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安徽省的一個縣,稱桐城一千餘年,現在又叫回兩千年前難認的名字

安徽省的一個縣,稱桐城一千餘年,現在又叫回兩千年前難認的名字

樅陽位置圖

樅(zōng,不讀cōng,)陽,古稱宗子國 ,隸屬於安徽省銅陵市,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大別山之東南麓,總面積為1808平方公里,總人口98萬。是全國淡水養殖重點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經果林基地縣、全國生態示範縣和全國科普示範縣。

今日樅陽

一、歷史沿革

1、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樅陽縣,治今樅陽鎮,屬廬江郡。因城坐落樅川(古樅陽長河名)北岸得名。東漢廢,南朝梁復置。

2、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同安縣,屬揚州同安郡。

3、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同安縣為桐城縣。其後的宋元明清民國時期一直沿用此名。

4、1949年,劃桐城東、南鄉,廬江、無為兩縣少量地區設置桐廬縣,縣治初設項鋪鎮(白雲區),1949年10月移至湯溝鎮(湯家溝)。

5、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東縣。屬皖北行署安慶行政區人民專員公署,後屬安慶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6、1954年秋,縣治遷入樅陽鎮。1955年7月1日更名為樅陽縣,先屬安慶專區、安慶地區,後屬安慶市。

7、2015年,劃歸銅陵市管轄。

二、縣名由來

1、《爾雅·釋木》:「樅,松葉柏身。」《本草綱目》:「柏葉松身者檜也,松葉柏身者樅也。」《說文》中述,縣城後山多樅木,「縣城位山南,因名樅陽」。

2、古時樅陽多樅木,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

三、風景名勝

1、白雲崖。白雲崖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雲岩寺尚存。

2、望龍庵。原名望龍禪院,坐落在樅陽鎮金雞山下的月牙湖畔。清康熙年間修建,有廟宇五進,佛像百餘尊。

3、浮山。火山噴發形成大小洞穴500個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構成了浮山四大奇觀。山色蒼秀,岩嶂壁立,關口險隘,河湖環繞,景色絕佳。是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公園」。4、大青山石屋寺。位於樅陽縣城東16公里處的樅陽鎮郭橋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這裡芳草連綿,雜花滿徑,澗水潺潺,霧靄裊裊,金雞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鑼石、鼓石、鷹嘴石、獅子石,怪石百態。

5、岱鰲山。位於樅陽、桐城、廬江三縣結合部,主體在樅陽縣麒麟鎮。東南走向,在綠蔭覆蓋、峰平坡緩的丘陵地帶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對著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勢削斷,岩峭如壁。其最高峰為龍王頂,海拔270米,宛如一頭巨鰲。

四、著名人物

1、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海人氏。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著名小說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2、錢澄之(1612——1693),字飲光,初名秉鐙,字幼光,晚號田間。今樅陽鎮石磯人。明末愛國志士、文學家。與同期的顧炎武、吳嘉紀並稱江南三大遺民詩人,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傑出成就。史學界稱之為「桐城派」開山鼻祖。

3、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桐樅「桂林方氏」(亦稱「縣裡方」或「大方」)十六世祖,與明初大思想家方孝孺同屬「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4、姚鼐(nài)(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樅陽縣錢橋鎮麻溪人。是桐城派代表人物中創作成就最大的作家。

5、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清代安徽桐城(今樅陽縣會宮鎮老橋村吳牛庄)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後期作家。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並創辦了名校桐城中學。

6、黃鎮(1909-1989),1909年生於桐城縣東鄉(現樅陽縣橫埠鎮)的一個農民家庭。歷任中國駐法國大使,外交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7、朱光潛(1897年-1986年),筆名孟實、盟石。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陽和村人。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大觀 的精彩文章:

安徽省亳州市,曹操華佗故里,你知道地名來歷及「亳」的本義嗎?

TAG:人文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