是說得這這般輕鬆。
參考文獻:《北洋軍閥史》,《黑白民國》等。
TAG:人物客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