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錢幣上的日本侵華戰爭之「偽中央儲備銀行貨幣」

錢幣上的日本侵華戰爭之「偽中央儲備銀行貨幣」

孔祥熙

1935年,國民政府放棄銀本位制,著手改革貨幣,推行法幣,實行通貨管理。為保證這次至關重要的貨幣改革能夠成功,孔祥熙建議設立專門的管理制度。

1936年初,孔祥熙聯合中央銀行副總裁陳行、總經理席懋德,中國國貨銀行宋子良,英蘭銀行羅傑斯及顧問楊格、林奇等在內的專家委員會,專司制定改組中央銀行為中央準備銀行的計劃,並利用1929年由國民政府聘請的甘末爾設計委員會制定的《中央準備銀行法(草案)》制定《中央準備銀行法草案》。後因中央準備銀行改名為中央儲備銀行,該草案也改名為《中央儲備銀行法草案》

1937年6月25日,立法院在做了若干修改之後,通過《中央儲備銀行法草案》。但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中央儲備銀行法草案》未能落實便胎死腹中。

汪精衛(左一)

1940年3月30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植汪精衛在南京成立汪偽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擔任該政權的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長。

同年5月1日,籌備偽中央銀行的建立,成立偽中央銀行籌備委員會,委派周佛海兼籌委會主席,錢大櫆為副主席。汪偽政府盜用了國民政府《中央儲備銀行法草案》於12月19日公布《中央儲備銀行法案》。

1941年1月5日,偽中央儲備銀行在南京開業。周佛海為總裁,錢大櫆為副總裁。同年1月20日偽中央儲備銀行上海分行開業,並在上海租界開始推行偽中央儲備銀行券,該券又被稱為"中儲券"。

偽中央儲備銀行券及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券

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的只有紙幣,並未發行硬幣。其紙幣先後發行有:壹分券、伍分券、壹角券、貳角券、伍角券、壹圓券、伍圓券、拾元券、壹佰圓券、伍佰圓券、壹仟圓券、伍仟圓券、壹萬圓券、拾萬圓券共計四十七種。

中儲券的設計與日本帝國主義扶植的其它傀儡政權的貨幣風格不一樣,它主要以孫中山頭像及中山陵為圖案。但我們細察孫中山頭像的開臉會發現:其人物面部表情與國民政府所發行的孫像紙幣面部表情有明顯的區別,這是具備日系貨幣特徵的重要地方。

隨著侵華戰爭戰線的拉長,偽中央儲備銀行又先後在蘇州、蚌埠、杭州設計分行。在南通、無錫、常熟、太倉、揚州、鎮江、蕪湖、嘉興等地及日本東京設立辦事處。中儲券隨著這些分行及辦事處的設立,逐漸被推廣到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地區。甚至武漢、廣東等地也有大範圍的流通。

偽中央儲備銀行樣票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戰略路線受到嚴重打擊,隨著戰爭的節節敗退,日本軍費開支日益暴漲,為了支援其侵略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又逼迫偽中央儲備銀行為其戰爭開支服務,使得中儲券逐漸向軍票靠攏。

這種策略又導致了中儲券的嚴重貶值,使用中儲券的地區出現了極其嚴重的通貨膨脹。我們對比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發行的其它侵略性質的貨幣,就能夠發現中儲券的面值巨大,而且發行量更多。

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汪偽南京國民政府隨之垮台。偽中央儲備銀行為國民政府接收,同年9月12日偽中央儲備銀行停業清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齋文化交流 的精彩文章:

TAG:福齋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