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口吃矯正關鍵因素」深度分析探討

「口吃矯正關鍵因素」深度分析探討

一、正確的矯正思想

任何事情的改變,都是先從思想改變開始的。如果思想觀念有問題,那麼行為就會有問題,行為有問題就會導致結果問題。我們在網上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矯正口吃多達十幾次,都不能改變的非常好,仍然被口吃折磨困擾,但是有的人只要通過一次矯正就改變的非常好。

難道矯正十幾次的人不夠努力嗎?不是,他們也非常的努力,他們的精神讓我們感到五體投地的佩服,只可惜他們的矯正思想思維有問題。就是說如果你的思想理念是不正確的,你就是比別人多努力十倍甚至百倍,都是沒有用的。這是因為你的源頭有問題,所以正確的思想和理念是成功矯正口吃的第一關鍵因素。

我們的口吃矯正思想是基於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論法的思維,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前進中有曲折,曲折中有前進,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追求內在的平衡。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們獨具特色的知行合一,行動成功,戰勝自我的精神理念。

三、全力以赴的去行動

要想成功還要全力以赴的行動,光是知道遠遠是不夠的,可以說知道是沒有用的,一定要去做到。去行動,只有行動才會產生結果。很多人是理論的巨人,行動的侏儒。特別是很多口吃朋友,有的人道理知道的一套一套的,但是就是不行動。這樣是永遠沒用的!而且很多人即使是行動了,但是也沒有全力以赴。

他們總是給自己生命打七折打八折,你給生命打七折打八折,生命也會給你打七折打八折。全力以赴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精神,做任何事情要成功都需要全力以赴。矯正口吃更需要全力以赴的去行動,成功一定是要付諸行動的,一定是要付出很多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耕耘怎能有收穫?

四、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的態度

我們在改變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活在過去的陰影中,要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要積極樂觀的生活,每一天都要字正腔圓發音飽滿的說話。不要活在過去的痛苦裡,也不要活在遙遠的未來。過好每一天就可以了。因為一年一年不過是一天一天的累積,我們能過好今天,就能過好明天,過好今天就足夠了。我們要客觀理性的看待口吃矯正的過程,前進中有曲折,曲折中有前進。偶爾的一點半點沒說好是很正常的,不要太在意它。

很多人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他們不能正確的面對挫折。出現一點點問題就心慌神亂,鬱悶痛苦。當我們出現問題的時候,那是在告誡我們,我們的新的習慣還很脆弱,這需要我們更好的努力,更好的培養新習慣,鞏固新習慣。而不是擔驚害怕思想動搖、多疑敏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改變自己,戰勝挫折進入良性循環,否則就會進入惡性循環,造成不好的後果。兩種態度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不要想得太多,扎紮實實的努力,扎紮實實的過好每一天就可以了,因為一年一年只不過是一天一天的累積。

五、不追求完美,只追求更好,在知足和不知足中達到和諧統一

很多人苦苦追求完美這是不對的,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追求完美,我們可以追求更好。同樣口吃矯正也不要追求完美,因為沒有人說話是完美的。只要我們是一個有心的人,我們仔細聆聽周圍所有的人的說話。你會發現沒有人說話能達到從頭到尾始終行雲流水一般,就是中央新聞聯播的主持人有的時候也會有點口誤,很多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時候也經常會偶爾的重複停頓。

偶爾的口吃現象重複停頓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正常的現象,沒有什麼的,一般人根本不會在意的。但是我們有很多的口吃朋友過於追求完美,不允許一點點問題出現,一個字重複一下,停頓一下,他們就神經敏感,緊張的不得了。認為自己的口吃還是沒好,心情也不好。這本來就是病態的心理,如果不改變這種病態的心理,你的口吃這輩子都好不了。我們再也不要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了,我們要追求的是更好,通過不斷的努力我們的表達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好的。

