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普作品:《奇鳥行狀錄》

科普作品:《奇鳥行狀錄》

作為一名觀鳥愛好者,在我長達三百多天的觀鳥生涯中,我漸漸發現鳥類一些不為人知的有趣的事實,希望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

評委點評:

結合自身經歷、觀察以及文獻查閱而撰文,內容也頗為生動有趣,中間文獻查閱錯誤一段過程描述尤其好,將觀鳥所得樂趣與知識結合得非常巧妙,是挺用心的一篇文章。

——吳歐 果殼網副主編

這是一篇非常優秀的科普博文,讀起來令人有驚喜之感。驚喜便是驚喜在本文的視角。回想很多科普類文章,其實讀者們不難發現講述者總是立在一個更高的位置,以不易察覺的俯視姿態向初次接觸此類知識的讀者傳播科學知識。本文卻一反常態,尤其以第一人稱的文獻查閱錯誤拉近了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又使用了不少的網路用語,不經意間令讀者代入進研究者(作者)的身份,在閱讀體驗上非常抓人。

——石冀青東華大學平行界科幻協會會長

這是很珍貴的一篇科普文章。雖然配圖稍有瑕疵,但瑕不掩瑜。作者有著清晰的邏輯結構,有翔實的材料,有流暢的敘述,有生動的描繪,還有自己的觀點,算是非常優秀了。

——高爽 天文學博士 科普作家

《奇鳥行狀錄》節選:

前言:

作為一名觀鳥愛好者,在我長達三百多天的觀鳥生涯中,我漸漸發現鳥類一些不為人知的有趣的事實,希望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

鳥的腿

提到大長腿,你會想到什麼?是長腿歐巴,還是給自己的腿下了十億美元保單的瑪麗亞·凱莉?而我會首先想到的是鳥類。各位在腦海中回憶一下丹頂鶴(Grus japonensis),白鷺(Egretta garzetta),還有非洲鴕鳥(Struthio camelus)和非洲最出名的大長腿,蛇鷲(Sagittarius serpentarius),等等等等。

攝影師 Donald Macauley 共享協議:CC BY-SA 2.0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看到這大長腿羨慕吧!

鳥類中的大長腿真的是數不勝數,而且沒有最長,只有更長。再看下面這隻,它叫黑翅長腳鷸(Himantopus himantopus)。你看,連名字都是「長腳」。

作者 Alnus 共享協議:CC BY-SA 3.0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可能有同學聽到這個名字之後,除了羨慕外,還覺得「長腳鷸」不太好聽,明明是大長腿,為何不叫「長腿鷸」?正如我接觸的一位研究海洋蟹類的老師就覺得「泥腳隆背蟹」(Carcinoplax vestitus)的「腳」不太好聽,打算將其改名叫「泥足隆背蟹」。為什麼鳥類學家不這麼改呢?

這就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提到的第一個知識點。

那麼這個知識點是什麼呢?

我先賣個關子。大家再回過頭去看看我發的兩張圖片。

仔細觀察一下它們的「膝蓋」,再和自己的比較一下。發現什麼不同了嗎?

什麼!膝蓋比你的要細!再看看!

它們的「膝蓋」是向後彎的。

注意到了吧?

再看看我們平時容易見到的小林鳥棕頭鴉雀(Sinosuthora webbiana)

伍洋拍攝,保留所有權利。

它的膝蓋也是向後彎的。

為什麼呢?

想想你的下肢那一部分是向後彎的?

腳腕。

有沒有一種細思極恐的感覺?

沒錯,鳥類的「大長腿「」其實相當於是人類的腳掌,解剖學上稱之為跗跖[fū zhí]骨,是由跗骨和跖骨癒合形成。注意是跖骨,不是趾骨。平時咱們吃的泡椒鳳爪(還沒吃午飯的作者現在已經開始流口水了),前面的細爪子是趾骨,而後面的粗杆子則是跗骨趾骨癒合成跗跖骨。

鳥類的跗跖骨顯著延長,於是便給我們一種欽定的「大長腿」的感覺。

為了更直觀一點,我放了一個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骨架圖請各位看官欣賞:

作者 Didier Descouens, 共享協議:CC BY-SA 3.0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這下,你明白為什麼長腳鷸要叫長腳鷸了吧。因為長的真的是腳。

想像一下人類的腳掌如果這麼長……嗯……還是不想了,影響美感。

鳥的色

鳥類可以說是顏色最豐富的陸生脊椎動物類群了。話不多說,我們先上圖。

國產的花彩雀鶯(Leptopoecile sophiae)

