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講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黃帝內經講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一、名家注釋

王冰註:「形臟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形分為臟,故以名焉。」

張志聰註:「形臟者,臟有形之物也。神臟者,藏五臟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與大腸小腸膀胱也。藏五臟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蓋五味入口,藏於腸胃,津液藏於膀胱,以養五臟之神氣,故以形藏、神藏,而合為九藏,以配地之九野、九州也。按臟腑各六,止五臟藏神,腸、胃、膀胱,受盛水谷;膽乃奇恆之腑,不藏有形;三焦雖主決瀆,乃無形之氣,而亦不藏有形者也。故以就藏在內,以應九野,九竅在外,以應九州。」

二、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

經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這段經文可以這樣理解,假設天上有10個太陽,每個太陽當班6天為一個循環,60天這10個太陽的大循環就又回到了甲日,在經過6個周甲就是一年。

這是在講時間的循環,太陽的運轉就是時間的變化,《黃帝內經》提到有六經,即所謂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這六經的變化實際上就是一天的太陽的變化,是由太陽的開闔樞形成的。因此,天以六六為節的意思,就是表示太陽做著開闔樞的運動,而且經過這樣兩個層次的重複就是一年。

所謂九九制會,實際上是講形,與六六為節的時間概念相對九九制會所講的則是空間概念。「六」與「九」的關係以前講過了,是《易經》四象中的太陽少陰,太陰少陽。六為太陰,九為太陽,六九是陰陽關係。經文中首先提到「其生五,其氣三」,這個生五是指五行之間的相生關係,五行相生是有時間順序的,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生。而當經過三次五行相生的循環後就成為一氣,這就是所謂的其氣三。經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五日是指五行相生為一個循環,古人在煉丹的時候,將煉丹五天稱為一個火候,這五日就是經過生長化收藏五個階段為「一候」,經過「三候」,所謂「三候」就是經過天、地、人三才。天氣主生,地氣主養,而形成了人氣,就成了有生命的氣。

經文又說:「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這個氣分別發生在天地人三個部位,在天之天地人成天氣,在地之天地人成地氣,在人之天地人成人氣,三而三之合則為九。總之,無論有多少個三,每個三都是指天地人三才,而這三才的功能就是天生之,地養之,而成人。

三、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經云:「在天為玄……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這裡所說的神就是道,是事物內部的自然法則。「味歸形,形歸氣」,形是事物的外在形態。

經云:「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前面講到的3個三才合而成九,這個九是有形的,所以才可以對應九野。什麼是九野呢?九野是來自二十八星宿,古人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分為九分,而稱九野。

具體分配方法是:天中央叫鈞天,那裡的星宿是角、亢、氐。方叫蒼天,那裡的星宿是房、心、尾。東北叫變天,那裡的星宿是箕、斗、牽牛。北方叫玄天,那裡的星宿是婺女、虛、危、營室。西北叫幽天,那裡的星宿是東壁、奎、婁。西方叫顥天,那裡的星宿是胃、昴、畢。西南叫朱天,那星的星宿是觜巂、參、東井。南方叫炎天,那裡的星宿是輿鬼、柳、七星。東南叫陽天,那裡的星宿是張、翼、軫。

簡單來說,將原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的四方變為八方,再加上中央而成九野。同時天之九野對應地之九州,這個九州就是:黃河、漢水之間為豫州,是周王室的疆域。清河和西河之間為冀州,是晉國的疆城。黃河、濟水之間為兗州,是衛國的疆域。東方為青州,是齊國的疆域。泗水以南為徐州,是魯國的疆域。東南為揚州,是越國的疆域。南方為荊州,是楚國的疆域。西方為雍州,是秦國的疆域。北方為幽州,是燕國的疆域。在人對應九竅,就是耳二、眼二、口一、鼻二、前陰一、後陰一。

此外,還對應人體的九藏,什麼是人體九藏呢?經文云:「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關於什麼是「形藏四」和「神藏五」歷來爭議很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我認為,所謂九野實際上是分為4個部分,是指四象,而其中還藏有五星。「形藏四」與「神藏五」的性質是不同的,合而為九藏。兩者存在的形式:「形藏四」是指二十八星宿的四象,東南西北4個正方;「神藏五」則是指中央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的運行。二十八星宿是相對固定不變的,是由恆星組成的,對應人體的形是相對靜止的,而五行星是運動的,預示著恆星與行星之間保持著動靜的陰陽關係,對應人體是指五臟藏精生神的氣血陰陽各種變化。

為了進一步說明「形藏四」與「神藏五」之間的關係,再以四肢經脈為例就更清楚了,「形藏四」對應四肢和四肢上的經脈;「神藏五」則對應軀幹上的五臟。經脈外連支節,內連臟腑,表面上看來是四肢的經脈在運行,實際背後的主導氣血運行的是五臟。「形藏四」為「神藏五」之標,「神藏五」則是其根本。

再來看看自然界的植物,植物都是由天地之氣生成,也就具有了天地陰陽的屬性。以中藥為例,中藥的藥效是由其性味決定的,也就是所謂的「四氣」、「五味」,「四氣」來自於天氣,「五味」來自於地之陰。儘管藥物同時具有「四氣五味」兩種屬性,但「四氣」為其外在的表現,「五味」為其內在根本。「四氣」可以對應「形藏四」,「五味」則對應「神藏五」,當「四氣」進入人體後,其功能作用在人體外在氣的部分,而「五味」進入人體後,其性質直接作用在人身之根本,就是五臟之精,經云:「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形藏四」是指人體外在之形,此形來自於二十八星宿的四象,「神藏五」是指人體內在的五臟之神,此神源自天空中的五個行星。「形藏四」是外形結構,主靜,其用為陰;「神藏五」是指內部能量源頭,主動,其用為陽。

四、《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辨證特點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來源於一本書,書名是《傷寒雜病論》,兩者雖然同出一處但兩本書的辨證思想有很大不同。《傷寒論》是採用六經辨證,六經辨證與「天以六六為節」的內容很類似,都是在講由於日月的運行變化,形成的時間上的陰陽變化,《傷寒論》當中的六經辨證更強調太陽一天的陰陽變化,這點與《黃帝內經》中所講的六經有所不同。

《金匱要略》則是採用臟腑辨證,對應關係與「地之九九制會」類似,「地之九九制會」是講五臟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由於空間位置的關係不同而產生的五臟之間相剋對峙的關係。也可以說《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對應「形藏四」,多反映出陽氣的變化;《金匱要略》的臟腑辨證方法對應「神藏五」,多反映出五髒的陰陽變化。這裡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理解兩者辨證方法的關係,而關於具體辨證方法的異同點在以後的篇章中會有述及。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真傳 的精彩文章:

中醫認為五氣、五味的作用

TAG:杏林真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