我們要在知解讀如何消除口吃恐懼感思路,恐懼感,是讓很多患者深惡痛絕的東西。很多人都希望,有一天,能夠找到徹底消除恐懼感的好方法。恐懼感襲來的那一剎那,患者確實很難控制自己的思維,甚至大腦一片空白,面部表情不自然,等等。

由此,有的「專家」就提出了發音法根本不能解決恐懼感的問題,因此引導出,練習發音法沒用。表面上看,有些道理。再仔細想一想,純粹是一派胡言。

我們都有過第一次走上講台演講的經歷,都有過第一次赴重要場合的經歷,有過很多的「第一次」。這些時候,很多人都有恐懼感。

是不是因為有了恐懼感,你就毫無辦法了?恐懼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任何人都無法預先消除它。如果恐懼感能預先消除,口吃就根本不需要矯治了。

我們所恐懼的,無非是已經形成習慣,經常出現的口吃而已。有一個客觀規律,大家都應該能夠理解,就是往往來得快的東西,它去得也快。口吃的恐懼感更是如此。

足和不知足中尋求平衡,很多人永遠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一直把自己的目光盯在不足點上,一直為不足感到痛苦憂鬱。這樣是不行的,我們要在知足和不知足中尋求平衡。我們要看到自己取得的進步,為自己的進步歡呼慶賀,感到自己比以前進步多了。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去努力拚搏更好的改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淡定的心,每天過得充實,每天充滿希望。

解讀如何解讀如何消除口吃恐懼感思路,恐懼感,是讓很多患者深惡痛絕的東西。很多人都希望,有一天,能夠找到徹底消除恐懼感的好方法。恐懼感襲來的那一剎那,患者確實很難控制自己的思維,甚至大腦一片空白,面部表情不自然,等等。

由此,有的「專家」就提出了發音法根本不能解決恐懼感的問題,因此引導出,練習發音法沒用。表面上看,有些道理。再仔細想一想,純粹是一派胡言。

我們都有過第一次走上講台演講的經歷,都有過第一次赴重要場合的經歷,有過很多的「第一如果我們在很多場合能夠做到連續不斷的成功,恐懼感自然會逐漸降低。不能說因為發音法無法預先消除說話那一刻的恐懼,就認為發音法毫無意義。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恐懼感是由於人們對未知的事情,或者人們對無法控制的事物所產生的一種不安的情感。

如果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口吃是怎麼產生的,怎樣做必然不會發生口吃。你還有必要對在某個場合覺得非常恐懼嗎?我們以前怕,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掌握矯治口吃的規律,現在已經清楚了,還有必要極度的恐懼嗎?

由於以前形成的條件反射過於牢固,不能排除我們到了以前很恐懼的場合還會有不安的心理,但是我們嚴格按要求做,在順利說出話的一刻,恐懼感馬上煙消雲散。

恐懼感,就是紙老虎。打敗它,你一樣可以。送給大家一句話,讓有緣的人去反覆玩味,「你不想解決自己的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不要總想著去解決某個具體場合的問題,這樣做沒有絲毫意義。到任何時候,只要記住,一張嘴就開始練習發音法。這就夠了。

矯治口吃,真的不要搞得那麼複雜。如果口吃有靈性,它一定會譏笑我們:「其實你們都能很流利的說話,是你們自己不相信自己」。矯治口吃,說容易十分容易,說難十分難。

次」。這些時候,很多人都有恐懼感。

是不是因為有了恐懼感,你就毫無辦法了?恐懼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任何人都無法預先消除它。如果恐懼感能預先消除,口吃就根本不需要矯治了。


深度研究探討「口吃的模仿和發展論」,大多數患者自述,他們是小時候學別人的口吃學來的,學來學去,日久成為習慣,想改也改不過來了,真是懊悔莫及啊。筆者小學時一起玩的夥伴有幾十個,開始大家說話都很好,後來他們中很多口吃。起因是一個叫景銘的本家叔叔,因為口吃嚴重,總是歪著脖子說話。我留意他在說話時,頸下氣管暴凸,說話十分費力。