作者 Ron Knight 共享協議:CC BY 2.0

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作者也是不就久前才得知國內有顏色這麼絢麗多彩的鳥,第一反應以為是南美或者東南亞熱帶雨林的鳥種。

再來看威氏極樂鳥(Diphyllodes respublica)

作者:Serhanoksay 共享協議:CC BY-SA 3.0,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威氏極樂鳥所屬的極樂鳥科,又稱天堂鳥,因為美麗多彩而聞名。因為其愛頂風飛,又叫做風鳥。傳說中出生便沒有雙腳,一輩子都只能用力飛翔,落地之日便是死亡之時的無足之鳥,便是指的這一類鳥。根據我搜集的一些資料,「無足之鳥」可能是由於當時人們捕殺極樂鳥製成標本運到歐洲去的時候,將其雙腳砍掉,使得歐洲人見到第一次見到的極樂鳥都是沒有腳的,於是衍生出了眾多的傳說。

至於是哪種極樂鳥,我在網上試圖搜索的時候找到了好幾篇文章都給出了一個拉丁名Paradisaea apodal。當時我覺得拉丁名都給出來了,那這種生物肯定也確定了。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因為我怎麼也搜不到它的中文正式名。用翻譯軟體搜出來的是「無腿極樂鳥」

當然極樂鳥科裡面並沒有一種叫做」無腿極樂鳥」的極樂鳥。

直到我又一次複製粘貼搜索的時候因為不小心,把其種名apodal的l給落掉了,才發現真相:

我覺得可能是中文媒體某位小編在編故事的加上了鳥類的拉丁名,但卻不小心多寫上了一個「l」,而後的其他的編輯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於是在不停的傳播當中,Paradisaea apodal就成為了無足之鳥的學名,甚至連翻譯軟體也收錄了進來。這種錯誤,值得我們所有科普人員引以為戒。

作者:Andrea Lawardi 共享協議: CC BY 2.0,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

根據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IOC)最新鳥類分類名錄Version 7.3,包括大、小黑腳風鳥在內全世界一共有47種極樂鳥。除了個別種類以外,絕大多數極樂鳥都極其艷麗,迫於篇幅和版權,此處不貼出來了。讀者朋友們可以自行去網路上搜索閱讀。

現在問題來了了,鳥類豐富多彩的顏色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顏色分為兩種,一種是化學色,一種是物理色。化學色又稱為色素色,是物體所含的色素吸收光產生的顏色。物理色又稱為結構色,是光在微結構中反射、衍射、折射等形成的顏色。也就是說,化學色會隨著時間推移色素分解而褪色,物理色只要結構和性質不改變,就不會褪色。

大部分生物的體色都是由化學色決定的。鳥類羽毛中常見的色素有類胡蘿蔔素和黑色素。鳥類不能夠合成類胡蘿蔔素,只能夠從食物中攝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紅鸛(Phoenicopterus roseus),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火烈鳥。大紅鸛出生的時候並不紅,而是白色或者灰色,它們食物中的蝦青素(一種類胡蘿蔔素)並在體內積累,成年以後的大紅鸛便變成了粉紅色。動物園裡面的大紅鸛因為投喂的食物缺乏蝦青素,所以就顯得粉紅色就慢慢消退,變白了。

生物結構色的例子也非常多,比如說蝴蝶翅膀和北極熊的羽毛。蝴蝶的翅膀有無數鱗片,這些細小的鱗片呈粉末狀,排列整齊。利用電子顯微鏡可以發現這些鱗片具有多種微結構,有的能夠散射光,有的能夠產生衍射,從而產生了色彩斑斕的顏色。而北極熊的羽毛本身是中空透明的,因為反射光而視覺上呈現白色。

鳥類結構我舉一個大家基本都見過的例子,喜鵲(Pica pica)的羽色。

大部分時候大家見到的喜鵲顏色主要黑白的:

但之前微博上有博主貼過這樣一張圖片:

圖片作者見水印,如侵刪。

從這隻被無數網友戲稱為校服少女的喜鵲背面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顏色,相比剛才我拍的喜鵲要絢爛得多。原因就是光線的角度不同。可見區分結構色和色素色,可以根據轉換光線角度色彩是否變化來斷定。

鳥的巢

鳥類的巢一般都比較隱秘,比較難發現。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城市裡面的喜鵲巢……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家鄉森林裡面多是松、竹、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然而上大學來到北方之後,每年秋冬那些高大的懸鈴木的葉子刷刷刷就落光了。面對光禿禿的樹林,除了生出一些凄涼之感外,也著實讓我感到驚奇。

