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張紙,繪盡千里江山——宣紙: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張紙,繪盡千里江山——宣紙: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宣城

宣城古稱宣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緯30度緯線在這裡穿過。宣城是徽文化的核心區域,素有「上江人文之盛首」之稱。

被歷代文人視為其道德思想的象徵的筆、墨、紙、硯,其中精品皆出自宣城,宣紙與宣筆更是因產自宣州而得名。

宣紙

宣紙是中國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是中國傳統造紙工藝之一。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因涇縣隸屬宣州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

宣紙百折不損、墨潤萬變、不腐不蛀,且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幾百年前使用宣紙創作的字畫,墨跡如新,彷彿還能嗅到百年前的幽幽墨香。

嚴格意義上說,宣紙是「採用安徽省涇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不摻雜其他原材料,並利用涇縣獨有的山泉水,按照傳統工藝經過特殊的傳統工藝配方,在嚴密的技術監控下,在安徽省涇縣內以傳統工藝生產的,具有潤墨和耐久等獨特性能,供書畫、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級藝術用紙」。

2006年宣紙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30日,宣紙傳統製作技藝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技藝

「宣紙至薄能堅,至厚能膩,箋色古光、文藻精細……」這是明代吳景旭在《歷代詩話》中對宣紙的描述,道出了宣紙的質地優良、美觀和實用。

歷經千年,在宣紙的故鄉——安徽涇縣,對於宣紙的傳統製作技藝依然完整保留。

一張宣紙的誕生,從選材到原料加工、抄紙、曬紙、剪紙,需100餘道傳統手工工序,周期長達2年有餘方能完成。

要做出合格的宣紙,原料上必須嚴格選用涇縣及其周邊地區的青檀樹韌皮和沙田稻草,並將之搗碎,再按一定比例加入草木灰等蒸煮。

將蒸煮過的青檀皮等原材料放於朝陽的山坡上,日晒雨淋,使之自然煉白。千百年來涇縣各鄉鎮間,除了滿目蒼翠的綠色,就是在山坡上一片又一片的曬灘,顏色從褐色到深黃、淺黃再到白色。

將曬白的青檀皮等原料碾碎、浸泡、發酵、打漿、加入樹糊後調和成紙漿,整個過程都是手工製作,十分辛苦。

撈紙也是考驗造紙工人技術的活兒。撈紙的水,則取自當地山泉水,無工業污染的山泉水是制出宣紙的保障。

晒乾與裁剪之後一張宣紙便做好了。過去人們要將將抄制好的紙張放置於陽光下晒乾,現代因為有了烘乾設備,這個步驟的時間被大大縮短

宣紙上的中華

宣紙的出現為世界獨一無二的中國書畫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宣紙原本就是為中國書畫而生,中國書畫亦因宣紙而存。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汪洋恣肆,沒有後者就沒有前者的獨步輝煌。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把她們雙雙列入、一體對待。

宣紙經歷了千年歲月,獨佔了盛唐的天時與徽州文化的地利,到今天與中華文化一同,青春不衰,生生不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藝人聯盟 的精彩文章:

TAG:手藝人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