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時評:搞科研離不開「笨功夫」

時評:搞科研離不開「笨功夫」

「慧眼」遨遊太空、C919飛天、海水稻測產、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翼」號深海滑翔……過去的一年中,中國科技發展佳績頻出,許多科研人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艱苦付出和堅守讓人肅然起敬。事實證明,搞好科研、做好學問需下「笨功夫」。

時代日新月異,不進步就會落後,不爭朝夕就要被淘汰,科技創新更是如此。一國科技進步離不開紮實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如果沒有下「笨功夫」的精神和「笨功夫」取得的成就,原始創新就難以突破。正是有了許多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坐得了冷板凳,經得起百般考驗,才有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可能。

2017年,國產大飛機「三兄弟」運-20、C919、AG600藍天聚首,殊不知這一成就來自於國內100餘家企事業單位、數以萬計科研工作者10年的科研攻關,其中許多是需要下「笨功夫」的基礎工作;中國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孜孜以求,五年磨一劍,完成航空移動平台探測技術裝備項目,走完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走完的路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團隊培育出畝產超一千公斤的超級雜交稻,背後是數十年深入田間、重複重複再重複的基礎實驗;諾貝爾獎得主、青蒿素髮現者屠呦呦87歲高齡仍認為「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幹活』。」

能下多少「笨功夫」往往決定著成就的高低。發達國家做什麼,我們跟著做什麼,取得不了新成果;等著別人做了大量基礎研究,我們再來做分析和決策,往往只能受制於人。而如果是我們自己踏踏實實、敢啃硬骨,就能夠取得先機。

「可以十年不鳴,爭取一鳴驚人。」當前,科技創新環境良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如雨後春筍。但是也要看到,浮躁風氣、功利心也在不同程度侵蝕科研氛圍,培養「冷板凳坐十年」的科研精神更加不易,更為必要。

對此,作為科研工作者要有清醒認識,掌聲和鮮花只代表對過去成績的肯定,而科研創新永遠都是面向未來的奔跑。只有胸懷創新使命,立志長期事業,肯下「笨功夫」,潛心做研究,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才能增強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推動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戰略轉變。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