當然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懸鈴木上葉子落光以後暴露出來的碩大的鳥巢。當時我還沒踏入觀鳥的大坑,只是覺得驚奇,也沒有進一步去探究。後來掉進坑裡以後,才知道那是喜鵲巢。(很慚愧,我一年前才剛認識喜鵲,南方山區比較少見。我個人認為喜鵲是一種逐人而居的鳥,人多的地方喜鵲也多,野外人煙稀少之地喜鵲也少。)

然而大部分時間你是沒法在喜鵲巢裡面看到鳥的。

為什麼?

因為巢的作用是保護卵和雛鳥,而不是用來日常居住的。

平時它們晚上都是站在隱蔽的枝頭就睡覺了。所以白天在路上,我們偶爾會發現某棵樹下面會有一大堆的鳥糞。一般來說,這就是鳥的夜棲樹。某些鳥比較喜歡群居,例如灰椋鳥(Spodiopsar cineraceus),它們會佔據一整條路的行道樹作為自己的夜棲樹。於是那條路就會變成有車一族聞風喪膽的「天使路」。我們學校就有這麼一條聞名遐邇的路……

夜晚棲息在樹枝上的喜鵲和夜棲樹下的糞便。圖自@南川木菠蘿,已授權。

說到鳥巢,我們就不得不提到燕窩。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燕窩應該是最著名的鳥巢了吧。燕窩是雨燕科(Apodidae)金絲燕屬(Collocalia)的數種金絲燕在繁殖季節用唾液和其身上細小的羽毛粘結而成。燕窩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糖和微量元素。燕窩的蛋白質含量高,但其消化速度慢,甚至不如雞蛋,且並不能按照人體所需比例提供蛋白質,所以燕窩蛋白質算不上是優質蛋白質。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是含量為10%的唾液酸,據一些研究稱具有「抗衰老,抗病毒,抗輻射」等諸多功效。在此我們不討論這些功效是否真實有效。由於產量稀少和環保呼聲,天然燕窩正在逐漸被人工飼養金絲燕生產的燕窩取代。但是由於價格仍然高昂,依然有數量眾多的假燕窩在市場上流通。

鳥的情

「鳥」和「愛情」,你會想到什麼?「鳳求凰」?「比翼鳥」?「只羨鴛鴦不羨仙」?

然而,「鳳凰」生活在於神話中;一翼一目的比翼鳥生物學上也不允許存在。而鴛鴦(Aix galericulata)作為一種真實存在的物種,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人心目中忠貞愛情的象徵,甚至連它的英文名都叫Mandarin Duck,意為中國官鴨。可見它們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可事實上,從人類的角度來說,鴛鴦是卻是不折不扣的「渣鴨」(鴛鴦屬於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它們雖然是「一夫一妻」的單配製,但這種單配並不嚴格,存在很多的「婚外情」現象。且這種夫妻配對的關係只能持續數年,而不是古人以為的終生。更令人三觀損毀的是,鴛鴦和杜鵑一樣,也會巢寄生。不過杜鵑是中間巢寄生,而鴛鴦是種內巢寄生。每1隻母鴛鴦就的窩裡會有2.5隻其它的鴛鴦產的卵,讓她幫忙孵蛋養孩子……

如果把鴛鴦和其他的鴨科動物相比,還是算得上忠貞的。因為大多數雁鴨類,它們的配偶關係只能保持一年。而且基本上鴨科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所以你可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雜交鴨。在觀鳥圈裡面有一本很有名的鴨子識別圖鑑:

裡面就整理繪製了很多種雜交鴨子的類型:

作家是一對父子,在觀鳥界赫赫有名。用了他們的圖順帶給他們打個廣告。

這本書質量非常好,對於日本的48種鴨子的繪圖很準確,資料十分翔實,對鴨子感興趣的觀鳥愛好者強烈推薦購買一本,價格大概兩百塊左右。

鴨科鳥類出了名的濫交,以至於一些雄鴨的生殖器官都演化成為了螺旋狀。

這是一隻阿根廷湖鴨(Oxyura vittata)。圖片來自2001年Kevin G. McCracken等人發表在《nature· brief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短文。在此之曾報道過這種鴨子生殖器的長度為20厘米,當時就震驚了很多人。畢竟這種鴨子體重不到700克,而具有同樣長度的生殖器官的非洲鴕鳥(Struthioc amelus),可是重達150公斤!體重相差200倍。然而科學家還是低估了湖鴨……他們將圖片上那隻雄性湖鴨的生殖器官拉直後(想像一下一群科學家努力拉直一隻鴨子的生殖器官,畫面感太強,得出來的最新數據是42.5厘米,幾乎和鴨子身體等長。