每次見到景銘叔,我們一群頑童就跟著他,裝著歪脖子,眨著眼睛,學他結巴,還編著順口溜罵他:「景鳴結巴,歪脖結巴。說話眨眼,嘴吹喇叭」,一直罵到他家裡,還撿石頭扔上他的屋頂,引他出來再罵。景銘叔被我們這些淘氣鬼氣出病來了,後來到遠離村莊的農科所看守公社的試驗田去了。

這伙頑童見不到景銘叔,似乎就少了份樂趣。於是大夥自個逗著玩,歪著脖子扮演景銘叔,模仿景銘叔說話。大夥樂著,相互尋找對方的口吃,你說他象景銘叔說話,他說你象景銘叔結巴,突然間有人驚呼:「寧崽仂結巴了!」有人說「戰崽也結巴了」。沒有多久旭崽也結巴,定崽也結巴,國崽也結巴……後來我也結巴了,再後來泥崽也結巴,再後來泥崽就成了全村最重的結巴。

一個千餘戶的大村莊僅我們這巷弄里一夥頑童結巴。從此以後,村子裡就泥崽結巴依舊,其他人都不知不覺的好了。據鄉親們反映,現今村子裡的小孩極少患結巴,他們也不知道為何。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一時彼一時也。

小學時有個叫「團長」的同學,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因為他天天學我的口吃,老師課堂提問時,我總要看看他的表情,當我打著「機關槍」,有氣無力的把話說出來後,他就做我的翻譯,下課後他又扮著鬼臉學我結巴。我對他既感激又憎恨,實在拿他沒有辦法。但「團長」學我口吃好些年了也沒感染上口吃。

有的人孩提時跟人學了口吃,長大後自動消失了。有的人從來沒有模仿別人口吃,長大後卻成了結巴。請看一名患者的自述:

「本人沒有模仿過任何人,但依然得了口吃,我堂弟大約在五六歲的時候模仿他舅舅得了口吃,有嚴重的中阻和重複,我叔的家庭教育比較開明,從未斥責和打罵過他,幾年前我見到他時,已是完全正常的小夥子,沒有任何口吃的痕迹,一個有意模仿的人沒得口吃,而沒有模仿過的人卻得了口吃……」

心理專家說,一個人的習慣或行為都是後天模仿習得的,有的家長用類似「吃飯飯」、「坐車車」、「睡覺覺」這樣的話和孩子對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學成以上不良的說話習慣。因此,家庭環境和父母對待口吃的反應很有可能會塑造口吃問題。

一名吃友介紹說:「我剛剛學說話時,每個字都說兩遍,我父親奇怪的問我母親:這孩子怎麼每個字都說兩遍呢?正因為有這個事件,所以我母親記憶深刻。我母親告訴我,我從學說話時就這樣,一直就沒好」。

小孩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出現一些言語怪異現象本來是言語發育階段的常見現象,可是有些家長卻大感驚奇,聽起來不舒服,接下來可能就會給孩子施加壓力,使孩子幼小的心靈蒙受心理陰影。

老家屋後的長女大嬸是我莫齒難忘的人。在我10周歲生日前,因吵著母親要做新衣服,就和母親鬧了起來,說了句:「我我……我不……不過十……十歲了」,因為結巴很重,被大嬸聽見後,見人就擠眼、哈嘴、瞪腳模仿我結巴的神態。放學後,一看到到我,她就會模仿我。

要是圍觀的人多了,她更為起勁,模仿得更加誇張、惟妙惟肖,而我滿臉羞愧、無地自容。當我端著碗在屋後的石板上坐下來吃飯時,長女大嬸也要學我幾下口吃,氣得我飯也沒吃飽。假日到生產隊支農,她也當著眾多的婦女社員學我的結巴,我恨不得和她拚命。但她是我的長輩,我還能怎樣?大嬸的當眾羞辱讓我蒙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我成長的心靈投下了無法抹去的陰影。

