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之齋讀書札記
(19)
我讀《容齋隨筆》雖不久,但已見到洪邁數次提及黃庭堅。不要以為他是在讚美這同朝文士,在我看來,以批評為主。就算不是批評,也有揶揄的成分。特別是不止一次說到黃庭堅詩作模仿。
比如白居易的「相去六千里,地絕天邈然。十書九不到,何以開憂顏?」他寫成了「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書九不到,何用一開顏?」
還是白居易的「冉冉歲將晏,物皆複本源。」他改成了「冉冉歲華晚,昆蟲將閉關。」
比如他模仿《敕勒歌》而寫的「想得陽關更西路,北風低草見牛羊。」
比如說徐陵的「天下真成長會合,無勝比翼兩鴛鴦」,他變成了「天下真成長會合,兩鳧相倚睡秋江」。
不過洪邁還算厚道,他也說這兩句改得好,「全用徐語點化之,末句尤精工。」可見這模仿中創新,也有點鐵成金之效。
當然除了簡單的模仿,黃庭堅也有學杜甫的寫法。關於這一點,洪邁倒是沒說什麼。本來嘛,唐代往後,有幾人寫詩沒學過杜甫呢?只不過因我有了前幾篇先入為主的思想,所以讀到這裡時,總覺得洪邁「居心不良」。那麼多人學杜甫,你不吭聲,偏偏要點出黃庭堅,這難道不令人懷疑嗎?
更有甚者,在另一篇中,他直指黃庭堅在學杜甫時,竟然學錯了。杜甫作詩,有「夔人屋壁」。「夔」取「土俗」之意。黃庭堅有「月黑虎夔藩」一句,洪邁說這「夔」就是學杜甫的,只是把意思搞錯了,因為這裡的「夔」是抵觸之意。
這還不算,他還說黃庭堅有一句詩「人言九事八為律」,把「為」的平仄搞錯了。作詩偶爾不合平仄也屬正常,就連杜甫也會如此,可他偏偏要找黃庭堅的茬。
黃庭堅字「魯直」,幸好洪邁比黃庭堅晚生了近百年,要不然單看這字型大小,黃庭堅一定饒不了洪邁。
(20)
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歷來被世人所稱道。比如我的學生們就背過《經典史記》中的一篇,說「堯用鯀治水,鯀用雍堵之法,九年而無功。後舜用禹治水,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疏通河道,十三年終克水患。一成一敗,其治不同也。」
當然這個故事畢竟是傳說,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恐怕不是想像中的那樣簡單。真實的情況可能是,到大禹之時,洪災已大大減少,再加上他努力治水,才「終克水患」。但人們還是賦予大禹以最美好的傳說,認為他不僅勤於治水,而且用「疏通」之法,實在聰明。
洪邁卻認為大禹治水能取得成功,至少還有下面一條很重要的經驗,那就是開九州時是「順五行而治之耳」,也就是說水患當頭誰先救誰後救,這是個挺重要的問題。洪邁認為,以九州所在的五行方位來救,顯然是符合規則的,所以他成功了。而鯀卻打破了五行的秩序,失敗就是註定的。
這個說法似乎更玄乎了。治水之急,當以實際情況,應看水患之輕重,民眾之緩急,方是正理。以五行之序,看似合道,其實失之於呆板。
另外,還有一點不得不提,文中又說「冀為帝都,既在所先」,因為冀是帝都,所以必須要第一個救,這個時候先把五行放一邊,等把帝都救好了,再按五行之序來。原來,統治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要優先照顧的——這大概是洪邁所堅定認為的一點。
看來寫這則的時候,洪邁還沒有好好讀過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
TAG:安之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