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產能力土崩瓦解?引進美製電子戰機有苦衷 羨慕中國飛豹
近期,日本航空自衛隊向媒體放出消息,稱將要購買數架電子戰機,使用其電子戰進攻能力來清除假想敵的地面通信、指揮和防空偵測系統,為航空自衛隊解決該假想敵的「彈道導彈威脅」鋪路。
該購入案有望於年末列入日本政府預算,到貨時間應為2020年前後。機型方面,自衛隊和媒體猜測的,最有可能入選的是波音EA-18G「咆哮者」。
圖為部署在三沢基地的美海軍VAQ-134所屬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該機愛稱「Garudas」,是該中隊的隊長機。該中隊已經被敲定長期部署於三沢,主要任務便是協作當地的航空自衛隊戰鬥機部隊進行日常任務和訓練。
在年事已高的RF-4EJ偵查/電子戰機和YS-11EB電子戰情報搜集機退役之後,日航空自衛隊實質上已完全失去了任何電子戰能力,平時唯有仰仗美國海空軍的類似機型的「情報互助」,在關鍵「有事」時,更無法針對「假想敵」的雷達、通信、指揮等電子設備進行打擊和干擾。
基於日本第一代也是最後一代支線客機改造的YS-11EB電子戰情報搜集機。其任務類似於中國空軍常在第一島鏈的運八系列電子戰機,主要是利用其龐大的機內空間,裝載相應設備以在和平時期搜集各國並未公開的電子系統信號數據。
這些搜集到手的數據猶如地圖,令RF-4EJ或電戰型飛豹、EA-18G這樣的兼職/專業電子戰機能「按圖索驥」,順著這些確定的信號源發射反輻射導彈進行打擊,或在確定的信段發動堵塞式、欺騙式干擾以癱瘓雷達或通信系統。
這兩種電子戰機分別在平時和戰時發揮作用,互相不可替代而又密切協作,缺一不可。因認識到了制電磁權在現代戰爭的重要性,所以在YS-11EB電子戰情報搜集機退役之後,日航空自衛隊幾乎是立刻推出了替代機型。
圖為接受電子戰機改裝的C-2運輸機「202號機」。該機定型後的代號為「C-2ELINT」,預計在2019年初在入間基地配備首批4架,接替YS-11EB的電子戰情報搜集機位置。
這一計划進行得很順利,但在另一款電子戰機的問題上,無論是日防衛省還是自衛隊都無計可施。
誠然,日航空自衛隊現役的F-15J和F-2A/B都能用作電子戰機改裝的基型機。但早期引入的F-15J已有超過30年機齡,壽命堪憂,連精打細算的航空自衛隊都不得不宣布進口F-35以替代之。
其次,21世紀後服役和完成改裝的F-15J、F-2A等先進戰鬥機已挑起日本防空的重擔,實屬「一個蘿蔔一個坑」,接受電戰改裝的結果不僅是分散戰鬥力,更是間接砍掉了航空自衛隊的編製。
圖為掛載XASM-3的F-2戰鬥機。該彈的反輻射型號據稱已在開發中,但F-2畢竟不是專用電子戰機,即使裝備該彈依舊無法獲得足夠強的反輻射能力,自衛隊也不可能對其做大刀闊斧的改裝,放棄其尚樹強大的對空和對海能力。
圖為中國空軍現役專用電子戰機「飛豹」。作為中國空軍第一款專用的前沿型電子戰機,其翼下掛載基本上以電子戰吊艙和反輻射導彈為主。日自衛隊無力改裝或生產同類型戰機,從短期上看是費效比和資金問題,但鬧到了不得不進口電子戰機的份上,筆者分析極有可能是日本航空企業出了問題,才使電子戰機的國產化最終受阻。
自2011年最後一架F-2交付以後,自衛隊便再也沒有接收任何一架新的國產戰機。在F-35的組裝線攤開部署的今天,三菱和川崎很有可能已經雙雙「退化」,失去了自造戰鬥機的能力,以至於無機可用的自衛隊最終只能尋求外購,將龐大的利益拱手送人。(利刃供企鵝獨家 謝絕轉載)
TAG:利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