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果地球臭氧層被破壞3/2會怎麼樣?

如果地球臭氧層被破壞3/2會怎麼樣?

現代女媧補天

人類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關注臭氧層破洞問題,最近又發現全球暖化與南極臭氧破洞有交互影響,這顯現出地球這一複雜巨大的體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要窺其全貌並非易事。

南半球漫漫長冬結束,太陽又將照耀南極上空,平流層里的氯和溴化合物,卻開始破壞使地球免受紫外線傷害的臭氧層。數月里,這些污染物造成的臭氧層損耗,會在南極大陸上方弄出一個破洞。

自20世紀70年代起,這個現象就年年上演,不過是過了好幾年才被科學家注意到。1985年,英國南極調查小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揭示出臭氧層的破洞,舉世震驚。大約同時,科學家也確認,地球的臭氧層對大氣中的污染物非常敏感。這一發現使許多國家在1987年一致同意,管制生產破壞臭氧層的化合物,可說是面對全球環境問題最有魄力的行動。

多虧有《蒙特利爾議定書》,各國對修復地球防護層都付出了一大努力。雖然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每年還是一樣大,至少大氣層里的氯化物開始減少了,其他地區變稀薄的臭氧層也有好轉的跡象。

眾人歡欣之餘卻忘了問,天空的大洞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補好。10年前科學家預計,臭氧層到2050年可以完全復原,但是如今卻不再能肯定預估。其中一項使情況更趨複雜的因素是,《蒙特利爾議定書》簽署以來,溫室氣體已大幅改變了大氣層的特性,有些有助於臭氧層恢復,有些卻會使情況惡化。複雜交互影響

氣候變遷和臭氧層狀況會交互影響。南極臭氧層破洞使得南極半島加速暖化,冰層融化,也可能間接造成了澳洲更頻繁的乾旱和大火。

早在1974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化學家羅蘭和奠里納就曾提出,氟氯碳化物在平流層中會分解,釋放出的氯原子可能會破壞臭氧層。他們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克魯琛,因臭氧化學的傑出研究共享199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這些對臭氧層稀薄化甚至破洞的關注,促成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簽訂。蒙特利爾條款對改善氣候也有貢獻,因為和二氧化碳比起來,氟氯碳化物類化合物是使溫室效應更強的氣體。在減緩暖化的效果上,這個拯救臭氧的條約比起《京都議定書》要強上五六佰。

世界所倖免的

讓我們看看要是沒有了臭氧層會發生什麼事。美國太空飛行中心研究員紐曼與同事對破壞臭氧層物質未經管制,且每年還增長3%的情況進行模擬,得到的結果是2065年,全球2/3的臭氧層將會消失,到21世紀末全球的臭氧層將完全消失。

世界上無論是住在紐約、布宜諾斯艾利斯或東京的人以及住在中緯度地區(緯度30°~60°之間的溫帶地區)的人都會直接曝晒於強烈紫外線下,在5分鐘之內造成嚴重晒傷。DNA突變幾率會增加6倍,罹患皮膚癌幾率急劇上升。

好在有《蒙特利爾議定書》,我們才能活在有防護層保護的地球上。德國太空中心的大氣與氣候科學家達美利斯說:「我們已經避免了最壞的情況。這也是個警告,提醒我們絕不可放鬆標準。」

雖然中緯度地區臭氧層破壞程度沒有南極嚴重,但因此地區人口稠密,因此影響較大。紫外線的增加,可能使全世界每年增加數十萬皮膚癌病例,而最糟的情況還在數十年之後。

但還是有好消息:中緯度地區的臭氧濃度似乎有增長的跡象。史托拉斯基相信,減用氯化物是原因之一。

雖然科學家原先預計還要等到2050年中緯度地區臭氧層才會完全恢復,但計算機模擬顯示,這件事說不定會提早20年發生,尤其是較不受南極臭氧破洞影響的北半球。全球氣候暖化或許對此有正面影響。因為溫室氣體將熱量留在較低的大氣層中,使上方平流層溫度降低,也使破壞臭氧的化學反應變慢。另外,模擬指出暖化效應使得氣流循環加速,熱帶地區富含臭氧的大氣會流向中緯度,也使臭氧濃度提高。快速反應

