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為避殺身之禍,反覆辭官,最終官辭了,殺身之禍也來了
北魏歷史上,有個大臣,一生都在辭官。辭官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將來遭到殺身之禍。可是皇帝卻不許,反而更加器重他。直到後來皇帝終於同意他辭官,他回鄉養老後,殺身之禍依然追來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大臣叫元勰,他是北魏獻文帝的六子,也是孝文帝的弟弟。
(元勰)
元勰自幼喜讀經史,年少時便能出口成章,據《魏書》記載:「(元勰)少而岐嶷,姿性不群。」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元勰被封為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大將軍。
當時,孝文帝已年滿18歲,朝中事務已能和馮太后共同主持。元勰受封后,想到母親潘氏死時,正逢獻文帝駕崩,自己未能按習俗守喪三年,便向馮太后請求追補服喪。
潘氏身份低微,馮太后當然不應允。於是元勰按守喪的規矩自行哀容,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為母親服喪三年。
孝文帝得知後,對元勰非常敬重,便提升他為中書令,並改封彭城王,讓他跟隨自己處理軍國事務。
元勰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任職中書令,於是上疏請求孝文帝免去此職務。孝文帝回道:「朝廷正值人才不足,你怎能告退!」
不久後,孝文帝回代國的舊都盛樂,讓元勰同往。
當他們走到上黨銅鍉山時,看到路旁都是莽莽松林,孝文帝詩興大發,寫了一首詩,讓人拿給元勰看,又命元勰走到他面前時也要賦詩一首。
當時元勰距孝文帝不到十步,待他走到孝文帝面前時,果然也寫成了一首詩:「問松林,松林經幾冬?山川何如昔?風雲與古同。」
(孝文帝)
孝文帝看了哈哈大笑說:「你這是在責備我呢!」
於是下詔追贈元勰的母親潘氏為彭城國太妃,又晉陞元勰為中書監。
自此以後,孝文帝每有軍政問題,都要聽聽元勰的建議,每次元勰都能給他提出很好的建議,孝文帝因此對他更為倚重。
高瞻遠矚的孝文帝深知,想要統一南北,必須先行漢化;要想漢化,唯有遷都中原。
孝文帝的想法得到元勰的贊同,兩人密謀良久,終於想出了以大舉南伐之名,順勢遷都的方案。正是憑藉這個方案,孝文帝定都洛陽得以順利進行。於是孝文帝又提拔元勰為正中軍大將軍、開府,讓他統領三軍。
後來,在征討沔北的路上,孝文帝還讓元勰代他寫一篇露布。所謂「露布」,差不多就是公佈於天下的文書。元勰覺得這樣不好,多方謙讓。但孝文帝一定要他寫,他只得寫了一份。
當時讀到的人,都以為這份露布是孝文帝所作。孝文帝非常高興地對元勰說:「你寫的露布,人家都以為是我寫的,總之不是哥哥的就是弟弟的,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元勰卻非常擔心,覺得尊卑有序,不能僭越半步。於是多次請求孝文帝不要太過寵幸和賞賜他。
(北魏遷都)
孝文帝在南征的路上病倒了,且病勢兇險。據《魏書》記載:「勰內侍醫藥,外總軍國之務,遐邇肅然,人無異議。」也就是說,孝文帝病重後,元勰又在內廷侍奉,又忙著處理前朝事務。大家並不覺得他僭越,反而都服從他的管理。
在侍奉孝文帝時,《魏書》說元勰「常侍坐輿攆,晝夜不離於側,飲食必先嘗之,而後手自進御。」當孝文帝病危時,元勰又仿效周公,祈禱上天,將孝文帝的疾病轉到他的身上,讓他來承受病痛,讓孝文帝早日康復。
然而,不管如何挽留,還是要面臨分別。
孝文帝臨終時,準備讓元勰輔佐太子元恪,元勰卻大哭起來,說自己一直身居要職,又是先皇的重臣,如果再輔佐新皇,肯定會有禍端的。他希望孝文帝能夠放他回去養老。
孝文帝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同意了他的請求,並給太子元恪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強調元勰若要辭官,一定要成就他的願望。
元勰扶持元恪繼位後,便辭去了所有職務,回去做了個不管事的王爺。
(元恪繼位)
然而,元恪繼位後,發現不管是文武大臣還是黎民百姓,都常常對元勰的所作所為讚不絕口,這讓他心裡很不舒服。
元恪的岳父,也就是當朝的尚書令高肇一直對元勰非常忌憚,見此,便趁機對元恪說:「臣聽說元勰暗中命他的舅舅潘僧與京兆王元愉勾結,準備謀反。」同時,高肇為了坐實謠言,事先還串通了兩個官員作證。於是元恪深信不疑。
不久後,元恪命元勰進宮,賜其毒酒一杯,殺之。
元勰反覆辭官,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殺身之禍。最後官終於辭掉了他還是被殺了,唉……
(參考資料:《魏書》)
※家臣和他有奪妻之恨,他卻舉薦家臣為官,家臣來謝,他又拿出弓箭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