參加工作後,有一次我帶著女友看望長女大嬸。見到我,她還會學我結巴時的醜樣,讓我非常尷尬。但是大嬸學我的口吃學到死,都沒感染上口吃。

後來我明白了:正常人學我們結巴純屬是逗樂,他們並不知道我們的內心痛苦感受。正常人模仿我們結巴,笑我們結巴有錯嗎?是缺乏道德嗎?非也。如果正常人知道我們被取笑後痛不欲生,我想他們也不會笑我們。他們只是喜歡笑我們結巴時做的各種滑稽的動作和表情,喜歡看我們當眾鬧笑話。他們永遠無法理解結巴內心的痛苦。究竟誰對誰錯?至少他們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觀點。

80年代中期,張景暉老師曾在上海電視台發表演講,呼籲市民不要譏笑口吃者,並指出,嘲笑別人是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看完電視的第二天,結巴子紛紛給張景暉打來電話哭訴:「……全城嘩然!都在談論口吃,我們走到哪裡都有人談結巴:異樣的眼神,譏諷的話語,嘲弄的表情……我們受不了,我們的心在滴血,您的演講呼籲幫了我們的倒忙,讓我們無處藏身……」有鑒於此,張景暉立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火上澆油,亂上添亂。這不是禿子提燈籠,越照越亮嗎?2006年以來,我幾乎每天和吃友打交道,天天聽患者們的口吃,天天學口吃,天天想口吃,模仿口吃,但對我沒有絲毫的影響和危害。

事實證明,口吃現象大多是由於模仿口吃者說話而來。只有少數是受到驚嚇、生病或措辭、重複或模仿家人不當說話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很容易誤解為:口吃(病)大多是由於模仿而來的。

口吃和口吃病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口吃的人不一定是口吃病人。少年時代有口吃並不等於長大患口吃病。毫無疑問,口吃病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口吃現象。

要理解,不是有了口吃(現象)後,就一定會發展成口吃病。口吃發展成口吃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者缺一不可。客觀條件就是社會對口吃者的歧視和不寬容,主觀因素是患者自己對口吃的看法和態度。唯物主義辯證觀告訴我們,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外因(客觀條件),而是內因(主觀態度)。

因此,儘管社會對口吃者的歧視和不寬容,但如果沒有口吃者的主觀因素這個內因,也不會發展成為口吃病人。最多只是一個口吃者,即沒有心理障礙的習慣性口吃者。

有的人模仿了一輩子,但沒有變成口吃者,是因為他不聰明嗎?不是。並非模仿口吃就一定能模仿成功。這跟個人的個性和內在素質有關。模仿是學習的過程,成功與否取決於你的學習效能。有的人成功地模仿了口吃,但最終沒有變成口吃病者,是因為他不聰明嗎?

非也,外界因素和對待口吃的態度,這兩個條件才是決定因素。對口吃兒童來言,外界因素的影響更大。因為兒童的認知思維能力處於發育階段,主觀思想尚未健全。因此,兒童對待口吃的認識和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界的影響和壓力。

綜上所述,不管當初的口吃現象(或稱「口吃習慣」)是怎麼形成的,與口吃病都沒有很大關係,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重要的是,先有口吃現象,再有口吃病。沒有口吃現象,就不可能有口吃病。而口吃口吃病的轉化條件就是外界壓力和主觀態度。在轉化的過程中,主觀態度起到了決定作用。

口吃矯正方法分享:

今天的訓練大家都很累,因為訓練時間長,不過,要改變以前一二十年的說話習慣,是很不容易的

只要靠高強度的強化訓練,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過程是痛苦的,結果是舒服的。明天開始科學發音訓練的單詞發音了,時間過得很快,這期馬上要到三份一了。希望大家能從我的字裡行間有所收穫,有所啟發,我亦足已,我也希望全國的口吃患者都可以找回說話的自信,找回人生的自信,走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的那一點事 的精彩文章:

TAG:生活的那一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