以南極臭氧層破洞為例,全球暖化的影響力在兩極並不顯著。平流層的冷卻會促進極地生成平流層雲,進而造成臭氧分解。南極上空平流層相當乾燥,一旦溫度低於一78%,就會生成極地平流層雲。它提供可讓化學反應發生的大氣面,使得原本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臭氧分子迅速脫去一個。

冰晶粒子對臭氧分解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極區以外,平流層中單一氯原子,可以循環分解數百個臭氧分子,直到它和氧化亞氮氣體分子作用而終止反應。然而極地冰晶粒子表面卻能催化反應加速,分解數以萬計的臭氧分子。南極臭氧洞的中心海拔14千米~21千米處,臭氧消失速率可達每日3%。在極地平流層雲的媒介下,破壞了幾乎所有同海拔區間內的臭氧。

氣候變遷既可能使極地平流層溫度升高也可能下降,科學家並不清楚究竟何種效應會勝出。這方面研究遲遲未能進展的原因,在於計算機運算能力不足。以普林斯頓實驗室為例,以100個處理器模擬一個百年尺度的體系,必須不間斷地連算3個月。

大部分的科學家都不預期臭氧層的復原會在20年內發生。相關模擬結果顯示,南極上方平流層中破壞臭氧物質的濃度,一二十年內仍會處於飽和狀態。許多模型推測在2060年或2065年,臭氧層才可能完全復原。

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溴化物的影響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平流層中溴化物濃度比理論預期的還多。依此趨勢,根據普林斯頓實驗室的預測,在2065年後數十年,臭氧層破洞還會有現在的0.1%大。奧斯登提醒這只是初步結果,「直至21世紀結束,我們都未必能見到臭氧層復原」。

對人類或其他動植物來說,穿過臭氧層破洞的紫外線危害並不顯著。因為雖然臭氧層在初春時節破損最大,但此時日照角度小,因而也限制了入射地表的紫外線。

臭氧層破洞除了增加紫外線的入射,在南半球大部分區域,都能察覺其對區域氣候間接改變的影響。由於臭氧能夠吸收紫外線能量,在平流層中一直扮演著巨大熱源的角色。極地平流層若缺少臭氧,溫度將會下降6。c之多。所羅門發現,此冷卻效應加強了流經冰帽的極地西風渦流,助長南極大陸的冰封。

這項發現解開了諸多南極氣候之謎。強大的西風渦流將寒冷的空氣困在南極大陸內部高原,使其與溫室效應隔絕。過去30年來,南極大部分區域氣溫都呈現下降趨勢。這點經常被反對全球暖化人士拿來做反例,然而所羅門的研究卻顯示,南極溫度下降實由於加溫不足所致,真正原因乃臭氧濃度減少。瓶中信息

困在南極內陸的冷空氣,並不如外圍空氣那樣容易向外流動。這或許部分解釋了,何以暴露在相對溫暖海洋空氣中的南極半島,成為地球上暖化最顯著的區域之一。過去幾年間,有二個大型冰架自半島崩落,其他六個則呈現融化消退,同時將巨大的冰山送入大洋。

假使21世紀內臭氧洞的規模縮小,西風渦流減弱,將使原本局限在南極大陸內部的冷空氣更容易接近半島區。目前南極附近羅斯海海面的海冰覆蓋面積正逐漸增加。最新研究結果印證了臭氧洞影響大氣循環的模式,正好呼應海冰的擴張和南極氣候的變化。

澳洲莫納什大學動態氣象及海洋研究中心的李斯貝認為,澳洲南部雨量變少,乾旱頻繁,皆起因於臭氧濃度下降。南極大陸因臭氧量減少而降溫,造成渦流增強,南極氣壓下降,將含雨量豐沛的盛行西風往南拉離澳洲陸地。

達美利斯的模擬研究結果顯示,熱帶海洋表面的溫度上升,使得熱帶地區內的臭氧減少,而中緯度地區臭氧濃度卻異常增高。他說:「雖然增加的臭氧有助保護人類,但因而干擾平流層內化學反應,或者阻礙植物生長則不是我們所樂見。」

長久來說,當含氯和溴的污染物從天空中除去,氣候變遷將出來接手,成為影響臭氧濃度的主要人造因素。沒什麼人會去想這意味著什麼,但差不多是該好好想想的時候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如果說宇宙的起源是「無」它會最終結束於「無」之中嗎?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