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門先哲錄之孔門十哲

孔門先哲錄之孔門十哲

夫子事迹不多贅述,只將夫子尊謚進行羅列

東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魯哀公

尼父

(亦稱「尼甫」,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稱)

西漢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

褒成宣尼公

(漢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長孫孔霸為褒成君,

日後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戶祀孔子)

東漢

永元四年(92年)-漢和帝

褒尊侯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

文聖尼父

(文聖為謚號)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靜帝

鄒國公

隋朝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

先師尼父

(先師出自《禮記·文王世子》,

「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唐朝

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

先師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

先聖

(隋至初唐

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

唐太宗廢周公,

以孔子為先聖,顏淵配享)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

宣父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

太師

武周-天綬元年(690年)-武則天

隆道公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

玄聖文宣王

(玄聖出自《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聖素王之道也」)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

至聖文宣王

(因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至聖,至聖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

西夏

人慶三年(1146年)-西夏仁宗

文宣帝

元朝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

大成至聖文宣王

(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

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

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

至聖先師

(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

明世宗依其意見,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李若琳提請恢復孔子元朝時的封謚,

經禮部商議,最終確定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

至聖先師

中華民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

大成至聖先師

《論語.先進》載,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子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

後人稱此十人為

孔門十哲

顏回

魯國人

顏氏,名回,字子淵,

也稱顏淵。

十哲之首,儒家五聖之一,

被後世尊稱為復聖。

小孔子三十歲,最為孔子鍾愛,

並一再褒獎之。

顏淵問仁,

孔子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曰:「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回也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唯我與爾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

孔子哭之慟,曰:

「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

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自漢代起,時有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

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

唐太宗尊之為「先師」

唐高宗追封太子少保

唐玄宗尊之為「兗公」

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

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

山東曲阜有「復聖廟」

閔損

魯國人

閔氏,名損,字子騫,

小孔子十五歲。

以德行著名

孔子稱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品格高尚。

閔子騫為人極孝。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偏愛自己親生二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並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母間關係。冬天,繼母用棉絮給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給他的棉衣填的是蘆花。一日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飢餓無法馭車,馬車滑入路旁溝內。他被父親喝斥鞭打,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蘆花。父親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騫長跪於父親面,為繼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親便不再休妻,繼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後人根據這一段故事,

改編齣戲劇《鞭打蘆花》,

並作為《二十四孝》單衣順母的主角

閔子騫為寡言穩重,但開口必中肯

孔子評價:「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歷代帝王因閔子騫的德行高尚

對其屢有追封

唐朝開元二十七年追封費侯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稱費公

今山東省濟南市百花公園內有

閔子騫衣冠冢,附近有閔子騫路。

在沂水縣亦有閔公山,

相傳是閔子騫當年登高避禍的所在。

今韓國閔氏是他後人。

冉耕

冉氏,字伯牛

魯國人

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難過。

曾任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

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朝開元二十七年封「鄆侯」

宋追封為「東平公」,

後又改稱「鄆公」

冉子第65代冉士朴於雍正13年,

奉旨授為翰林院五經博士,

世代襲封。

至民國3年,改為奉祀官。

冉雍

魯國人

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仲弓父,賤人。

孔子曰:「犁牛之子騂且角,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為人敦厚、氣度寬宏

早年拜師於孔子,

《論語》記其名與字11次

仲弓曾問政於孔子,

孔子教仲弓

存心敬恕重修身,

辦事從大體著想,多舉賢才。

隨孔子周遊列國

回魯後的第三年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

仲弓當上了魯國季氏的總管。

及孔子卒,恐失聖道之傳,

他與閔子諸賢,共著《論語》120篇。

又獨著6篇,謂之《敬簡集》。

自經秦火,書已不存。

冉雍死後,葬於曹州東南60里,

與伯牛、子有合祠,

在其故里茶堌坡

(今菏澤市定陶區冉賢集)建祠專祀。

冉求

魯國人

字子有

與以上二冉同族。

小孔子二十九歲。

魯國權臣季氏之管家

多才藝,以政事聞名

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

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冉有曾一度

因為為季氏徵稅而被孔子責備,

論語記載:

「季氏富於周公,

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祭祀孔子時為配。

唐玄宗開元八年為「十哲」之一,配享孔子。

開元二十七年贈「徐侯」

宋真宗大中樣符二年又封為「彭城公」

度宗咸淳三年改「徐公」,從祀孔子

仲由

卞人(卞為魯邑)

字子路(又字季路)

小孔子九歲

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無宿諾

孔子容而愛之。以政事聞名

後死於衛國之亂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

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

門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子路無宿諾。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子樂。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

子曰:

「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間。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曰:「然則從之者與?」

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宰予

字子我

魯國人。

擅長言辭,

曾從孔子周遊列國

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

使於齊國、楚國。

《史記·仲尼弟子世家》記載

他死於齊國的田常之亂。

但唐代司馬貞的《索隱》認為,

《左傳》中並未記載他參與田常之亂,

參與叛亂的是闞止,字也是「子我」

曾經因為白天睡懶覺被夫子罵慘

宰予晝寢。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於予與何誅?」

也曾經讓夫子刮目相看

子曰: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改是。」

他是孔門中

惟一一個

敢於公開對夫子言論

表示質疑的弟子

「三年之喪」是古禮,夫子亦紹述之

他卻說: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

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

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夫子反問他,

不服三年之喪「於汝安乎」?

宰予答

「安」,

夫子喃喃曰

「汝安則為之」。

宰予得意而去,夫子痛心曰

「予之不仁也!」

夫子嘗曰:

「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於是乎宰予一日問曰

「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

夫子答曰:

「何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

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齊侯」

宋大中符二年加封「臨淄公」

南宋咸淳三年再進封為「齊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端木賜

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

衛國人。

「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

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以言語聞名,善於雄辯,

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

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

還善於經商之道,

是孔子行動的核心投資者

也是最忠實的支持者

《史記·貨殖列傳》載:

「子貢結駟連騎,

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

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越王勾踐甚至

「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後人以「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風氣

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極多,

子貢曰: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

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

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璉瑚也。」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子貢曰: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問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子貢問曰: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

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貢問曰:

「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

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

霸諸侯,一匡天下,

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貢方人,

子曰:

「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子貢問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

「予欲無言。」

子貢曰:

「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子貢曰:

「君子亦有惡乎?」

子曰:

「有惡。

惡稱人之惡者,

惡居下流而訕上者,

惡勇而無禮者,

惡果敢而窒者。」

曰:

「賜也亦有惡乎。

惡敫以為知者,

惡不孫以為勇者,

惡訐以為直者。」

子貢曰: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

「仲尼焉學?」

子貢曰:

「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

不賢者識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

「子貢賢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

「譬之宮牆。

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

夫子之牆數仞,

不得其門而入,

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

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

子貢曰:

「無以為也。

仲尼,不可毀也。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

多見其不知量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

「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

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知,

一言以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

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

所謂立之斯立,

道之斯行,

綏之斯來,

勤之斯和。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史記》對其評價頗高。

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言偃

字子游,

吳國常熟人

小孔子四十五歲

以文學著名

是孔門賢人中唯一南方人

後學成南歸

道啟東南

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

被譽為「南方夫子」

子之武城,聞弦歌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

「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

「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

君子學道則愛人,

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子游問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唐代開元八年列為十哲入孔廟受祀

開元二十七年,追封號侯。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封丹陽公。

南宋咸淳二年被封為吳公

元代大德年間,被封為吳國公

明嘉靖年間,被封為先賢言子

清代承襲明代的封號

康熙五十一年後裔中設五經博士一員

世代承襲,用以奉祀先賢

卜商

字子夏,

衛國人。

小孔子四十四歲。

曾為莒父宰。

提出過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

然後才能使其效勞。

後來孔子喪,孔門亂,

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

獨樹一幟,開法家風氣

李悝、吳起均曾求學於門下,

魏文侯尊以為師。

《樂》《詩》《書》《春秋》等書,

均由其傳述。

作《易傳》傳世

參與輯錄《論語》

晚年凄涼,

因喪子,慟哭致盲

子夏問: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謂也?」

子曰:

「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

孔子曰:

「商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貢問:

「師與商孰賢?」

子曰:

「師也過,商(卜商)也不及。」

「然則師愈與?」

曰:「過猶不及。」

子謂子夏曰:

「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