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應地名中的「一」到「十」∕潘加耕

寶應地名中的「一」到「十」∕潘加耕

2018,元旦快樂!

寶應地名中的「一」到「十」

潘加耕

據鄉老傳言,寶應有十個地名可以從「一」排到「十」(包括諧音),很有意思,它們分別是一宿庵、二真宮、三宮殿、寧國寺、五條街、陸公館、戚家汪、八寶亭、九華庵、石牌樓。筆者又參考了一些資料,將這十個地名略加詮釋,如有不當之處,請看官不吝賜教。

一宿庵:位於城鎮老城區南門后街,據傳清朝乾隆皇帝曾七次下江南遊玩,三次途經寶應,曾在此留宿一夜,故稱一宿庵。

下面附乾隆的一首詩《過寶應縣》為證:

古縣闇暗濱運河,安宜三度此經過。

金舟策馬從民願,就日觀雲聽彼歌。

昨夜雖雲被災小,僻鄉寧鮮向隅多。

越堤羅壩原林立,嵩目修防意若何?

泰山殿-楊寧光攝

另:寶應城裡還有一處以「一」為名的地方,叫做「一人巷」,此巷是發財巷北邊的一條平行的巷子,北邊就是有名的「毛家大樓」(原寶應縣公安局),此巷二人對行,必須側身而過,真是名副其實的「一人巷」。

二真宮:又名二真祠,明萬曆三十一年建,原糧食局所在地。

三宮殿:在運河西岸,明嘉靖十七年建,後因運河拓寬而拆除。

寧國寺:始建於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大雄寶殿匾額為顏真卿手筆,後毀於大火。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重建。殿堂五進,有房屋數百間。後進千佛樓,每根樑柱上都有木雕佛像,數以千計,姿態各異。廟後有一段城牆,每塊城磚上都有浮雕造像,時人稱之為「有神無廟」。50年代初,寧國寺改建為大眾電影院。千佛樓被拆毀。城牆磚刻亦隨城牆同時拆毀。廟內原有一大鐘,高約2米,明萬曆年間鑄造,「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所幸,寧國寺後來得以易地重建(新址在安宜中路),目前寧國寺香火興旺,梵唱繞樑,成為寶應地區佛教信徒禮佛之所。

八寶亭-陳亮攝

五條街:位於魚市口中段,向西通中大街,向東通東門街,北邊是軍民巷,南邊向正南通向張仙廟橋,東南向通城隍廟橋。遺憾的是由於寧國寺擴建,通往城隍廟橋的這條路人為的被封閉,「五條街」變成了「四條街」。

陸公館:城建局老局長楊紹同老先生在他所著的《三城春秋》一書第228頁,有對陸公館的記載,書中稱,陸公館位於老城區朱家巷中段學墩巷北首。約在1920年,安徽省肥西縣商人陸瑞府來寶應做鹽業生意發跡,置地蓋房40餘間,約1000平方米。陸公館離原寶源浴室100多米,在學墩巷頭。房屋結構為磚木瓦蓋,半截大方格彩色玻璃門窗。中堂地坪為四方羅地磚,古色黃銅吊燈。卧室上下為紅漆天花和地板,冬暖夏涼。院內地坪為青磚扁疊,由大小黑白卵石拼成花紋,若壽仙跨鶴飛翔;若鳳凰與牡丹芬芳。舊時為城區眾多公館中,較為壯觀華麗的公館。約在1925年時毀於火災。「我是1953年由上海到寶應學墩巷的外婆家的,時年5歲,直至20歲下鄉插隊,一直住學墩巷內,此時,學墩巷頭的陸公館早已蕩然無存,只聽老人說起過當年陸公館一事,但門裡頭老人也並沒有將陸公館的確切地址講清楚。因此,此事成為歷史遺存。」

戚家汪:位於縱棹園內,西鄰安宜中路,水面面積近百畝。說起戚家汪,裡面還包含著一段故事,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戚氏有女,結婚大喜之日,丈夫送客,失足落水而亡,戚氏女聞此噩耗,即毀去簪環,洗凈鉛粉,哭其夫盡哀,系詩衣帶間,曰:「畫虎雖成未點斑,百年夫婦一宵難。歡聲未已哀聲動,賀客才臨弔客參。孔雀屏前燈隱隱,鴛鴦枕上淚潸潸。從來未識兒夫面,空惹虛名到世間。」亦投水以殉。後戚女投水之塘即易名「戚家汪」。戚氏女所為現在看來並無必要,但在當時社會卻是了不得的節烈之舉。

一宿庵-吳琴芳攝

八寶亭:原位於縣南街。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知縣岳東升浚得寶河,於河邊立碑建亭,紀念真如得寶之事。清道光和民國初兩度維修。民國年間,八寶亭作閱覽室。50年代,被佔為私宅。1983年,於縱棹園內原型重建,亭為方形,琉璃瓦屋面,四角攢尖,高5米,周長12米。佔地100平方米,由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題額。原廢亭內明嘉靖三十年殘碑及道光、民國年間修亭碑記,亦移置於亭側,並新立碑刻記八寶亭重建始末。

九華庵:在北門外,清康熙八年建。訓導喬英施園地二十畝,同治九年,胡林森、朱增福、胡金淦等助。僧覺真重修——摘自《寶應歷代縣誌類編》P449

石牌樓:是指縣南街中段(靠近學墩巷),石牌樓建於何年不可考,現已拆,但仍有墩腳可尋。

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有些遺迹已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好多遺迹早已被更加高級、華美的事物所代替。今天撰寫此文,主要是藉此抒發筆者對我們家鄉熱土的熱愛之情而已。

版面:花木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應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寶應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