這麼長的螺旋形生殖器,可以看出來雄性鴨子之間的競爭是多麼的激烈。其混亂的交配行為也可見一斑。

為了讓自己的基因更多地傳遞下去,鳥類雌雄兩性都有追求婚外交配的傾向,同時也有阻止其配偶婚外交配傾向。自然選擇使雌雄兩性都產生了複雜的追求與限制婚外交配的機制。

如果是雄鳥膽子比較小,會通過入侵另一隻雄鳥的領域找機會和雌雄交配。而比較暴力的鳥類,例如已經有伴侶的雄性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最常見的野鴨,也是雜交記錄最多的野鴨)會強迫那些已經有伴侶的雌鴨交配……怎一個混亂可言……

雄鳥為了保衛自己的配偶也是費盡心思,有的會緊緊跟在雌鳥旁邊,不離半步,這樣當然就比較累了。所以有的雄鳥會通過頻繁交配來阻止雌性婚外交配。而有的雌鳥也會通過頻繁交配來阻止雄性婚外交配。可以說是雙贏了。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雄性保衛自己的領域。這一點很好理解,畢竟你在發展入侵我領域的能力了,我當然要發展保衛我的領域防止你入侵的能力。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某些單身的雄鳥,則可能會通過雌化,也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像雌性,從而隱藏於另外的雄性領地,伺機與真正的雌性交配。

而紅杏出牆的雌鳥,也會偷偷跑出配對雌性的領域去找另外的雄性進行交配。可謂是防不勝防。

這些鳥兒複雜的婚配關係和人類是多麼相似啊!

不過總有些鳥讓我們願意去相信愛情。

去年BBC播出了紀錄片《地球脈動II》,豆瓣評分9.9。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沒有的話強烈推薦去刷一遍!裡面提到了大西洋信天翁(Thalassarche bulleri)。它們需要幾年的時間磨合,來決定是否結為伴侶。一旦配對,除非是連續的繁殖失敗,否則就會相伴到老。每年有六個月信天翁夫妻各自在海上漂泊,繁殖季到來,才在斯圖爾特島匯合。在《地球脈動II》裡面,一隻雄性大西洋信天翁就在島上苦苦等待著她伴侶的到來。

「島上有三百萬隻鳥,他卻只在乎她」。

一天又一天過去了。

在錯過繁殖季之前,她終於回來了。

一隻斯島黃眉企鵝(Eudyptes robustus)鬼鬼祟祟從正在溫存的信天翁夫妻前面走過。

希望它們能一直相伴終老。

我在此只是從鳥類妙趣橫生的世界裡選取了一點點有趣的片段。我們怎樣才能發現更多的有意思的真相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項具有公民科學潛力的戶外活動——觀鳥。

在英文裡面叫「bird-watching」或直接叫「birding」,觀鳥人直接用裸眼,或者使用雙筒或單筒望遠鏡等視力增強設備,在盡量不影響鳥類正常行為活動的情況對其進行觀察和欣賞。有時利用相機和錄音設備記錄圖片和聲音。一般認為現代的觀鳥活動起源於十八世紀,人們開始用美學的眼光而不是實用主義去看待野鳥。

每個觀鳥人追求的目標都不完全相同,有人追求看到更多的鳥種,有人追求對鳥種的準確辨識,有人是喜歡記錄鳥類的行為,有人則是喜歡親近自然。但我們都有著對大自然的熱愛,都想要為保護它們貢獻自己的力量,並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的團體中來。

希望我寫的這些文字能夠提起你些許對觀鳥的興趣。

參考文獻:

鄭光美. 鳥類學[M].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于海花, 徐敦明, 周昱,等. 燕窩的研究現狀[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5(1):197-206.

簡葉葉, 李慶旺, 黃知幾,等. 燕窩的營養功效與真偽鑒別研究進展[J]. 亞熱帶農業研究, 2016, 12(2):136-144.

崔多英, 杜洋, 曹亞妮,等. 人工孵化及育雛技術在北京地區鴛鴦(Aix galericulata)重引入項目中的應用[J]. 野生動物學報, 2014, 35(4):420-425.

王興陽. 鴛鴦繁殖生態的研究[D]. 東北師範大學, 20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