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通天塔的歷史故事
時光荏苒
歲月如梭
你是否還在堅持
每一期的秋實講古
是否如您所期待
是否在您的「閱歷」中增加一點
不管結果如何
秋實蜀黍仍然在《秋實講古》里
等著你喲~
本期秋實蜀黍給我們講的是
市區通天塔的歷史故事
在韶關市區武江和湞江交匯之處
有一個孤立在江心的鵝卵形小島
市民對這個地方並不陌生
因為每年的春節等重大喜慶節日
市區的燃放煙花焰火活動
都會選擇在這個地方舉行
然而
鮮為人知的是
在明清時代
這裡曾經高聳過一座韶州通天塔
並為曲江舊「二十四景」
留下了名為「中流塔影」的一景
現在的通天塔為2012年重建
通天塔的歷史
韶關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通天塔與中流砥柱堂便是其中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
據《韶州府志》載:通天塔位於「城南湞、武二水合流處」,即今洲心島上。該塔始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五年,明歷三十一年曾重建,此後修建情況因無史料記載,無從查考。
洲心島東西最寬處不過36米,南北長約68米,島上面積也僅有1680平方米。據明代李延大《通天塔論》所載:明嘉靖年間的韶州知府陳大倫勤政愛民,禮賢下士,體恤百姓。更多為韶著想,尤為敬崇曲江鄉賢張九齡、余靖的功績、人品和文才,作為學子的楷模。他略識風水地理學說,認為自宋以後的元明兩朝,韶州地域再沒有出過有歷史影響的大人物,時因為湞江和武江的急流,將韶州的文運靈氣,「變遷水南徙而直至於海」。於是在嘉靖二十五年倡議在湞武二水合流處造一塔以「環拱風氣」。得到官紳和民眾的響應,踴躍捐資籌款,在當年便動工「堵水而堤」建成了一座石塔,取名「通天塔」。
由於該塔身和四周圍堤的塔基建造質量都十分堅固,站在塔頂遠眺,三江水滔滔,「水去若來,急而若緩,稱砥柱中流」。明清兩代,不少文人墨客登詠吟,留下了不少佳句,舊《曲江縣誌》和《韶州府志》均有載。因而後來便成為曲江的舊二十四景之一,稱「中流塔影」。
悠關韶州文運的通天塔,在歷經近60年的風雨之後,「棟桷崩圮」,萬曆三十一年韶州司理署韶州知府吳三畏(號祗所,直隸興化人)發起重修,美其輪奐,聿焉一新,「及孟秋,為諸士勸駕,餞於塔中,陳設甚盛,禮意甚濃,為近所未睹。放榜,而登賢書者亦如丙午之數」,就是說重修此塔後當年,韶州登科第人數竟又達「六七人」。
萬曆四十四年通天塔前堂榭毀於洪水。明末崇禎十年曲江知縣潘復敏在府城北郊建好用於接官送別的「五里亭」館驛之後,還剩下不少建築材料,遂委託主薄許俊主持,按陳大綸舊時規制,加高基台,重建堂榭,「虛堂敞闊,八窗玲瓏,又植小坊於外」,工程「不數月而落成」,潘復敏懸匾於堂額正式將堂榭命名為「中流砥柱」堂,檐楹之間還懸匾「環綠於青」,配上「何物澹懸欞外影,無心翠涌席前痕」對聯。
清咸豐年間,太平軍圍攻韶關,久攻不進,幾個將領便登塔向城內觀望,被守城清軍發現後,朝通天塔炮轟致塔毀人亡。此後遺址上仍保留著往日的塔基及圍堤等遺址。
光緒初年,韶州府開闢新南門時,曾擬重建通天塔,僅築塔基一層,因籌款不足,未能建成。
作者:秋實 攝影報道
編輯:楊嘉慧
責編:陳雲飄
精彩不斷 驚喜不斷
TAG:韶關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